29《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2 13:35 楼主
二、原文计算法则讲解
原文:-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更贵更贱,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这里是黄帝想知道天地的“至数”的含义,与人体气血相感应,并以此全面决断病人的死亡与生存,这是怎么一回事?
“天地之至数”,按下文的阐释就是:“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
按王冰的解释是:“至数,谓至极之数也;九,奇数也。故天地之数,斯为极矣。”
按张景岳的理解是:“以天而言岁,则一岁统乎四季,一季流九十日,是天之数九也。以地而言位,则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官,是洛书之九也。以人而言事,则黄钟之数起于九,九而九之,则九九八十一分,以为万事之本。……九数之外是为十,十则复变为一矣,故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这些解释有合理的,就是这里的一季流九十日,就是90天,这是地球公转运动的90天,也被中国古人计算为黄道90度、90日,可是3000年来,后来的中国学者似乎并不知道这是地球公转周期的轨道概念。我认为“至数”是指以地球公转黄道轨道上的 冬至夏至为计算标准的数字地图册、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轨道系统。因为这里强调的是“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更贵更贱,冬阴夏阳”这里的四时五行就是公转的时间、公转的角速度、公转的位移。“冬阴夏阳”,就是我国的地理气候,北半球的区域气候,指的就是冬至与夏至,在公转轨道上的182.625度转向的计算法则。182.625/2=91.3125度,古人就用九九制会和地上的四方来说明,这就是《周易•系辞》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这是原始的“二进制”法则,最早的二进制文字记载档案,这里的“二进制”是西方人换了一个概念,我是在研究修辞学的时候,发现这是“换称”的修辞手法。本质上就是同一概念上的不同说法。
这是一个球坐标系的全球数字地球仪、全球数字地图册、数字指南针,数字轨道系统,请查阅河图,













这是一个地球仪、地图册
“河图”中白点代表“阳”,黑点代表“阴”。即一、三、五、七、九,是奇数,为阳,在天十为甲、丙、戊、庚、壬可以是北半球、可以是被直射的半球、可以是昼半球;二、四、六、八、十,是偶数,为阴,可以是南半球、可以是未被直射的半球、可以是夜半球,在天干指乙、丁、已、辛、癸。阴数、阳数是为了说明地球以光为分界线的180度线圈和360度线圈的区别。
据《尚书•洪范》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天一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这就是:一、二、三、四、五分别代表:五行水、火、木、金、土的生数,如果在其生数上各加上土之生数——五——土能生乃物,即得六、七、八、九、十,分别代表水、火、木、金、土的成数。〈〈周易〉〉原文中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就是这个含义,就是各自为90度的起点或者终点,正是由于全是用数字进行方位计算、角度计算、角速度计算、时间计算、位移计算、轨道计算,弄在了一起,3000年来,把中国人自己搞糊涂了。生数与成数,中国古人在《内经》中作了解释“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这是地球自转轨道的5步法则与地球公转轨道的5步法则的初始状态与结束状态的规定,这就是这里的“二进制”本质。具体的是用我国的公转气候春为生为木,秋为收为金来“二进制”换算。是自转轨道——赤道的5步法则与公转轨道——黄道上的5步法则 的二进制换算。
这样这是用数字标定的经纬度和经纬网——本质上是数字地球仪、数字地图册、这里很巧妙地运用了二进制进行换算:
天一,地六,属北方水;〈〈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初九,初六】,这里的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九,可以是中国古人的刻度100刻钟的90刻,也可以是地球仪经纬网中,经纬网的90度法则。这里的天一,是北方位的方位,是地球仪系统,地球轨道自转系统中的北极点。六则是地球公转系统中的北半球的我国地理区域气候冬至点,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分——中国古人所说的【赤黄交角23°26′】、但是针对地球南半球则为夏季——这就是【地六】的含义,也是【地六成之】的含义。轨道平面的后方位、上下位中的下位——按【五行】的次序,仍然是【水】,这是《尚书》所说“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中,土为中”
地二,天七,属南方火;〈〈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二,上九】。这里的计算法则同前,标示的含义是地二说的是地球仪系统中的南极点、或者南半球,自转轨道平面的前方位。【天七】,这是以地球北半球我国区域地理气候为标志的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夏至点,本质上是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北回归线23°26′,在地球南极则又是【冬至】,故又为【地二】,这就是【地二为火,天七成之】的本质含义。经纬网的法则,大家在地球仪上去标示一下,计算一下,复原一下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
天三,地八,属东方木;〈〈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三,九三】。这里的计算法则是这样的

地四,天九,属西方金;〈〈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四,九四
天五,地十,属中央土。〈〈周易〉〉原文是说每一爻六五,九五将上面的数字换为天干数。即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是为五客运,又是五化局。化生五行之意。这是地球绕日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5等份、10等份法则,就是对其椭圆轨道的分野进行计算的法则。
推衍这些数字的目的,是化为五运,合为五行,并以此论五行之生克乘侮,五运之更替以知其更贵贱——相生则贵,相克则贱。与主运、客运论生克,与四码论生克与方位论生克,与时间论生克,与五脏论生克,与六腑论生克,与五色论生克,与六脉论生克,与五音论生克,与六爻论生克,与六气(六淫)论生克……这就是《素问•玉机相脏论篇十九》中所言:“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笔者认为这是指的冬至夏至的时间数、速度数、位移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一者,永恒不变之阴阳五行规律是也)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日读之,名曰《玉机》。”“至数”即是“至高无上的数理规律”,是可以的,结合中国古人的具体的运算法则,应该是指地球的冬至夏至的 运转速度、位移数、时间数。也就是:天干地支之数与五行生克之后,可以判断生死、吉凶、祸福之道理。《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的“术数”,也就包含有“天下至数”。我认为,应该是“数术”,指“数的技术”,当然,预测术是其中之一。养生术也是其中之一,这种技术更包含了脉诊术,望诊术,闻诊术,问诊术,遥感术等等技术,需要医生每天早暮读诵之,研究之,才能精进,可是,医生的现状呢?具体的实质是冬至夏至的182.625/2=91.3125度的概念和计算法则。这里的“神转不回,回则不转”就是我与范俊德副教授提出的地球的轨道基因——地球自转赤道基因与公转黄道基因。这是人类必然死亡的基因——有没有人类生物遗传基因与之相适应?
不知道这些数字的含义和与方位的相互关系,就不能读懂《内经素问》的七篇大论,于是,有些人又认为是七篇大论是伪书,那是因为他读不懂其中的运算关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其实就是“象”——应该是四季的自然现象与“数”——自转公转的速度数、位移数、时间数、经纬度度数、轨道度数的一种转换规律,换算规律,十分重要。所以,我把它列在这里。不知道这个图,就不知道七篇的预测功能及其运用。百年以前,《周易》是必修课,所以,天天运用,时时运用,没有不知道的。今天呢?
前面张景岳说的洛书,也是今天的数字地图册、数字地球仪、数字指南针,数字轨道系统,请查阅洛书:




这也是一个立体球坐标系的地球仪、地图册、数字轨道系统、数字指南针、数字机械时钟等等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位中官,是为洛书之九也。
同样是预测死生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也。一为冬至,九为夏至,这是我国地处北半球的区域地理气候。实际上就是以太阳直射地球北半球为依据的。这就是说,结合《内经》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这也是一个数字地图、数字地球仪、数字轨道系统、数字指南针。
由于我找到了刘歆的愿意:“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宫相为表里,此语自有传授,非后世所能言之”说的就是河图、洛书、八卦、九宫是可以相互计算的经纬网、经纬度。而经纬网、经纬度可以与时间进行换算,实际上就是角速度的概念,也就是轨道角速度、位移、时间的换算关系,这三者之间是一个联体的婴儿,不能割裂。于是,当智慧的人类割裂开来的时候,就不知所云,于是自作聪明地认为“伪科学”而已,自欺欺人罢了。
原文:
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心死矣。帝曰:决死生奈何?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
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
三部九候皆相关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
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
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这里可以理解为:
因此,人有三部,每部各有三候,医生可以用这种技术来决断病人的死亡和存活,也可以用此种技术诊断各种疾病,也可以用此种技术调治虚症和实症,也可以用此种技术驱除病魔。病人五脏之正气已经败亡,必出现神色枯槁,神色枯槁又是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的征兆。
黄帝问道:医生怎样决断病人的死亡与生存状况呢?
岐伯回答说:若病人形体经盛,但脉象细气短,呼吸困难,这种状况,属病危;
若病人形体瘦削,但脉象反大,胸中喘满却气滞,这种病人属死亡之候;
若病人形体与脉气相吻合的话,病人有生机而存活;
若病人脉象时而三至,时而五至,参差不齐,没有协调之象,提示有疾病;
若病人三部九候的脉象都与形体状况不相吻合,预示病人会死亡;
若病人上部天及下部地的六候脉象左边与右边都是相吻合的,但其脉如舂杆捣谷之应指,参差不齐,预示病人疾病严重;
若病人上部无三候与下部地三候右侧与左侧的脉象不相吻合,现时脉息错乱不能计数,这预示病人会死亡;
若病人出现人部三候协调,但与五脏六腑之脉不相吻合,这预示病人会死亡;
若病人出现人部三候脉息衰减,也预示病人将会死亡;
若病人出现目匡内陷为正气极度衰竭的现象,也预示病人会死亡。
注意这里的“叁伍不调者”的“叁”,同“三”;“伍”通“五”,是脉象的跳动次数,这里不是用作动词
“三部”、“九候”也是讲的脉诊技术以决断病人的生存及死亡的技术。三部各有三候,三三共九侯,前文明确指出“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可以理解为“必须在高明的老师当面指导下,才能准确掌握三部九候的真谛”;也可以理解为:医生一定要用手指接触并以意引导之,这需要凭借医生的真气的运行能达到。我认为两种理解兼而有之更好。
从《上古天真论》、《移精变气论》等篇看,我认为,医生要达到至高的脉诊境界,必须以意导之,以真气导之,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力到神到,很好地体会和感觉病人体内之正气盛衰与邪气的强弱及浅深部位等各种情况,没有达到这种情况,不能算“神圣工巧”。
原文:“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数者,死。一侯后则病;二侯后则病甚;三侯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府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阳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
这里可以这样理解:
若脉搏振动微弱向上波及不到五寸,若者用力弹其脉搏,仍然没有震动感,这样的病人,预示必然死亡。若病人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随意走访,这是死亡之征兆。人部三候六脉时快时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死亡的征兆。若病人九侯之中有一侯上下不一致,就是病态;若病人九侯之中有二侯上下不一致,则提示病情严重;若病人九侯之中有三侯上下不一致,则预示病情危急。所说的侯的含义是:医生手上的感应上下不一致。诊察病人五脏六腑的各种情况,医生可以预知病人死亡和存活的时期。
医生一定要首先精通经脉的各种知识,然后才能认识病脉。若病人出现真脏脉象,在病人受到克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物、动物时就会发生死亡。病人若足太阳经脉气绝,就会导致两足不能够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俗称“天吊”。
这一句原文是说医生检查病人足内踝后跟骨傍动脉的情况,通过足少阴肾经的太奚谷 穴,诊断和判断病人肾气的情况。当然,肝硬化腹水或肝癌病人的太奚谷 穴确实会有此种情况,确实不久就会死亡。
原文中还谈到其他情况,如:“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病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又说:“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病,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
说的是九候之中,有一候独小、独大、独疾、独迟、独寒、独陷下,都是病态与病象。
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是这样的:
以左手放在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生的左手即有震动的感应,如果其震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震动范围争剧且大,应手感觉快速且浑乱不清的提示为病态;若震动范围小,波击微弱、应手迟缓,同样提示为病态。因为足内踝处是太奚谷 穴,三寸处是足太阴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之脾、肝、肾所经过之处,以此判断肝、脾、肾之盛衰。当然,这些方法,值得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总结、运用,以增强我们预测危急重症的本领,服务于病人。

临床上糖尿病人晚期确实有此特征,确有死亡之象。“身不去”我认为是病人想去却不能随意志而去。尿毒症病人也有这种现象,重度贫血及低血压病患者也有此种现象,不能随着自己的意志走动,很多时候,站立都成困难,自由行动,当然更困难。所以,健康是一种自由的状态,疾病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三部九候的概念如图所示:
三部九候部位与脏腑对应表:
天:两额前动脉,太阳穴,诊头额病;
地:两颊的动脉,巨 穴,诊口齿病:
人:两耳前的动脉,耳门穴,诊耳目病。
天:票寸口桡动脉,手太阴经渠、太渊穴、诊肺病;
地:两侧大指次指同桡动脉,手阳明经合谷穴,诊肺中病;
人:两侧掌后锐骨的尺动脉,手少阴神门穴,诊心之病。
天:左右侧大腿内倒上端,足厥阴经五里穴,妇人取太冲穴,诊肝病;
地:左右侧内踝后跟骨傍动脉,足少阴经的太 穴,涉肾病;
人:左右侧大腿内侧前上方,足太阴经箕门穴,侯胃气用冲阳穴,诊脾胃之病。

“脉可以断生死”,诚如是也。几千年来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如此,只是技术的高低不一,有的人没有研究,就怀疑,甚至否定,都不是正确的态度,也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要求。正确的态度是“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为广大病家服务,对技术必须精益求精。气口为何可以决死生呢?这是由于气口——脉口——寸口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种种状态所决定的。如下气口生成图所示:


气口生成图
输精皮毛 肺朝百脉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饮食入胃→脾气→散精→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毛脉合精 医生 四时 医生
行气于府五脏(五行) 揆度以为常
水精四布阴阳
五经并行

从上图可以看出:“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是讲的医生诊脉的方法和习以为常的事就是——揆度。病人的脉象本身应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吻合——天人合一。医生研究脉象,切脉诊断疾病,判断生死,同样必须结合四时、五脏、阴阳进行揣测、度量还必须习以为常才不致有失误。《内经•素问病态论篇篇四十六》载曰:“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工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揆度者,切度之也”明明白白说的是医生的脉诊。可是有人在译文中都大同小异地认为是这样的:“并随着四时寒暑的变迁和五脏阴阳的规律,作出适当的调节,这就是经脉的正常的生理现象。”虽然是忘却了切脉的主体是医生;“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必须是医生“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才能办到的,讲的是医生的行为。贯通《内经》,其义自现。这是由于人体内的五脏气血动力学因素所导致的,需要结合地球公转自转运动的轨道运动规律进行综合判断。注意与公转气候的5天为1候,9候为45天的九候相区别。由于专家学者忽略了这一区别,后面的“候之所始,道之所生”的公转轨道运动规律,就不知道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28《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30《黄帝内经》如何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