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1:53 楼主
原文:“诸乘所不成之运,则甚也。故气主有所制,岁立有所生,地气制己胜,天气制胜己,天制色,地制形,五类盛衰,各随其气之所宜也。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
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帝曰: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终始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苍丹。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太阳在泉,热毒不生,其味苦,其治淡咸,其谷黅秬。
厥阴在泉,清毒不生,其味甘,其治酸苦,其谷苍赤;其气专,其味正。
少阴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辛苦甘,其谷白丹。
太阴在泉,燥毒不生,其味咸,其气热,其治甘咸,其谷黅秬;化淳则咸首,气专则辛化而俱治。---”
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里我省略了后面的具体的治疗法则。
原文中的“根于中”可以理解为今天的生物的遗传基因。“根于外”,就是宇宙天体的运动规律 ——《内经》强调的“阴阳五行”规律,本质上是天体的自转与公转的客观规律。
人体生命的根本,叫做:神机。若人体的神机离去生命也就停止。
人体外的主宰,叫做:气候的正常。若运气失常就会导致生化之机灭绝。因此,五运六气与人及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相互生长,相辅相成等各种状态。因此说:医生若不懂得五运六气、流年与人体的加临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不同关系,是还不能够谈论万物生化机理的医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从上文看:“故有胎孕、不育,治之不全,此气之常也,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故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可以看出:“中根”与下文“根于中”强调的是一个含义,即人体的生命之身躯,与“根于外”即体外之五运六气,说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人与五运六气的关系是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以此决判好坏祸福,是必不可少的。“少阳在泉---阳明在泉-太阳在泉-厥阴在泉--少阴在泉---太阴在泉--”是说太阳直射越过赤道向南半球回归时的北半球的气候状态与5个纬度带的气候变化,在我国区域地理是纬度跨度不同,气候也是不同的。
司天、在泉,我的理解是确定轨道上下位、确定区域地理南北位、确定地球南北半球。六气,可以理解为大气的三圈环流——理解为地球公转的六个时间段、六步位移、角速度是肯定的。理解为三圈环流也是成立的,不知读者以为如何?
下面复习一下“大气的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的前提条件和形成因素
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A低纬环流
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北纬30度附近上空,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从赤道源源不断流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地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北半球逆时针低压辐合、南半球顺时针低压辐合)。这样,便在赤道和北纬30度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
B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度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度附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南半球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方向相反——这就是中国古人在123个残字中的内容——四时,一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的含义。也是“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标本不同,气应异象”的含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的六气作为6等分纬度高度、纬度跨度的法则,至今仍然是科学的,而且今天的算法与实际的气候状况是一致的。说明中国古人的算法是今天的始祖——自然科学的始祖。把全球划分为六气——南北各是一个大气三圈环流系统。
复习一下高中地理的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的形成过程
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其中除赤道低气压带外,其他气压带在南北半球呈对称分布,因此,我们可以用四种情况来认识气压带的形成过过程。
A赤道低气压带——中国古人称为“少阴君火”
纬度位置:在赤道及其两侧;南北纬度5度之间(中国古人为5天一候——公转轨道黄道轨道上则是1候=5°,就是如此计算的)。
形成过程:接收太阳光热量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形成原因:热力因素
B副热带高气压带——中国古人称为少阳相火
纬度位置: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度附近。
形成过程: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偏转成西风(实际上是西北风约与赤道成45度角——这些角度,中国既有具体的数值也有八卦方位的标志和计算,在《史记》《淮南子》《内经》还以“八风”来计算),在南北纬30度附近积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形成因素:动力因素。
C极地高气压带——中国古人称为太阳寒水
纬度位置:两极及其附近。
形成过程:接收太阳光热量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
形成因素:热力因素。
D副极地低气压带副极地地区:
纬度位置:南北纬60度附近。
形成过程:刚冷重的极地东风与暖湿轻的盛行西风在南北纬60度附近相遇,盛行西风爬升形成副极地上升气流,近地面气压降低。
形成因素:动力因素。
二风带的形成过程:
主要有三个风带(1)低纬信风带的形成: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2)中纬西风带的形成: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
(3)极地东风带: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风逐渐偏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成因、性质比较
(1)气压带
a极地高气压带(2个):纬度分布位置:南北纬90度附近——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在泉位、太阳寒水位”南北极点中国古人使用子午法则。就是子为北纬90度,午为南纬90度。成因和类型:热力原因;终年寒冷,气流下沉;冷高压。气流运动方向:下沉。性质:冷干
B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分布位置:南北纬60度附近——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巳未连线(圈)形成南纬60°,而丑亥连线(圈)形成北纬60°。成因和类型:动力原因;南北两股冷暖气流——极地东风和中纬西风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上升;冷低压。气流运动的方向:上升。性质:温湿
C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分布位置:南北纬30度附近——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辰申两点连线(圈)形成南纬30度线圈,而北纬30度线圈是寅戍两点的连线(圈)。成因和类型:动力原因;地转偏向力迫使流向极地的高空气流在副热带下沉;热高压。气流运动方向:下沉。性质:干热。这是中国古人的相火位。
C赤道低气压带(1个)分布位置:0度附近。成因和类型:热力原因:终年受热,气流上升;热低压。气流运动的方向:上升。气流性质:湿热。——这就是中国古人的“中”所在地,也是太阴湿土所在地。针对北半球为下位而言,则又是司天位、君火位。
(3) 风带:
主要有三个风带a极地东风带(2个)纬度位置:南北纬度60°到90°——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午点为南极、子点位为北极;巳未形成一个南纬60°圈线;而丑亥形成一个北纬60°圈线。成因和类型:极地高气压带流向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气流风向: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气流性质:冷干。
b中纬西风带(2个):纬度位置:南北纬30°到60°——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是巳未形成一个南纬60°圈线,辰申形成一个南纬30°纬线圈;而丑亥形成一个北纬60°圈线,戍寅在北纬30°形成一个纬线圈。成因和类型: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极地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气流的运动风向:北半球西南风;南半球西北风。气流性质:温湿。
C低纬信风带(2个):纬度位置:南北纬30°到赤道0度之间——中国古人的计算法则就是“赤道为中”0度纬线也可以用“卯酉为纬”来计算。而30度南北纬线圈是辰申形成一个南纬30°纬线圈,戍寅在北纬30°形成一个纬线圈。成因和类型: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的气流向右(或左)偏转。气流:北半球东北风;南半球东南风。气流性质:干燥。
我在这里把我国古人的极点90°、北南半球的60°、30°,以及0度纬线的计算法则进行了还原,我想,这样大家就不会迷茫了。《九宫八风》中的“八风”与《淮南子》、《史记》中的“八风”也就是计算南北半球高低纬度之间的气压带和风带的自然科学问题。可是3000年了,我们没有搞清楚其中的经度、纬度的计算法则,如何计算呢?
不知读者以为如何?只是我国古人的三圈环流以及具体的风带、气压带的名字与今天的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文章中的含义却是今天的含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2-13 05:48 2楼
阳明在泉,湿毒不生,其味酸,其气湿,其治辛苦甘,其谷丹素。
⬅ 58《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60《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