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2015-01-14 12:08 楼主
四十七章、《素问•刺法论篇篇七十二》“等差”数列的概念的记载、
地甲子的记载。
一、 原文内容提要
1)这一篇的原文与下一篇原的“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的记载,确是十分明确的球坐标系“经纬”的概念,这不是后世的经纬网与经纬度吗?若果不是经纬网、经纬度的概念又是什么?这些概念是人为规定的,今天全世界都在用,只是“60甲子”中的“天干、地支”保留在中国的历法中——只有这个运用至今的历法,能够科学地证明,中国古人的历法就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规律的掌握者、运用者。至今给全世界留下了不解之谜——时间之谜——就是地球(月球)自转公转周期结合律的运用科学法则。
2)由于自从该二篇的出现之后,就有人一直怀疑是王冰加的,王冰造的假?是吗?不是吗?为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读者朋友,我给大家揭示一下自然科学的本质,大家就会知道答案的。认识了经纬网、经纬度,就会知道不假;认识不了经纬网、经纬度,肯定就是假。因为解释不了,就是假?
3)原文中记载了“等差”的概念,这样的记载,把中国古代数学的“等差数列”记数技术的历史提前了至少1000年的历史。
4)“地甲子”的记载,说明《素问•本病论篇第七十三》中的“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脉相承的。地甲子就是地球自转轨道——赤道上的经纬网、经纬度;天甲子就是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上的经纬网、经纬度。

赤道黄面交角图

说明:这个图与下图的含义是相同的。这个图就是《内经》所说的升降关系的计算法则。
这个图中G-H 位为地球北回归线23°26′N ;F-E位为地球南回归线23°26′S。这是把地球看成在上下移动而太阳光不动的法则。G-E 连线为赤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自转运动的轨道;H-F连线为黄道,就是中国古人计算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线。①为北极星;②为北极圈的大小66°34′;③为黄道面。这个图有好久的历史,就证明中国人有相应的时间掌握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的科学计算法则。这是《内经》二遗篇,大家不能科学翻译的根源,于是,就以伪科学、伪书论之,自欺欺人。当地球的赤道轨道不动,则是黄道面在作升降运动。当以黄道面不动,则是赤道面在做升降运动,这就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这也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原始含义,后来由于人们不理解,就进行篡改,改成哲学概念“形而上学”

说明:此图是北纬40度的太阳高度的 变化情况。中国古人是通过圭表的日影的长短来测定的。以此确定昼夜的长短,明确季节,本质上是测定和明确了南北回归线以及太阳直射的位置。这里的太阳高度角不知读者会不会计算?这是北京所在地的纬度高度。这是把太阳光看成在移动而地球不动的法则。

这里的计算是这样的:太阳高度角大小为:这是北京当地12时的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如下:
夏至:90°-|40°-23°26′|=90°-16°34′=73°26′;
春分、秋分: 90°-40°=50°;
冬至:90°-|40°+23°26′|=26°34′

这是中国古人3000年前的方法,这是用中国古人的圭表来测定的。12点就是当地的地方时,中午12点,以此可以计算经度的大小、地球自转的位移、角度、角速度、时间、太阳直射地球的具体位置。
二、原文的计算法则
原文:“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何如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写盛蠲余,令除斯苦。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荣。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少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晶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土,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足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原文中就是《密语》的出现,多数学者专家就认为是王冰以及王冰之后的学者假造的,不是《内经》的原文,其实,首先,是不是《内经》的原文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的原文,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对吧?对这里的原文,我的理解是:自然的地理现象、自然的天文现象——就是太阳、月球的升起与落下的自然现象。但是这里中国古人用“升降学说”解释了天体的轨道运动状态与人体的气血运动状态的规律——若果读者长气练气功、内功——并且体内的“真气”的运动可以随自己的意志而运动、运行的话——我个人认为这是“气功”“内功”的入门功夫。这在原文中的下文有一些说明,值得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研究应用。
我在这里主要是想谈谈计算升降的具体的法则。实际上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是由于南北半球相反,而且是用地球上圭表法则,以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为依据,以地球不动,则是太阳高度在升降;如果以太阳不动,则是地球在升降。这是五行的升的平衡法则:木 ——天柱(金),则二者在自转的方位上是0度与180度的关系,在公转轨道上则是0度与182.625度的直线的关系。其他的火——天蓬(水)、土——天冲(木)、金——天英(火)、水——天芮(土)也是如此。文中的针刺法则,又配以井、荣、俞、经、合,演变为子午流注针法——主要是地球自转一天的法则,要结合公转的法则,疗效更好。针对于地球的自转轨道——赤道而言,5行各为今天的4小时48分钟,我希望针灸学家去研究一下。
五行的降的平衡法则:则是木 ——地晶(金)、火——地玄(水)、土——地苍(木)、金——地彤(火)、水——地阜(土)。同样是轨道上的182.625━度数字轴、文字轴的关系。孟景春教授从司天、在泉的角度解释的,是可以的,也是正确的,但是,读者很多时候并不明白司天、在泉为何?——司天位为公转轨道的南天球(椭圆公转轨迹的上182.625度圆弧);在泉位为公转轨道上的北天球(椭圆公转轨迹下182.625度圆弧)。
原文中“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就是说地球的公转轨道的5步法则,与地球自转以及月球的公转的5步法则,由于具体的公转自转周期的长短不同而不同,与24节气的固定的法则比较时,各自所处的轨道状态不同,总有差别。这是由于我国古人在编码地球自转公转周期和衡量比较时,地球回归公转周期是以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来编码的。固定的24节气是用每节气为15°=15天来计算的,也就是地球的自转角度周期360度来衡量的,这样地球的自转周期360度一天,把360度等分为24节气,既可以与与月球的自转公转周期比较,也可以与地球的公转周期比较,这样三者的轨道初始状态就可以进行统一,否则是无法比较的。所以,中国古人的年、月、日、时,就编定了地球自转公转的运动规律,同时,也编定了月球自转与公转的规律。
原文:“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气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与上,当写足厥阴之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流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赛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这里的原文,是用升降的运动法则,来说明针灸的刺法。当然,我个人意见认为:这里的升降关系,就是以上位为南半球、上位为司天,下位为北半球、下位为在泉来计算的。这里的“迁正”的“正”,就是上位,为南半球的南极点。升降关系是针对于地球自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而言的。地球自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不动,则是地球公转轨道黄道轨道平面在沿南北轴升降23度26分;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轨道平面不动,则是地球自转轨道平面赤道平面在0度纬线上下升降23度26分。
由于计算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都是依据的正圆360度的法则,实际上,地球公转时,在公转轨道上南北两极是偏离的,偏离的度数为1.3125度,这是《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的,我换算了一下,不是我随心所欲想出来的。原文是这样记载的“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这里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就是91.3125°。91.3125°━90°=1.3125°。这就是说以地球自转周期360度来衡量,子午卯酉则是各自在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90度数字轴上,而地球的公转运动则是与90度正位偏离1.3125度的。月球的绕地球的公转运动则是六步循环,与地球的公转周期365.25天比较,月球绕地球12周则是12x29.5=354天,这样,月球绕地球12周(12月)结束了,但是地球公转运动的回归周期并没有结束。因此,按六步60°的法则计算,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厥阴的次序来计算,则月球的轨道周期与地球公转的轨道周期则始终有不吻合的时候,不吻合的时候就是不迁正。这种不迁正,依据角度、角速度是可以计算位移、时间周期的。本质上是天体的客观运动规律——今天认为是天体间的万有引力。
下面的原文就具体举例说明。
原文:“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入。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入。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戍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入也。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这里的关键点、关键词就是“天数有余”到底是什么?结合《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中的“天之数”,就是指地球绕日公转回归周期的天数、日数=365.25天。由于365.25天的天数比较月球绕地球12周等于12月的天数354天长11.25天,因此地球绕太阳的回归周期始终是相对于月球绕地球12月的周期是“天数有余”的这种“有余”是绝对的。二者之间就可以进行比较。由于二者的周期一个>360度,一个<360度,以360度等分为六步的“恒法”,就可以比较二者的有余、不足。举例说明大家才能明白。比如:2013年是农历癸巳年,属于巳亥之岁,如果农历的正月初一和阳历的1月1日同时计算,则是阳历365天━355天=10天。但是由于2012年的农历用闰月(加1月闰四月29天)处理12月月球绕地球周期时间长度的不足,这是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周期的365.25天则余有40天,2013年的正月初一(朔日)不是在阳历的2013年的1月1日,而是在2月10日。与立春节2月4日相差6天,这样连续的计算下去,2019年才是立春节为正月初一(正月朔日)在阳历的2019年2月4日。这样无限的循环下去,24节气就是很好的定位系统和比较标志。这样既能说明地球公转了1年为12月,也能说明月球绕地球公转的12周的长短。如果不用这种朔望月的方法,用连续的六步循环的法则,则是每4年年月球必需多绕地球转1周(1月),这与月球的实际运动又是不相吻合的。这样,为了与实际的月球的运动规律相符合,就每4年人为的加上一月——这一月并不是月球的绕地球运动的实际周期,是为了与地球的公转回归周期相吻合而人为规定的。不如此规定,就会出现六步的六气循环与固定的六位差前错后的现象。这里还要结合《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中的“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戍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的“二进制”法则。这时的“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戍”“巳亥”是作为具体的六步六位的定位法则,上下定位法则,南北定位。这是180度法则,垂直运动法则。今天的“二进制”法则。这是求坐标法则、定向圆法则、极坐标表法则、平面直角坐标系法则的高度结合。文中的【不退位】就涉及多个坐标系,一定要注意!
原文:“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此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写,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静斋戒(笔者认为,这是辟谷术),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则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疬,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及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音商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净神七日,慎无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丑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疬,名曰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笔者注:这里的“等差”的概念不简单,六气中的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就是一个“等差数列”。五行时把自转公转周期等分为5,也是“等差数列”)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65《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计算地球自转公转运动 老茶馆 67《黄帝内经》中的【等差数列】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