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

2015-03-04 18:46 楼主
《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
--兼论《灵枢》、《素问》成书于东汉


(文章来源:《中华医史杂志》,1991年第21卷第3期P145-149)

陕西省中医药研 究 院 田树仁
西安市雁塔区肿瘤医院 王建中

摘要 本文认为刘向的五脏应五行观是“心属土”说,而《灵枢》、《素问》的五脏应五行观是“心属火”说,二者理论体系不同,又据刘向校书的特点与《灵枢》、《素问》存在的问题加以比较,认为《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本文认为东汉初始有“心属火”说,故如《灵枢》、《素问》那样的“心属火”说,医籍只能出现于东汉。最后分析了皇甫谧误将《灵枢》、《素问》当作《黄帝内经》的原因。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3-04 18:47 2楼
最早将《内经》与《灵枢》、《素问》联系在一起的是晋•皇甫谧。他在《甲乙经序》里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①唐•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中重申了皇甫谧的观点。今天,这种说法已成正统。
①《九卷》、《针经》或谓是《灵枢》的别名,或谓编次不同。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且将三者看作是一体的。

对皇甫谧的说法,早有人提出异议。清•姚际恒说:“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黄帝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古今伪书考•黄帝素问》)。近些年,地下医学文献的不断出土,研究方法日益开扩缜密,人们越来越怀疑皇甫谧说法的可信性,一些学者对此已作了出色的研究。笔者经一番考证,认为《灵枢》、《素问》成书于东汉,当然不是《黄帝内经》。
2015-03-04 18:47 3楼
《内经》即《灵枢》、《素问》说质疑

一、皇甫谧的依据是《七略》、《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合《针经》九卷、《素问》九卷,此外,再没有举出其他依据来。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可先从刘向《叙录》说起。西汉晚期,国家经过长期努力,收藏了大量图书典籍,既多且乱。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诏令刘向领导校定国家藏书。“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汉书•艺文志》)。所“录”的内容是指附在每一书前的《叙录》。

刘向《叙录》包括有三部分:⑴新定本的篇目编次;⑵记述该书的校正过程,参加人姓名,所据校本来源,文句差谬和“除重复”的结果(“除重复”三字如古本,笔者注);⑶摄述全书旨趣,包括著者事迹、时代背景、辨书真伪等。刘向搞这项工作约20年。向卒,子刘歆将每书前的《叙录》依六略之分而成专集,这就是《别录》(或云《别录》乃刘向所集)。这是我国第一部“提要”“解题”性的目录学专集。原书约亡佚于晚唐至五代之乱,今有清人多种辑本。从辑本上看,它内容丰富,体例严禁,对每部书的内容实质都有一定揭示,故东汉大学者王充赞说:“六略之录,万三千篇(卷),虽不尽见,指趣可知”(《论衡•案书》)。刘歆又将《别录》删节成《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就是根据《七略》“今删其要”而成的。我们这里要强调的是《别录》与《七略》、《艺文志》是性质不同的两类目录著作。《别录》正如前面介绍的,对所录之书的内容实质均有一定的揭示,而《七略》、《艺文志》则属“简目”式的目录书,它们对所录书的内容很少揭示。皇甫谧仅以“简目”所载的卷数来判断《灵枢》、《素问》即是《黄帝内经》是缺乏说服力的,何况“卷”在古代不是一个固定量的单位,伸缩性很大。
2015-03-04 18:48 4楼
二、《黄帝内经》是在刘向总领导之下校定的。“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很清楚,刘向对每部书都负有责任,刘向的五脏应五行观无疑将直接影响到《黄帝内经》的校正。

据《汉书•楚元王传》附刘向传云:刘向迁光禄大夫,诏领校中五经秘书二十余年。向乃集合《洪范五行传论》奏之云云。刘向《洪范五行传》虽佚,但许多内容保存在《汉书•五行志》里,从而尚可见其梗概。《洪范五行传》是依秦末博士伏生《尚书大传•五行》(或称为《尚书五行传》)推衍阴阳灾异的。《尚书大传》今虽残缺,但《尚书•五行传》这部分却较完好。很清楚,伏生《尚书五行传》是不折不扣的“心属土”说。依据《尚书五行传》并结合《汉书•五行志》,可知刘向的五脏应五行观是“心属土”说。另据《南齐书•五行志》引《洪范五行传•思心传》佚文云:“心者,土之象也”也证明了这一点。刘向的五脏应五行观是“心属土”说,这点也与西汉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继刘向父子之后,扬雄在新莽时代负责过国家图书的校定工作,扬雄也主张“心属土”说(见《太玄经•玄数》)。王莽定国运为“土德”。假设《黄帝内经》是“心属火”说,王莽、扬雄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可修正为“心属土”说。《灵枢》、《素问》除了个别篇章外,有一条“心属火”的主线贯穿始终,这种现象只能出现在东汉建武二年以后[1]。
2015-03-04 18:49 5楼
三、张仲景自称“勤求古训”,《素问》、《九卷》之名最早见于他的《伤寒杂病论序》,何以汉世未终、他比皇甫谧更要“去古未远”、却已数典忘祖,竟然不知《素问》、《九卷》实即《黄帝内经》,而不嫌繁琐地分而列述呢?

四、梁•阮孝绪云:“昔刘向校书,辄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论谬……谓之《别录》,即今之《别录》是也”(《七录序》)。显然,阮氏是见过《别录》的。作为目录学大家,设《别录》确揭示《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一书,那么阮氏著《七录》时,为什么仍不合二者为《黄帝内经》一书,却任其继续割裂呢?①《别录》晚唐后始佚,唐臣长孙无忌等在《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他们是见过这本书的。为什么他们修《经籍志》时仍不合《素问》、《针经》为一书呢?只能说明从《别录》上看,皇甫谧的说法是没有依据,他们是不认同的。

①阮孝绪《七录》已佚,《隋书•经籍志》附有“梁有”字样者,基本上录自《七录》,尤以梁以前之书更是如此。

五、刘向等校书时,对每部书都作了编排目次的工作,否则无法向皇帝“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今存《叙录》8篇佚文能证明他们是这样做的,然而,皇甫谧却说《素问》、《针经》“又不排编次”(《甲乙经序》)。在这一点上,经刘向等所校正过的《黄帝内经》无疑与此二书不同。

六、今存《别录》8篇佚文里,每篇都无例外地记述了刘向等校书时,对该书已作过“除重复”工作,且甚严格,故经刘向等校定的书籍,很少会有重复现象。然而,皇甫谧却说《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是“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甲乙经序》。姑且不谈《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看来《素问》、《针经》二书重复错互的现象也相当严重,经刘向、李柱国等校定,并作“除重复”工作的《黄帝内经》决不是这个面目。
2015-03-04 18:50 6楼
七、今本《灵枢》、《素问》俱是“八十一篇”(含王冰补入《素问》的“七大论”),皇甫谧所见的《素问》、《针经》,据他说“又不编次”,可能不是这个面目。总之,“八十一”篇肯定不是《黄帝内经》的篇数。九为老阳之数,术数家认为“九九八十一”是一个完整而又完美的神秘数字,王冰也是据此补入“七大论”的。但是刘向校书,是依校定本的具体内容而定篇目,决不拘泥于“九九八十一”这个神秘数字。检索《汉书•艺文志》中,凡注明篇数者,无一例是“八十一”篇,可证今本《素问》、《灵枢》均非刘向等所校定。

八、过去人们总认为《素问》、《灵枢》是先秦的著作,近些年来,由于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先后出土了《灵枢•经脉篇》的祖本-《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书》(后二者内容基本相同)[2,3]。我们如果将《足臂十一脉灸经》、《脉书》等与《灵枢•经脉篇》所描述的经脉循行加以比较,明显可以看出前者简略、含糊,显示其解剖知识的贫乏;反之,《灵枢•经脉篇》对于相应的经脉循行描述的详细、具体,其解剖知识明显高于前者,说明它是在人体解剖方面有重大进步后的产物。但考自西汉初年至刘向校书时,未闻解剖学有什么进展。有之,则发生在王莽天凤时“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刳(ku)之,量度五脏,以竹筵(yan)导其脉、知所终始,云可以治病”(《汉书•王莽传》),但这件事已发生在《内经》成书之后了。

从以上几点考察,《素问》、《灵枢》并非《黄帝内经》,皇甫氏的说法经不起推敲。
⬅ 从伤寒杂病论寻找感冒完整治疗方法 老茶馆 姜汁、陈醋治疗鸡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