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卒病论》序与《备急千金要方》治病略例第三的一段文字比较

2015-04-01 03:52 楼主
傷寒卒病論集
論曰: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歎其才秀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卒然遭邪風之氣,嬰非常之疾,患及禍至,而方震慄,降志屈節,欽望巫祝,告窮歸天,束手受敗。賫百年之壽命,持至貴之重器,委付凡醫,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斃,神明消滅,變爲異物,幽潛重泉,徒爲啼泣。痛夫!舉世昏迷,莫能覺悟,不惜其命,若是輕生,彼何榮勢之云哉!而進不能愛人知人,退不能愛身知己,遇災值禍,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遊魂。哀乎!趨世之士,馳競浮華,不固根本,忘軀徇物,危若冰谷,至於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録》并《平脉辨證》,爲《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庻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余所集,思禍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决診,九候曾無髣髴;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爲難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學則亞之。多聞博識,知之次也。余宿尚方術,請事斯語。​

上引自人卫新版《伤寒论校注》

大医习业第一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于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舎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旺,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backcolor=rgb(255, 255, 255)]治病略例第三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腑腧,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循旧,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古来医人,皆相嫉害,扁鹊为秦太医令李醯所害,即其事也。一医处方,不得使别医和合,脱或私加毒药,令人增疾,渐以致困。如此者非一,特须慎之,宁可不服其药,以任天真,不得使愚医相嫉,贼人性命,甚可哀伤。​
备急千金要方序
夫清浊剖判,上下攸分,三才肇基,五行俶落,万物淳朴,无得而称。燧人氏出,观斗极以定方名,始有火化;伏羲氏作,因之而画八卦,立庖厨。滋味既兴,疴瘵萌起。大圣神农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药以救疗之,犹未尽善。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春秋之际,良医和缓,六国之时,则有扁鹊,汉有仓公仲景,魏有华佗,并皆探赜索隐,穷幽洞微,用药不过二三,灸炷不逾七八,而疾无不愈者。晋宋以来,虽复名医间出,然治十不能愈五六,良由今人嗜欲泰甚,立心不常,淫放纵逸,有阙摄养所致耳。余缅寻圣人设教,欲使家家自学,人人自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末俗小人,多行诡诈,倚傍圣教而为欺绐,遂令朝野士庶咸恥医术之名,多教子弟诵短文,枸小策,以求出身之道,医治之术,阙而弗论。吁,可怪也,嗟乎!深乖圣贤之本意。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所以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至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至于弱冠,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在身之患,断绝医门,故知方药本草,不可不学。吾见诸方部秩浩博,忽遇仓卒,求检至难,比得方讫,疾已不救矣。呜呼!痛夭枉之幽厄,惜堕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删裁繁重,务在简易,以为《备急千金要方》一部,凡三十卷。虽不能究尽病源,但使留意于斯者,亦思过半矣。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未可传于士族,庶以贻厥私门。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遇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后震栗,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将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上引自人卫新版《备急千金要方校释》

对比以上文字,怀疑《伤寒论序》后半部分来自于《备急千金要方》。文字咋就那么象呢,证据不足咱不能确定,只是感觉而已。 秦汉史封面.JPG 秦汉史扉页.JPG 秦汉史定价.JPG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4-01 11:56 2楼
我昨晚的帖子里,对自己业余学习伤寒11个月有的评价:前学伤寒,不得要领,知难而退;后学方证,对号入座,似懂非懂
我是按自己规定的时间安排来学的,后来接着学金匮,所以是按期结束,不求甚解。即便如此,也来凑个热闹。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有“辩序‘一篇。
”序非古义,自序尤非古义“,是连”原序“二字,也不承认的,只有”论曰“。
他是以日本康平古本,为依据,认为后段文字,是后人所加。姜春华,也是这种看法,例如说”斯须“等,是六朝人语气。不过他们都没有说来自何处。楼主的对比,至少可为一家言吧。不过,郝万山认为日本康平古本是唐代医生应付考试的摘要本。我当然只能是看谁说的似乎有理些而已。
从金匮来说,倒是不少地方提到趺阳脉、少阴脉、头陷中脉。也因此常常想起序里提到的三部九侯问题。
我就想象,一个卧床的病人,是上下左右都诊脉。如果一个来看病的人,坐在那里,也要诊趺阳脉吗?不知道!
是来捧场的,谢谢!!
2015-04-01 13:05 3楼
本帖最后由 醫道宗源 于 2015-4-1 13:11 编辑

2楼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以后见得危病重症,生死都在反掌之间,就会明白这些脉法的意义了。用不上,也算是福气吧。
2015-04-01 13:07 4楼
1楼的问题,不是啥子问题。这篇文章可能是很早期的文章,后人在引用而已。
2015-04-01 18:30 5楼
《伤寒论自序》疑是后人伪造的!
2015-04-01 18:36 6楼
河间金栋 说:
《伤寒论自序》疑是后人伪造的!

吕思勉《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七节自然科学》说:“中国医家,为后世所宗者,莫如张仲景。……其《自序》云为长沙太守。然《自序》似系伪物,不足信也。”
2015-04-01 18:37 7楼
2015-04-01 19:04 8楼
河间金栋 说:
吕思勉《秦汉史·第十九章·第七节自然科学》说:“中国医家,为后世所宗者,莫如张仲景。……其《自序》

真假参半也难说。
⬅ 金匮学习笔记---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续一) 老茶馆 杂病验案——腹股沟淋巴结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