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自序学习笔记

2015-04-14 18:56 楼主
一、生命科学应当成为第一科学
1、讳疾忌医,齐候虽遇扁鹊,也是死路一条。
2、天下大才者充市擦肩,但竞逐荣势的人多,才华都用到名利的争夺中去了,舍本逐末,竟不知身体乃是革命的本钱,实在真是可惜。如果社会不重视医学,我们不得不先是任庸医鱼肉而最后只能求神拜佛坐等奇绩。
3、社会上巫婆神棍追随者众,而医生反而受冷落,是因为中医缺乏能真正静下心来研究中医中药的人才。而现今社会出版的各类中医书籍,大都是沽名钓誉、空谈理论作品,没有经认真实践验证,给后学者也造成相当大的迷惑。真正优秀的中医理论也无法被有效继承和发扬,致使社会中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
小结:张仲景为当时社会“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而痛心”。社会上轻医重巫,中医人才缺乏,中医方术的没落,形成了死循环。我们现在社会中同样在上演这种现象,封建迷信依然是非常泛滥,人才都向金钱权势看齐,没有人才愿意投身中医研究,致死无法醒悟。
二、张仲景学医方法
张仲景学医的原动力是家族的人不足十年间死三分二,其中伤寒有百分之七十。说明古代医学并不发达,否则伤寒不会死这么多人,故如果一味追求复古,回归传统,并不能挽救中医颇败的现状。西医的出现,的确扭转了当代医疗技术的水平。所以攻击西医,认为中医比西医强是无理由的。我们在学习中医时,也不能盲目相信中医经典就是对的,必须通过临床实践去检验和整理,有选择的去继承。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真研读古代经典,求,是求证,有选择地学习经典。采,不是全盘吸收,认为有用的留下来,不切实际的就舍弃。张仲景也是博采众方才成伤寒论,其113方也不是他自己发明的。外传张仲景发明伤寒论113方是一个谬论。
《内经》《胎胪》(妇科)《药录》(药典)平脉辨证(说明张仲景重视脉诊)。平脉辨证并非是现在教科书上写的什么脉主什么病,而是重视脉象原理。
“未能尽愈诸病”连张仲本人也不能,即使是我们认真研读《伤寒论》也不是各种病都能包治的。同样,现在很多中医人夸夸其谈,说什么十治九愈,这是不可能的。“若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但只要认真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有半数的疾病,也可以达到见病知源的水平。这个见病思源,跟“查症穷理”是一样。如果不能见病知源,即使治好病也是蒙的,就是在猜病,只有能见病知源了,才能巩固你的疗效(也就是理通药对)。
小结:不能盲目崇拜古代中医,以为古代中医技术非常高超。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研读中医经典,不要全盘接受,要“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目相信经典。
三、中医是一门高深学问。
五行论述机械而不科学,对诊治指导意义不明确。
张仲景也认为疾病的变化非常复杂,连他自己也无法达到很高的层次。要学好中医,必须有很高的天份,很高的才华,并要很勤奋、不盲目迷信经典。现行教科书对疾病述说的过于简单了,让当代中医的诊疗体系百孔千疮,不甚一用。
中医学习,一定要先取有学术价值的书本学习,开卷未必有益,阅读没有价值的书籍,不但学不到真知灼见,还会让你在中医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
张仲景主张认真研读中医经典,并且推理当中症状产生的原因即是“查症穷理”。然而我们的医学院竟然把《黄帝内经》变成了选修科目,把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当作选修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多高的水平,可想而知。
张仲景批评“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对中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精神。没有理论创新,始终顺旧,中医就得不到发展,技术就得不到改进。当代西医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药物、设备、理论推陈出新,不断地在修正自己。反观我们今天的中医,仍然如张仲景所说“各承家技,始终顺旧”,把中医经典作为神明来看崇拜,这是跟张仲景的要求相违背的。张仲景是主张理论创新的。
张仲景主张对病必须四诊合参,体察入微,不可以管窥豹。现在社会中的各色所谓名医,所写的医案中竟连四诊都缺乏,叫后来的人怎样学习。他们这种不严谨的作风是必须被严禁的,我们不值得向这样的名医学习。 “相对须斯,便处汤药”批评有些医生临症缺乏耐心,诊察时以管窥豹,只看到病情的一部分就妄下定论。“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这样诊病很难治得好病呢。现在有很多名医看病很快,说明诊察不严谨。
“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中医学习方术是必须的,但过分强调方术也是不科学的。我们先道要见病思源,查症穷理,才能理通药对。理通药对强调的是药,而不强调方,强调方对后世学习中医影响不好,我们不能执死方治活人,更不能被成方束缚治疗思维。以为什么症用什么方对号入座就可以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4-14 18:58 2楼
黄悦强同学整理的《伤寒论》自序,高级班学习笔记,非常非常好,非常值得初级班学员认真学习!我强烈建议大家都下载,并早晚诵读,这是我们唯一能零距离聆听医圣张仲景教诲的一篇优秀美文,其学术价值与实用价值,足以嘉惠后世、福泽杏林于无穷!
2015-04-14 19:12 3楼
也希望大家阅读之后,能将这篇颇有学术价值的文章,转载并发表到爱爱医论坛和百草居,以便更好地福泽所有真心热爱中医的国人,也算是为传播我的新中医诊疗思想,所做的一份力所能及的的贡献!
2015-04-14 19:14 4楼
正如我的学生黄悦强所说:“学好中医,达可济世,近可荣身。学得好,可以帮助别人,学不好,也能搞定自己。张仲景说的,我们不能最终死于庸医之手。”
2015-04-14 21:35 5楼
这文章很有深度,尽管通篇都是废话
2015-04-14 22:09 6楼
初来乍到,直言莫怪:
1,首先,这篇自序,或者说叫做“原序”,不是仲景本意。冉雪峰说:序非古义,自序尤非古义。应该是下面的“论曰”开头,原序是后人所加。
2,这篇序,有不少注家认为后半部分有问题。民国年间冉雪峰,被誉为“南冉北张”,他的《冉注伤寒论》有比较详细的考证,认为自“天布五行”以下,为后世所加。一代名医,也是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专家,姜春华在《伤寒论识义》一书,也讨论了这个问题。尽管我们无须考证其是非真假,起码不能全信吧。
3,“若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这句话,是说如果能对我所说的东西搞懂了,至少可以是学会了一”半“医学知识。而不是说能治好”一半“的病症,不是治愈率50%的意思吧?
4,研读中医经典,不要全盘接受,要“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盲目相信经典。---
研读中医经典,谁也不会全盘接受,也不可能全盘接受!问题是,哪是精华,那是糟粕。既然教材没有分别清楚,正如作者所说,参考书又多不可信,要我们这些后学,依据谁的标准来选择精华,分别糟粕呀?
是作者自己的判断标准吗?
5,把中医最重要的经典当作选修课---
仲景这样的天才,尚且没有学到高水平。我要去全部学习内经,不是就更困难啦吗?言外之意,必须先从内经系统学起,还要有识别精华与糟粕的能力。我要是有这个能力,也就不用再学了。要是没有这个能力,从内经学起,此生无望矣!
6,把中医经典作为神明来看崇拜,这是跟张仲景的要求相违背的。张仲景是主张理论创新的。---
这是主张学好经典,还是主张不要学好经典。连学都没学好,你要求我拿什么去创新。继承还没有做到,就要求发扬、创新???
7,现在有很多名医看病很快,说明诊察不严谨。-
以作者的评价标准,看病慢的是西医多,一个病,检查、诊断多少时间?就中医来说,肯定不是所有看病快的就是不慎重,看病慢的就是慎重,岂有此理?
8,强调方对后世学习中医影响不好,我们不能执死方治活人---
竟然连方剂也否定啦?
须知:方成无药。把两味药放在一起就是方吗?竟然连方和药的关系也没搞清--?

文章本身有很多观点是正确的,这是主流,不是全面否定这篇文章,但是至少我认为表述不当,而是因为看了推荐这篇文章而有感而发。
个人理解不同,欢迎怕砖!
2015-04-14 23:11 7楼
iproffice 说:
这文章很有深度,尽管通篇都是废话

课堂录音的翻版之作,不入你法眼,呵呵,很正常很正常,要不,就不会有千里马与伯乐之说了---
2015-04-14 23:17 8楼
道学术药 说:
初来乍到,直言莫怪:
1,首先,这篇自序,或者说叫做“原序”,不是仲景本意。冉雪峰说:序非古义,自序

我的理论从不零售,都是成套成套的。
2015-04-16 13:27 9楼
广东-黄悦 强2015-4-15 16:28:58
思过半矣:起码有一半的病能见病知源,能知源,就会治,能不能治愈,那可难说,索市中枯鱼,问如何得治!回复:智者之言,智者之言
⬅ 古今单验方选评181——青矾散擅退湿热黄疸 老茶馆 小菜一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