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单验方选评181——青矾散擅退湿热黄疸

2015-04-14 16:41 楼主
古今单验方选评181——青矾散擅退湿热黄疸(可用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肝内胆汁淤积症、脂肪肝等病 )
1.青矾散 录自《春脚集》清代 孟文瑞 辑
治湿热黄疸,目睛指甲遍体尽成黄色,身体懒倦,胸腹饱闷,食下即胀等
症。服此一料,即能退黄,肚饥思食。至重者,服两料除根。
真青黛 筛去石灰,用一分 洁白明矾五分六厘
共研极细,分作七付,每早空心用鸡蛋一个,去黄沥青,调服一付,药完病愈。

2.青矾散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录自《山东医刊》1963年第4期
聊城市肝炎疗养所 葛宝田
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中医认为属于黄疸门的阳黄症,其发病机制是由“湿热蕴蒸”、“肝阳郁滞”。即内经所云:“湿热相交,民当病疸。”治疗原则亦不外“燥湿清热”、“健脾利湿”、“分利三焦”等法,
我们根据明矾的燥湿解毒,和青黛的泻肝、散郁火、解热、消食积的作用,曾对21例黄疸型肝炎,采用了青矾散治疗,收效十分满意。今介绍如下:
方药:青黛一两 明矾六两
上药共研细末,成人量每次五分,幼儿每次二分,一日三次装胶囊内,开水送服。
来源:应用白矾治疗黄疸,早在汉、唐时代已有了记载,如张仲景的“硝石矾石散”,·孙思邈用矾石、滑石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米粥饮调下,均是用来治疗黄疸中女劳疸的名方,而本方原系济世养生集所载的经验方(我们对药量有所更改)用来治疗湿热黄疸,二目遍身指甲尽黄,身体懒倦,胸腹饱闷,食后即胀等症。方解:明矾性寒、味酸而涩,有燥湿,解毒、杀虫、止痒作用,内服主治痰涎壅盛、风痰、癫痫、黄疸等症。其作用机制据王乃鼎氏报告,明矾遇水生成的胶凝物有吸附及沉淀肠道微生物及其毒素的作用,从而减少对肝脏实质的损害,以及毒性影响,胆道感染亦随之诚少。明矾对胆色素有强力沉淀作用,沉淀物不易再溶解,故不再重行吸收,终随粪便排除而解除胆汁郁积,使黄疸迅速消退。这与古人“燥湿解毒”之说,颇相吻合。而青黛在临床上一向认为清热解毒消炎之剂,与明矾相配,则更可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方效: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本方治疗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确较其他方剂为佳。平均5一7天黄疸消退,而发热、食欲不振、尿色深黄,亦相继减轻。其他如肝肿,和肝功能检查,也随着症状的消失而恢复正常,但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评注:
治疗黄疸,临床详细的辨证治疗,各家书刊记述甚详,兹不赘述。青矾散,有的文章中称作“黛矾散”,古今均有治疗湿热黄疸的记载,我所经眼的资料,就有不少。这里择要转抄如下:
1.青矾散 录自《孟河丁氏秘方录》
治湿热黄疸,两目遍身及指甲尽黄,或身体懒倦,胸腹饱闷,食下即胀等症。服此散一料即能退黄思食,屡试神验。
青黛一分 洁白明矾五六分
右药和匀,分为七服,每晨用鸡蛋一个,沥去黄用清,调服
一分,药完痊愈。重者再服一料除根不发。药轻平淡,奇功不测。
【查《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未见此方。】

2.《王任之医案》中治疗肝硬化,处方中多有使用青黛3克(布包)、明矾3克共入煎剂者。

3.《关幼波肝病、杂病论》在论及脂肪肝的辨证施治时也使用青矾散:
主证:体重迅速增加,体胖,不厌油腻,嗜食肥甘之味,疲乏不耐劳动,右胁疼痛,或伴右胁痞块,大便粘腻不爽。
舌象:苔白或白腻,舌质暗
脉象:沉滑
辨证:痰湿瘀阻
治法:祛湿化痰,舒肝利胆,活血化瘀
方药:关老的经验方如下:
青黛10克(包) 明矾3克 草决明15克 生山楂15克
醋柴胡10克郁金10克 丹参10克泽兰15克
六一散15克(包)
方解:
青黛、明矾、六一散包括三个方剂,即“青矾散”(青黛配明矾)、“碧玉散”(青黛配六一散)、“白金丸”(明矾配郁金)。“青矾散”除湿退黄,“碧玉散”专治暑热痰湿,“白金丸”专祛风痰。方中明矾味酸入肝,燥湿祛痰,早在汉代张仲景就立“硝石矾石散”方,治疗黑疸,取其消瘀痰除湿浊的作用。上药共奏祛湿化痰之效,青黛入肝清热凉血,配合郁金,柴胡疏肝,更能加强利胆之功。草决明清肝热,生山楂祛瘀消积,二者合用,据实验研究能降低血脂。丹参与泽兰相配能通肝脾化瘀血,活血中兼能养血。全方清肝利胆,活血化痰,且以化痰为重点。……
关老的经验方是:青黛、明矾、郁金、丹参。另外可随证加入川连(或马尾连),熊胆可改用猪胆一枚,风干后去皮研细入药。除此之外,还可用草决明90克、生山楂90克分成10包,每次1包,开水浸泡代茶饮。或用米醋1瓶(约500毫升)、鲜姜10克切成薄片装入瓶内,封口7天后,每次5毫升,日服3次。上述方法对高血脂症患者,只要坚持治疗,均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关老认为脂肪肝从痰湿论治,除了受肥胖之人多痰湿的启示外,他曾对黄疸患者长期胆红素不降,胆固醇也偏高,属于湿热未清,凝聚成痰,痰阻血络者,在选用化痰药时,他
根据《本草纲目》中有明矾能操湿下痰、解毒、治疸疾的记载,因此,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明矾,收到了利胆祛脂的效果。

4.《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介绍袁述章医生临床经验:
对新生儿不完全性胆道阻塞等的附方
硝石矾石散《金匮要略》方:
由硝石,矾石两药组成,为《金匮要略》治疗女劳疽(黑疸〕之方,有化石软坚消瘀逐湿之功。硝石即火硝,味苦咸,入血分以消坚;矾石入血分以胜湿,两药同用,有消瘀胜湿之效,也可治其他内伤诸黄。
袁老医生在治疗婴儿黄疸时将硝石改为青黛,取其清热、解毒、凉血之作用。
另《养生集要方》,载有青矾散,有治湿热发黄之用。……
并在介绍三个实际例子之后,体会有:以上三案胎黄,自生后24小时到二十余日发病。历时一月不愈,且症情严重。盖胎黄由于湿热过盛,蕴久化燥,变生燥瘀之故。根据中医辨证特点,三例治疗均以青矾散加琥珀面为主。青黛、明矾分清浊,清热利湿,加琥珀消瘀血通窍。三药合为治黄之妙药。汤药主要用茵陈合桅子柏皮汤加减。

5.《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介绍名医杨开济时附录其方:
黛矾散(片):青黛1g,明矾6g。研成细末,调匀,每服3克,一日3次,或制成片剂口服。适应症:急性肝炎(包括无黄疸型或轻度黄疸型),脾胃湿热。灭菌后外用可试用于鼻炎,口腔溃疡。

6. 1959年《河北省中医中药展览会医学集锦》黄疸:青矾散。净青黛五分六厘,洁白矾一分。以上二味和研极细末,分七包。每日清晨,用鸡子清一个去沥(沥即鸡蛋清内之白色小块,亦名鸡精),调药末一包,空心服。

7.《韩哲仙治肝经验录》论述黄疸属湿热挟痰 常见于疫毒化而未净,湿热挟痰浊残留,
证见面目黄染不甚,但长期不解,胸闷脘痞溲黄,苔腻脉弦滑等。可见于慢性肝炎或肝炎后隐匿型黄疸残留等证。治当除湿祛浊,利胆消痰。宜茵陈五苓散散合黛矾散出入。……其中有青黛清肝火,明矾散痰结,是消退胆红素总量34.2umol/L以下隐性黄疽(中医谓之“残黄”)之良方,韩老用之多有验效。

8.湖北中医学院2008届研究生余晓丽硕士学术论文“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临床研究”一文网上不难找到,也择录部分:
主要目的:观察黛矾散治疗肝内胆汁淤积症(湿瘀化热型)患者的退黄效果。
主要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 )。
黛矾散(由湖北省中医院药剂科提供;组方:取青黛、白矾以1:8比例碾末混合为散)。
黛矾散口服,每日三次,每次0.4g,连续用药30天。
黛矾散为中药制剂,主要成份青黛、明矾均为入肝经的药物。具有清肝凉血、解毒燥湿、蚀腐生新之功,对黄疽有其很好的治疗作用。张仲景用于治疗黄疸的硝石矾石散中主药就有白矾.1964年陈道权曾用黛矾散治疗传染性黄疽型肝炎,疗效确切.由于青黛中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故本方不宜入煎剂而多为散剂、片剂或胶囊。王翔等认为,黛矾胶囊在黄疽的治疗中能起到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作用;并能降低成本;另外,由于青黛、白矾皆属寒药,易败胃,故脾胃虚弱者应慎用,可在密切观察下减量,短时应用,将其制成胶囊及餐后服用亦是为减轻其副作用而考虑。
组方中主药青黛始载于《药性本草》,为菘蓝、马蓝、蓼蓝、草大青等叶中的色素经干燥加工而成,性味咸寒无毒,归肝肺胃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功能清热凉血解毒,泻肝胆之火,散五藏郁火,有利胆退黄之功效。《本草求真》:“青黛,大泻肝经实火及散肝经火郁”;《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痛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创下血,蛇犬等毒”.青黛散临床应用广泛,多可用治时病热盛、斑疹丹毒、痄腮喉痹、火毒疮疡、暑热惊痛、惊风抽搐等。
白矾始载于《本经》,原名矾石,又名明矾、枯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的结晶。《本经》“味酸,寒”,能“治疸疾”.《雷公药性解》“归肺肝二经”,擅燥湿祛痰,利水通胆;有解毒杀虫,去湿退黄之功。《本草经疏》载白矾“治黄疸”,《金匮要略》中用其治女痨疸。《金匮要略》云:“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指出明矾“善收湿淫、最化癖浊…酸涩燥烈,最收湿气而化疲腐”正克肝病之湿热。二药相伍,具有清热解毒,燥湿退黄,杀虫止痒,生肌敛疮作用,正中黄疸病机“湿”、“热”、“瘀”、“毒”之关键。
本研究结果表明,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汁酸、γ-谷氨酞转移酶水平明显升高的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通过服用黛矾散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降低,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说明黛矾散在消除肝内胆汁淤积、维持肝细胞正常结构、保护肝功能、改善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较好疗效。
综上所述,黛矾散的遣方用药遵循传统的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药理学成果,辨证施治,对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治疗有较强的针对性,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疗效好,安全范围广。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4-15 07:58 2楼
仲景的矾石硝石散中的矾石应是皂矾非白矾也。胡希恕曾用矾石硝石散治疗黄疸,其中的矾石是白矾,用过无效。张锡纯也用矾石硝石散,但是矾石用的的皂矾,见效。
2015-04-15 08:58 3楼
好久木见了多谢分享!
2015-04-19 07:48 4楼
多谢分享!
⬅ 圆运动视角看伤寒论(一):伤寒论的体系 老茶馆 《伤寒杂病论》自序学习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