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篇

2015-04-28 09:09 楼主
太阴之为病,胀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太阴病提纲

胀满而吐--病在里,气机紊乱,浊气不降则生胀满,吐也是气机上逆,但热证,实证也可能出现这样的症状,所以一定要先辨其寒热、虚实。

食不下--阳明病篇里说能食的名中风,不能食的名中寒。食不下,有可能是寒的程度更重了,还有在三阴病中时刻不可忽略的就是‘虚’的问题,里面虚,脏腑运转无力,也吃不下去。

自利益甚--未经误下出现腹泻的症状叫自利。清气不升则发泄泻,益甚,理解为比较严重,就是说腹泻的症状比较三阳病的下利要显著,更占主导地位。

时腹自痛--阵发性疼痛,相对急性持续严重腹痛的程度要轻些,不是急腹症,是有时疼,有时不怎么疼。

症状的总体,是虚、寒。与阳明的实、热属性对应。

在三阳篇中也有很多因误下导致邪气入里,里面正气受损的情况,而太阴病本来虚,再下,就犯了虚虚之戒,本来就寒,更用苦寒,是寒者更寒,气机凝滞,必胸下结硬。必--应该理解为,顺理成章的意义,从常规上来说当如此,不能单纯的理解为必然、必定的意思。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4-28 09:20 2楼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气机运转迟缓、停滞、乃至逆乱,出现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症状,上吐、下泻,中间胀满,这样的情况属于太阴病。这是太阴自病的特点。

太阴受邪气侵扰,出现四肢烦痛的症状,脉象阳微阴涩,这种脉象说明里虚,‘而’字是个转折,意思是说,如果这种虚象脉出现‘长’的转变,说明阳气渐复,病可向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上面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的虚损脉象中出现‘长’脉的是正气恢复,这里说的是脉见浮象,是邪有走表的趋势,治疗上可借机而行,可发汗,这种想要让邪气从表而解的治法,在这种情况下,桂枝汤比较适宜。

从借机行事上看,这个跟阳明篇里的吐者不可下,是一个道理,就是治病要顺应自身的机转更容易取效。

从选方方面看,可发汗是一个原则,如果发汗,用什么方子发汗,就要根据不同情况来选择。
2015-04-28 09:27 3楼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阳微阴涩而长",何意也
2015-04-28 09:38 4楼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桂枝汤,发汗呢?止汗呢?
2015-04-28 10:02 5楼
刘建立 说: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阳微阴涩而长",何意也



我这抛砖的还是能引到玉的

刘老师著有《脉法捷要》,于脉诊更多心得

还望多多指教
2015-04-28 10:07 6楼
刘建立 说: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阳微阴涩而长",何意也

对脉法的理解

个人觉得大体可分为:‘象’派和‘理’派

‘象’派,就是据脉象断病,见什么样的脉象,或可能出现什么样的病证

‘理’派,是根据医理,对所见脉象,进行一种解释,以便探讨疾病的机转,帮助诊断治疗,乃至处方用药

按理,两派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实际无论走那个路子,到一定高度都是相同的,

不知刘老师以为如何?
2015-04-28 10:13 7楼
刘建立 说: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桂枝汤,发汗呢?止汗呢?



有人说桂枝汤算不得是发汗解表的方子
2015-04-28 10:19 8楼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75)
21点到下半夜的3点这个时间段,太阴病比较容易病愈。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

未经误下而出现下利症状为自利。

腹泻是要损伤人体水液的,水液损伤到一定程度,自身调节机制就会想办法来补充。

现在不渴,说明还未达到要饮水自救的程度,相对来说,太阴病在三阴病中还属于比较轻浅的

出现自利是脏有寒的缘故。这个寒,是对病性的一种概括,不是单一的指定某种邪气,因三阴病本身都有‘虚’的底子,阳虚的也会出现‘寒’的病证。

寒者热之。治疗的原则就是当温之。选方上四逆汤这一类的方子比较适宜。
2015-04-28 11:49 9楼
刘建立 说: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阳微阴涩而长",何意也

这里的阴阳是否指的寸关尺部位而言呢?如是部位,一般就与脏腑相关吧。
2015-04-28 11:51 10楼
刘建立; 说: 刘建立 发表于 2015-4-28 09:38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桂枝汤,发汗呢?止汗呢?

学生认为桂枝汤调合营卫,即可发汗也可止汗。加大桂枝用量则偏于祛邪,加重白芍用量则偏于敛。
2015-04-28 12:03 11楼
唐宋元明清 说:
学生认为桂枝汤调合营卫,即可发汗也可止汗。加大桂枝用量则偏于祛邪,加重白芍用量则偏于敛。

嘻嘻,加大桂枝用量则不是桂枝汤了,桂枝加桂汤。呵呵,加重白芍用量则不是桂枝汤了,桂枝加芍药汤。呵呵。
⬅ 附子理中汤加减导致腹泻问题 老茶馆 颈椎病是血管神经头痛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