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史子集 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草稿)

2015-05-02 12:42 楼主
经史子集 解读《内经》的一把钥匙(草稿)
-读《内经时代》有感暨《内经时代补注》自序之一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05-02 12:43 2楼
为中医者,无不奉中医经典《内经》为圭臬,为指路明灯,指导后学。而且历代中医大家皆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成为一代名医。这是因为《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

《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疗经验,汲取和融会了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课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内经》之所以被历代奉为“医家之宗”的重要缘由。及至今日,《内经》对中医学术的研究发展及临床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高校教材王庆其《内经选读》)
2015-05-02 12:45 3楼
但是,因《内经》一书“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序》)、“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间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朱丹溪《格致余论序》)、“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张介宾《类经序》)、“《素问》以阴阳之理,阐天人之道,天地阴阳俱于人身,人身阴阳同于天地,苟非其人,此道不明”(高士宗《素问直解序》)、“顾辞意艰深,历来号为难读,加之年代久远,误文错简,时有所见。自唐•王冰次注以后,接踵者代有其人,开发童蒙,宣扬至理,披荆斩棘,厥功难没。徒以全文注释,难有通人,一则由于条件所限,多闻不屑于阙疑,于是不解者必臆度以为解;一则由于遵古太过,以为注疏不可以破经,于是难通者必委屈使之通。夫臆度为解、委屈使通者,离岐黄之本意远矣”(胡天雄《素问补识自序》),即由于时代久远,文字晦涩,通假普遍,衍讹脱落,间或有之,理论玄奥,内容广博,所以使得“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的高深莫测”,故而很难读通、读懂。
2015-05-02 12:46 4楼
其次,纵观《内经》其书,非医学内容很多,而这些旁支的传统文化现象并非可有可无。这是因为《内经》不仅仅是一部医书,而且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十分宏伟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文献,它汲取了古代科学家们对天文、历算、气象、生物、地理,以及人类、心理、逻辑、哲学、养生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揭示了古代丰富的科学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所以若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基础底蕴者,而只有现代文化知识者,则又很难读通、读懂。
2015-05-02 12:47 5楼
如首先涉及到《内经》的成书年代问题,历代学者就不一致。

目前正统观点及权威性著作认为《内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战国、秦汉之际,唐宋时期仍有补缀。如《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医辞海》、高校教材《中国医学史》及高校教参《内经》等。是否如此呢?
2015-05-02 12:48 6楼
据当代几位学者考证,《汉志•黄帝内经》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素问》和《灵枢》的成书时期当为东汉时期,然有古近之分,并非战国时期。如吴考槃黄帝内经•素问•灵枢考.中华医史杂志,1983,13(2):85、田树仁灵枢素问并非黄帝内经.中华医史杂志,1991,2(3):145-149、余自汉内经灵素考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罗鸿声新浪博客2012-01-01等。
2015-05-02 12:49 7楼
将《汉志•黄帝内经》与今本《黄帝内经》合在一起者实源于晋代皇甫谧《甲乙经•自序》。该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后来唐代王冰在次注《黄帝素问》自序中亦宗其说:“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一直流传至今,从而成为正统的权威说法。

而清•姚际恒则认为并非如此,在其著作《古今伪书考》说:“《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一十八卷,以《素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
2015-05-02 12:50 8楼
当代学者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说:“突破《素问》、《灵枢》两书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的禁锢之后,即打破了今本《黄帝内经》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刘歆《七略》的限制,使得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素问》和《灵枢》作为两部独立的著作,其成书的上、下限究竟在何时。根据确切的文字记载,只能将这两部著作的成书下限定在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前。而其上限则应该定在刘歆《七略》之后。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汇集各种早期医学著作,进行校勘汇编工作,恐怕只有官府才能办到。如果在《七略》成书之前就完成了这样两部大型医书的整理加工,而不加著录是不可能的。而且《七略》之前的许多其他医学著作,即或漏而未录,其命运也理应与《七略》著录之书的命运一样。不可能单独地、完整地保存流传下来。”
2015-05-02 12:52 9楼
实际上,赵洪钧先生《内经时代》通过与《内经》同时代或之前的相关著作如经史子集等相比较即通过横向比较,及对两汉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脉络背景等梳理后,对《内经》的成书年代而言,赵先生早已胸中了然。于书中已明确指出“《内经》成书的基本条件到西汉初才具备,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不会早于两汉,一些篇章可粗定成文于东汉。‘七篇大论’出现更晚。”并且广征博引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顾颉刚、杨向奎、范文澜、冯友兰、任继愈、张岱年等之观点,是为了说明“阴阳五行哲学在汉代占统治地位,最盛行。《内经》的成书时代不应提前到汉代以前去。”读完《内经时代》一书,则会认为此书与考证《内经》的成书年代有关,但非只限于考证。该书除资料详实外,其方法独特,形式新颖,可谓独具匠心,与以往考证大不同,而且字里行间无不是与考证有关,觉得赵先生的说法非常可信。
2015-05-02 12:53 10楼
赵先生说:看来,必须对“成书”二字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即怎么样才算“成书”。我在《内经时代》中有一个暗含的说法,即“核心篇章大体完成”,也就是《内经》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

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当中的《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下子出现了。不过,都是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班固之后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我再加上:班固也不可能漏掉这两本大书。或者说,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还没有皇普谧看到的《素问》和《灵枢》。

不过,对看《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和经脉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这几个《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内经时代》中还提出不少考据依据。如《灵枢•肠胃》只可能是王莽之后成文的;马王堆医书早于今《内经》,而且是当时流传的医书;扁鹊、仓公、华佗与《内经》的关系结论;九卷和八十一篇是典型的汉代烙印;汉初尚黄老是《内经》的政治和哲学思想背景;《内经》带有董仲舒的思想的明显烙印;天文学上的汉代特点;重火的五行说痕迹等等。总之,《内经时代》虽然不限于考证《内经》成书时代,对成书时代这个大问题,还是必须做出回答。
2015-05-02 12:55 11楼
从以上简短内容可以看出,如果没有史学知识、史学头脑,就理不清这两汉四百年的政治思想背景、文化科技等发展脉络,就很难能读懂产生于此时期的“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的《内经》和解读《内经》的《内经时代》,故欲穷其源流,知其所以,《史记》、《汉书》和或《后汉书》等史学典籍乃必读之书,甚则可成为解读其钥匙之一种。
⬅ 经验交流 老茶馆 想开一个理疗店,请各位高手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