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代>补注》第一节(医学传心堂定稿)

2015-10-18 22:35 12楼
⑸信息论:《汉典》云:“研究信息的计量以及信息的发送、传递、变换、储存和接收的科学。”
2015-10-18 22:36 13楼
⑹时间生物学:时间生物学(英语:Chronobiology;字首来自希腊语Chronos,指时间)又译生物钟学,广为人知的生理时钟。是一门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生物体内与时间有关的周期性现象,或曰这些现象的时间机制。生物节律是凭经验总结得出的,但有其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生物钟学与所谓的生理节律无关。

时间生物学认为,生物体乃至植物体的生命随昼夜交替、四时更迭的周期性运动,表现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节律。古代医学视天地为大宇宙,人体为小宇宙,谓大小宇宙息息相通。健康人体的活动大多呈现24小时昼夜的生理节律,这与地球有规律自转所形成的24小时周期是相适应的,表明生理节律受外环境周期性变化(光照的强弱和气温的高低)的影响而同步。诸如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氧耗量、激素的分泌水平,均存在昼夜节律变化。生物近似时钟的结构,被称之为“生物钟”。周期节奏近似昼夜24±4小时称“日钟”,近似29.53±5天称为“月钟”,近似12±2月称为“年钟”。时间生物学研究揭示了植物、动物乃至人的生命活动具有一个“持久的”、“自己上发条”和“自己调节”的生物钟。(百度百科)
2015-10-18 22:37 14楼
⑺王冰注《内经》:指王冰注《素问》。

王冰(一作砅),自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因避讳唐玄宗而改“玄”为“元”)。一般认为是唐代中期医学家,生平不详。但李经纬、林昭庚《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说:“王冰……约生于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卒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5年),里居籍贯不详,唐宝应中(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若据此推算,享年当在95岁,与《新校正》所引《唐人物志》“年八十余以寿终”不相符,存疑待考。

《素问》一书,传至唐代,纰缪甚多,内容混乱,影响授学和施用。王冰鉴于此书的重要性,遂立志寻访搜求诸本,编次整理达12年之久,于公元762年编成《黄帝内经素问释文》。调整篇目顺序,辨认错简,增补缺文,将原存8卷分编为24卷81篇;又为全书作注,注文相当精当,并被后人视为重要的训诂文献之一。由于对《素问》进行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所以称之为“重广补注”,流传至今,成为学习研究祖国医学的重要依据。尽管人们对他所增补的第七卷即七篇大论,颇多非议,怀疑它并非原著,但这些内容仍有研究价值,而王氏对保存整理古典医籍、阐发其义理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2015-10-18 22:38 15楼
⑻张景岳编《类经》:即张介宾著《类经》。

张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原籍四川绵竹。其先于明初因军功世授绍兴卫指挥,迁浙江会稽。父张寿峰为定西侯客,14岁随父进京,学医于京畿名医金英(梦石),得其传。青年时期未以医为业,而从军。“壮岁好谈兵击剑,思有所用于世”(《景岳全书•鲁序》)。游燕冀间,从戎幕府,出榆关,履碣石,经凤城,渡鸭绿,因无成就,返京师,专心于医术。张氏医名噪京师,“时人比之仲景、东垣”,“延边大帅皆遗金币致之”。(黄宗羲《南雷文定•张景岳传》)后返会稽行医,其间到过西安和河南,为河南学政叶秉敬之母治病。《类经》刊行时,叶氏给予大力赞助。

张氏早年崇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中年后,以《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为据,并受张元素影响,转而抨击丹溪,“医法东垣、立斋”。受王冰影响,并发挥说命门之火为元气,肾中之水为元精。提出阳非有余,真阴亦常不足之说,成为温补学派主要人物。

张氏著有:《类经》32卷,《类经图翼》11卷,《附翼》4卷,《景岳全书》64卷。另有《质疑录》1卷,有人疑为伪托。张氏重《易》,并受王守仁“心学”影响。强调“医易同源”,“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他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必须“摭易理精义用资医学变通”。易论阴阳,医用阴阳,抓住它,就能“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张氏接受“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观点,阐发阴阳互根之理,指出阴阳“彼此相须”,缺一不可。如气为阳,精为阴,“精之与气,本自互生”。所以,“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

基于以上认识,张氏对河间、丹溪之说,进行强烈抨击。“刘、朱之言不息,则轩、岐之泽不彰”。撰《大宝论》、《真阴论》,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因而阳非有余,人之真阴亦常不足。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张氏自制左归、右归饮和丸,分培左肾之元阴和右肾之元阳。(《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第九章明代医学》)

《类经》: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内经》:“张介宾……他精研《内经》凡三十余载,数易其稿,著成《类经》,是现存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著作。张氏采用从类分门的方法,将《素问》、《灵枢》的全部内容分为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大类,凡三十二卷,三百九十篇,经文虽因类分而颠倒,但仍一一注明出处篇名,以便查核,且有详尽的注释。由于张氏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加之文字简明畅达,所以他的注释多能结合实际,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问题,除注释外,还结合临床实践体会,用‘愚按’的形式,进行专题发挥,此书为学习研究《内经》者所必读。”
2015-10-18 22:40 16楼
⑼最新的大部头《内经》注本:到目前为止,研究《内经》部头最大的是,王洪图任总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内容包括:《黄帝内经》文献及语言文字研究、《黄帝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黄帝内经》理论研究、《黄帝内经》病证与临床研究、《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与实验研究、《黄帝内经》近代校释珍本辑录、《黄帝内经》研究文献汇编,共七编四百五十万字,名之曰《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2015-10-18 22:41 17楼
⑽《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是儒家经典《十三经注疏》之一的《尚书》注本。

《尚书正义》是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采用伪孔安国《尚书传》,将伏生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所谓的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流传几千年,对后世影响巨大。孔颖达等在此书《正义》中较多地谈到了天与人的关系,反复阐明用天道治理民众的道理。他们是以君为师,而不敢像孟子、杨雄那样以师自任,这是汉代以后尤其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但是如果君主不好好地治理百姓,就是违背天意,这时,天就会离他而去。也即“天不可信”。这些观点都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另外,此书还保存了不少旧说典故,在训诂学上也有较大的价值。(百度百科)但是蒋伯潜《十三经概论•第二编尚书概论》则说:“至于十三经所用之注,则为伪孔安国《传》。此传虽题孔安国撰,实与伪古书《尚书》同出王肃伪造,可以不阅。孔颖达据伪孔《传》为疏,除有小处可采外,亦不足观。”

正义:《汉典》云:“正确的含义。古时多用作书名,如《五经正义》”、“旧时指经史的注疏。如唐代孔颖达等有《五经正义》, 张守节有《史记正义》”。
2015-10-18 22:42 18楼
⑾木生子实,其味多酸:《尚书•洪范》:“三曰木……木曰曲直……曲直作酸。”孔安国《传》:“木实之性。”孔颖达《正义》:“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为酸一也。是木实之性然也。《月令•春》云‘其味酸,其臭羶’是也。”

金栋按:《内经》时代相关著作记载如下。

《礼记•月令•春》:“其味酸,其臭(音嗅xiu)羶。”郑玄注:“木之臭、味也。凡酸羶者皆属焉。”孔颖达《正义》:“通于鼻者谓之臭,在口者谓之味。臭则气也,《尚书》孔《传》云:‘木实之性。’然则木实酸,凡草木所生,其气羶也。”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春纪》:“其味酸。”高诱注:“木味酸。酸者钻也,万物应阳钻地而出。”

汉•刘安《淮南子•时则训》:“其味酸。”高诱注:“木味酸。酸之言钻也,万物钻地而生。”
2015-10-18 22:44 19楼
⑿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尚书•洪范》:“二曰火……火曰炎上……炎上作苦。”孔《传》:“焦气之味。”孔《正义》:“火性炎上,焚物则焦,焦是苦气。《月令•夏》云:‘其臭焦,其味苦’,苦为焦味,故云‘焦气之味也’。嗅之曰气,在口曰味。”

金栋按:《内经》时代相关著作记载如下:

《礼记•月令•夏》:“其味苦,其臭焦。”郑注:“火之臭、味也,凡苦焦者皆属焉。”孔《正义》:“夏,其味苦,其臭焦者,《尚书》孔《传》云:‘焦之气味,火烧物焦,焦则味苦。’”

《吕氏春秋•孟夏纪》:“其味苦。”高诱注:“火味苦。”

《淮南子•时则训》:“其味苦。”高诱注:“火味苦也。”
2015-10-18 22:51 20楼
⒀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尚书•洪范》:“四曰金……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孔《传》:“金之气味。”孔《正义》:“金之在火,别有腥气,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辛’为‘金之气味’。《月令•秋》云‘其味辛,其臭腥’是也。”

金栋按:《内经》时代相关著作记载如下:

《礼记•月令•秋》:“其味辛,其臭腥。”郑注:“金之臭、味也。凡辛腥者皆属焉。”孔《正义》:“秋,其味辛,其臭腥者,孔《传》云:‘金之气味,言金臭之气则腥,在口则辛。’”

《吕氏春秋•孟秋纪》:“其味辛。”高诱注:“五行,金味辛。”

《淮南子•时则训》:“其味辛。”高诱注:“金味辛也。”

《白虎通•五行》:“金味所以辛何?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金生辛。”王冰注:“凡物之味辛者,皆金气之所生也。《尚书•洪范》曰:‘从革作辛。’”
⬅ 古今单验方选评191—— 鲜冬瓜皮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老茶馆 中医、中药自己都病了,中医将亡于中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