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国医大师裘沛然

2010-06-07 15:18 楼主
追忆国医大师裘沛然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23日15:52 新闻晨报
主持人:崔颖《新闻晨报》健康周刊主笔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失去时追悔莫及。人人都知道健康第一,却未必个个都能恪守准则。星期天,我们留出片刻闲暇,一起去体会一段优质的生活状态吧。来啊,健康的滋味真惬意!

本版联系及参与方法:

发短信至15221630002(只收短信)发邮件至cbjk120@sina.com相关回复见每周三《新闻晨报》健康周刊和《星期日新闻晨报》健康版

也许,《人学散墨》若干年后又能在他手中增订再版;

也许,更多古方治今病的成果还将在他手中横空出世;

可惜,这个世上没有也许。

2010年5月3日,97岁的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学如测海深难积,理未穷源事可疑,诗到换年浑似梦,世犹多病愧称医。这曾是一代大师写下的诗句,饱含自谦和隐忧,留下发人深思的哲理。 “仁术妙手心自安”是裘老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的从医追求,为了这个理想,他悬壶济世整整一辈子。

我们曾经被白衣使者大爱无疆的故事感动,也曾经被医学大师跌宕传奇的从医经历吸引;我们分享着他们敢为天下先的医学贡献,也品尝着他们得来不易的研究成果。走近他们,你也许还能收获更多。

听医之精,品医之诚,读医之魂…… 《名医大家》为你陆续讲述15个真实的名医故事。吴孟超、郭迪、张涤生、陈灏珠、裘沛然、汤钊猷、王振义、顾玉东、颜德馨、王正敏、戴 戎、邱蔚六、沈自尹……这些名家为人类医学事业画出一笔笔浓墨重彩的印记,也描绘了各自独特的人生曲线。

今天的 《名医大家》让我们一同追忆国医大师裘沛然。

“中医里面有宝,这个宝被我拾到了”

裘沛然是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先驱者之一,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南方学派”的杰出代表。

裘沛然1913年生于浙江慈溪,7岁入私塾,熟读经史百家,11岁就读于国学专修馆。师从江南著名学者施叔范先生的经历让他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根基。读书之余,他还随着精通针灸学的二叔裘汝根学习针灸。1930年,裘沛然考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先后在慈溪、宁波、上海就医。临诊之余,裘沛然还特别擅长精研文史、医书。家中藏书数万卷。1958年,他成为了新中国第一批中医教授。

在上海中医学院,裘沛然历任针灸、经络、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各家学说诸教研室主任。由于当年任教时,学院刚刚初创,尚无现成教材。于是,他带领针灸教研室老师,编写各种教材以应教学急需,并在短短四年中主持编写出版了六种针灸书籍。既推动了全国针灸学术的发展,又为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就是在那个年代,裘沛然发表了非常著名的《伤寒温病一体论》。此外,裘沛然还曾系统研究古代医书《千金方》,熟读其中六千多古方。他常告诉学生:古方可以治今病。但是要师其法,不泥其方。要学会变化,古为今用。他深谙“法无常法,常法非法”的道理。比如,在治疗重症顽疾时,裘沛然会效法孙思邈,大胆使用大剂庞杂组方,用药精奇巧博。

然而当面对别人赋予的“名医大家”称颂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了这么一句:“病人的病治好了,并不是我的医术有多高明,而说明中医里面有宝,这个宝被我拾到了。”

他将一切功劳归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因此直到晚年,裘老依然不懈地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不吝惜自己的付出。

“医病,更要医心”

对待病人,裘沛然先生常抱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在裘沛然眼中,病人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且他对所有病人都一视同仁。他的朋友胡展奋记起一件往事:有一次裘老在接诊一位外地重病号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端的特需患者强烈要求他立即出诊。裘老耐心地说自己正在为重病人把脉,出诊之事容再商量。对方不知说了什么,裘老突然勃然色变,对着电话说:“我不管你官多大,任何病人只要在把脉,就比你重要!到侬屋里开膏方?侬阿弄错?我不是唱堂会的!”

这就是裘老的大医风范,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每一次看病都像第一次一样认真。当手指往病人的脉象上轻轻一搭,他便忘却身边嘈杂的世界。全神贯注地用他的心来感受另一个罹患疾病的人的身心传达的信息。此时,他所关心的就是如何对症下药,如何药到病除。

这位名医大家一生治愈过病患无数。但他临终前,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还有一种病没能看好,那就是——世道人心。为了这个理想,晚年的裘老没有停止过努力地脚步。他发现,医病要先医心。因此,这位国医大师将研究的触角从医学延伸到了人学。在中医临床之余,为扶正社会的道德风气而著书立说,奔走呼唤。最终写就了大作——《人学散墨》。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会议室的墙上挂着一副字,上面写着“允执厥中”四个字,关于这四个字,还有一段往事。上海中医药大学谢谢建群书记回忆:十几年前,有一次在裘老家,有一位书法家要送我字,裘老就说,我送你四个字,允执厥中,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你们这些做领导的,遇到事情的时候,要一碗水端平,要公平!公正!公开!于是,直到今天我仍把这幅字挂在这里,用来激励自己和我们所有的领导。

“学好英语,将来把中医介绍到全世界”

裘沛然还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年轻时就“不爱风月爱风云”。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及至老年,更是“浪迹书海一老翁”。他精熟文史,谈吐隽永,对古诗词的造诣也相当深厚。在上海古诗届声名遐迩。一生作诗逾万首。他的好友,上海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程门雪曾称赞裘沛然的诗才:一时诗句动星辰,千古文章赠罗绮。

节俭是裘沛然秉持的生活作风。他和保姆两人的菜金每月才400元。早餐往往只是一碗泡饭,一碟花生酱而已。学生担心他的身体,让老师注意养生。而他却说:“养生重在养心。养心重在识度和守度。”因此,他为世人开了一剂养心一花四叶汤。一花就是健康长寿之花,四叶就是做人豁达一点、潇洒一点、宽容一点、厚道一点。

裘沛然对《孟子》情有独钟,因孟子又叫孟轲,他给自己最小的孙子取名裘世轲。裘世轲在爷爷的影响下也学习中医,现在已修完博士。“爷爷告诉我要学好英语,将来把中医介绍到全世界。”裘世轲说道。如今正在英国留学的他已暗下决心,要把中医文化介绍到全世界。

除了中医学问,最让裘老牵挂的还是病人。每月两次,裘沛然都会准时出现在医院,直到他最后一次为病人出诊。那天他刚出院不久,身体虚弱,嗓子嘶哑。仍然坚持看完候诊的几十位病人。大家劝他休息。他却说能看几个算几个。这天是2010年2月11日。结果,当天回到家中,他又病倒在床。时隔三十几个小时,2月13日被送进医院抢救,就此一病不起。

如今,裘老走了,但他把对这块土地的热爱留了下来,但他把对中医文化的眷恋留了下来。

人们在传颂着一个名字——裘沛然。在清晨,在黄昏,在城市的街道,在青青的校园,在所有思念他的人的心中……>>>精彩预告

本版专题报道的素材均源于上海市卫生局、上海教育电视台等单位联合拍摄的国内首部医学人物系列电视纪录片——《名医大家》。该纪录片每周日19:30将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播出。今晚19:30教育电视台将播出《名医大家》系列电视纪录片第五集《裘沛然》,敬请收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07 17:00 2楼
裘沛然先生是真正的中医!
⬅ 临床应用经方的体会 老茶馆 在家来帮帮我啊!身体实在很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