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医外道与大医精诚

2010-06-08 08:40 楼主
附医外道与大医精诚

最近的“张悟本事件”想必大家都很了解了。张悟本倡导大家喝绿豆汤、吃生蔬菜等等,夸大食疗功效,最终的结果是,张悟本的中医身份遭到揭发,医术遭到质疑,在大家的打压之下,由一个全民追捧的中医明星,变成了全民追打的“落水狗”。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墙倒众人推”。
中国不缺少神话,因为中国人最擅长造神。在高超的不高超的包装推销之下,一个一个的神诞生了。可是,反过来,中国人又擅长灭神,你只要红了,只要成了神,同时你也就注定会成为被人攻击的对象。捧你的时候,把你捧到天上去,贬你的时候,恨不能把你打到18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
“张悟本神话”的发生,实在讲,不是张悟本一个人的本事,责任也不是张悟本一个人的。在这个中间,报纸、电视、网络、图书出版,大家出力不少,都有功劳,文化监管部门、医药卫生监管部门同样也有功劳,开绿灯的。还有,广大患者也是功不可没,没有顾客这些上帝的疯狂追捧,也成全不了张悟本这个“神”,他可能从来都没有奢望过自己会成神。

总之,张悟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帮傻子和骗子成就了一个骗子。
在这中间,最不该责骂、往他身上踏上一只脚的就是中医同行。张悟本的耻辱就是你们的耻辱。
如果说,患者、其他部门,他们不懂中医中药,上当或者一不小心成了帮凶,情有可原之处,那么多专家可是难辞其咎了。
张悟本红的时候,可能还跟着眼红,张悟本栽了的时候,跟着落井下石。

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一两个张悟本的问题,是整个中医的问题。医学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人的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学,人命关天。几千年来,中国的文明发展、繁衍生息,靠的就是中医中药,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
但是,目前最大的危机是对自己的文化一没有自信,二没有自强。百年来,中医的面貌被扭曲了。中国人不把自己的宝贝当回事。弃如敝屡啊。
1912年,北洋政府在制定大学教程时把中医排除出教育系统之外。
1929年,南京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
当时的著名学者,陈独秀、胡适,都说中医不科学。
从此以后,西医中医谁优谁劣,争论不休。废除中医之声不绝于耳。

的确,我们未能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很好的继承下来,发扬光大,这固然是有现代西方医学冲击的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心,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没有肩负起继往开来的重任。

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我们的中医要继承发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既要尊重、保护、承传,又要敢于怀疑、批判,不能不信,也不能迷信。
中国文化讲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我们要走中道,不走极端。当然不自暴自弃、妄自菲薄。也不能唯我独尊、妄自尊大。说中医一定就比西医好--那是掩耳盗铃、结果就是固步自封。


我是支持中医的,我也不反对西医。科学还分国界吗?还分中国、西方吗?不管黑猫中医白猫西医,能治病救人,就是好猫,好医生啊。
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厚德载物。《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就是说人要像天地一样胸怀广大,包容万物。
对于科学,不管本国的外国的,要包容,要借鉴。
1958年,毛泽东针对中医的讲话“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发掘自身的抵御抗病能力。怎么提高呢?1998年,朱*基: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结合。
这些指示,是希望我们挖掘、丰富、振兴中医的诊疗思想,医学模式,医疗实践,把中医办好。我们有独特的优势。

人家为什么不支持中医,要灭掉中医?你办的不好啊。你技不如人!德不服众。无德又无才,早晚要玩完。
《叶问》:“不是南北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不是中医不好,是现在的大夫有问题。庸医太多,名医太少。
很多干医生的,干脆就不能算是医生,我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附医外道”。
什么叫“附医外道”呢?我们知道,佛教里面有个名词,叫“附佛外道”,你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但是你打着佛教的名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叫“附佛外道”。
“附医外道”呢,就是你不是真正的中医,不是真正的医生,你还打着医学的旗号,行走江湖,达到自己的某些目的,就叫“附医外道”。这些外道,没有真本事,医术不高,医德也没有,更不懂什么“医道”。

张悟本--悟本堂,悟“本”,什么是“本”呢?不知道这些中医大夫有没有真悟出来,悟出来之后还要做出来。

《大学》:“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很清楚,“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才是本,财富是末啊。"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不恰当的手段得来的财货,终归是要失去的。所以,“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不合道德,人心不善,没有仁爱之心,名、利都是不可常保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是什么?就是明明德,把自己本性中的真善美彰显出来,在亲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的一草一物,把这些做的尽善尽美,你就得“道”了。
悟了本,才能得道。
可现在的人知道不知道呢?还是说中医,除了悟本堂,还有个“大道堂”。不仅是道,还是大道。这里的大夫医术高明,怎么个高明法呢?据说啊,周六半天,几百人一齐看,每人半分钟,一看你就知道你得的什么病。开药,12345678,8宝,8种药,不同的病搭配着吃,就可以治百病。复杂的中医药变得很简单了。
不知道疗效怎么样,反正吃的人很多。我一个学生,上着课,出来吃药,怕误了时辰。我问他,他说大夫说的,不按点吃效果就不好。我也不好说他什么。我们一般吃药,都是饭前、饭后,上午下午,还真是没听说掐着点这么吃药的。
这个门诊,不光北京有,全国很多家的连锁店,影响很大。不是说他们的理论不好,理论都是传统中医的理论,黄帝内经,周易等,但是治病的方式模式有问题,几种药就能治那么多病?
中医讲因病施药,病情千变万化,草药很多很多,方子很多很多,“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大医精诚)没有现成的包治的方子啊。
哪能说,几种药就包治百病呢。有这样的中医吗?中医能这么搞吗?
“悟本堂”就栽在这上面的,再这么搞下去,我看,大道堂也很危险。


--转自 水木BBS的TCM版 buddhismedfb原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08 08:41 2楼
中医的最大特点是整體觀,求根本解。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互相关联,一个器官得病,往往会牵连、表现在其它的脏腑。所以往往需要“頭痛醫腳,腳痛醫頭”,作为整体来施治。而且,中医看病要辨体,每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同的,即使同样的病,不同的别人可能需要用不同的药。孔子教学讲“因材施教”,中医呢,讲因病施药,而不能因药施病。
所以啊,说吃什么可以代替药物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说几种药就能治百病也是不科学的。
很多病是吃出来的,没错,张悟本说对了。也可以吃回去。
但是注意:不能扩大化。更不能神话。中国人就是盲从,盲目崇拜。没有独立的精神,喜欢塑造神话。什么都追,甘愿做粉丝,粉条,就是明摆着给别人吃的。

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讲順應自然。《黄帝内经》的说法是“從四時之氣”。《四气调神大论》专门论述一年四季如何养生,告诉人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
“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东三月,如何去做,讲的也很明白。总之人要顺应自然,“从四时之气”,以达到阴阳平衡。“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现代人不了解真正的养生,知道了也很难做到。比如《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问天师,“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我们看看岐伯的回答,“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他们的生活很有规律,顺从阴阳四时变化,所以能长寿。
那么反过来,生活没有规律,不顺应自然的结果是什么呢?“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生活完全没有规律,背道而驰啊,根本不知道养生。这就是疾病的根源所在。
古人的主张是养生,对于疾病以预防为主,不让身体得病,这是最高明的。“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未病先防,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这是圣人的做法。一旦得病,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也算是高明的医生。
古人讲的养生,不仅是在身体上的,而且是精神方面,甚至思想道德方面都有关系。
所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一个人的精神要内收,不要往外追求那些虚妄不实的东西,不要跟人搞竞争,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恬淡虚无,知足常乐,自然真气内存,邪不可干。内外都能这么和谐,怎么会得病呢?!

所以说,不违背自然规律和人体运行规律,顺应这个“道”,就是德(得),德者,得也。所以養生要遵道而行,养生即是養德。(孫思邈《千金要方》):“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要旨也。”所以说顺应自然之道,长养自己之德性,就不会生病,这就是养生。就这么简单。经典上说的很明白,要去读这些经典啊。佛家讲“依法不依人”,道理都一样,不能只听某个人的,要看他讲的跟经典相应不相应,最终的衡量标准是经典,而不是某个人。

还有,万一有了病,怎么办?有了病,不是靠饮食就能治好的,甚至靠药完全能治好,也不一定。这都不符合中医的整体思维。生病了,都病入膏肓了,还能用养生的方法吗?还能只用食疗吗?有病就要上医院,该吃药吃药,该开刀开刀。否则只能是贻误病情!


现在中医面临着困境,一个原因是真正的人才匮乏,大家都浮躁,都想赶紧成名,尽早捞钱,学东西都是速成的,没有下过苦功夫,基本功都不扎实。当年要学医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提要求,先背熟几部经典,《周易》、《老子》、《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没有这个,门都入不了。中药啊,方剂啊,大量的背,滚瓜烂熟,才能应用的得心应手。不下苦功夫怎么行呢。
现在很多人称为大师和专家,太随便了。太不值钱了!
明代药王李時珍,当年是“十年讀書,足不出庭”。“读万卷书”,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而且,“行万里路”,他走遍千山万水,寻医采药。历时27年,才写成约190万字的《本草纲目》。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师,他是用他的生命写成来从医的。

作为医生,除了医学的理论,实践,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也就是医德。一个医生,会治病,本事大,只能说是医术高明,只是“术”。从这个“术”要上升到“道”的高度。要“以道御术”。要成为大医,医术高超还不够,还要懂医道、讲“医德”。
可是,社会现实是,没有道了。从政的没有政道,经商的没有商道,从医的没有医道,当老师的没有师道,当家长的没有家道。
孔子曾经感叹,“道其不行矣夫”,现在更不行了。

过去从医还好一些,还讲讲道德,你看那些百年老店,同仁堂,胡慶餘堂,都讲醫德啊。“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讲良心。从医就是要“救死扶傷”,为百姓解除病苦,“但愿世间常无病,哪怕柜上药生尘。”这是真高尚。


--转自 水木BBS的TCM版 buddhismedfb原创
2010-06-08 08:41 3楼
我们知道范仲淹,范仲淹小的时候,有一次到算命先生那里去抽签占卜,问自己将来能否当宰相,结果抽出的签是“不能”。于是范仲淹再一次抽签,并祈祷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如果当不了宰相,那就当一个好医生)。”结果抽出的签还是“不能”。范仲淹就叹气说:“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却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
算命先生很奇怪:“刚才你还想要当宰相,怎么一下子就降要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唯有宰相和医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当不了宰相,那么身在民间而能造福苍生的最好选择,就是当一名医生。”
我们看,医生也是经世济民的仁道。“医乃仁术”医道即是人道,大医必有大德。

现在谈医道、医德,很难,为什么?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
现在做药品保健品生意的都很有钱,医院也很有钱。
救死扶伤:救死,就等着死,没钱不给治。扶伤:越服越伤,假药嘛。
还要收红包。现在医院你只要不收红包,就能当作模范。这都不正常。
看看过去的大夫,人家是怎么对待病人的。

三國时候,有个医生,叫董奉,他隱居山中,為人治病从不收錢,但使重病癒者植杏五株,輕者一株.積年愈人無數,得杏樹十余萬株,蔚然成林。春天杏子熟时,董奉便在树下建一草仓储杏。需要杏子的人,可用谷子自行交换。再将所得之谷赈济贫民。做大夫的应该向董奉学习啊。


我们传统文化一贯倡导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儒家-仁德。忠恕之道。道家-善(上善若水) 天地一体,万物同根。佛家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道德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的基本伦理观念,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大根大本。


不仅中医要讲道德,任何行业都要讲道德。而从医的,不仅是中医,讲医道、医德尤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

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上,把医德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加以论述的,当属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一文,这篇文章在《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每个习医者都应该认真领悟。
“大醫精誠”什么意思呢?精:指醫術精湛;誠:指醫德高尚)--一个医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标准和道德规范。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第一、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首先,孙思邈引用了晋代名医张湛的话,说:“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经典的医方很难以精通,由来已经很久了。”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疾病有内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状不同,还有内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状相同的缘故。因此,五脏六腑血脉营卫之气不是单凭人的耳朵眼睛所能了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诊脉来了解它。但脉象、气血、肌肤、筋骨复杂多变,只有用心精细的人,才可以同他谈论这些道理。如果把极精细、极微妙的医学道理,用最粗略最浮浅的思想去探求它,是很危险的。下面又分开说明,如果不懂辨证施治,因病与药,治疗方法不对路,其实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医方、卜筮,是很深奥、难以精通的技艺。可是,这个世上有些愚蠢的人,读了三年医方书,就夸口说天下没有什么病值得治疗;等到治了三年病,才知道天下没有现成的方子可以用。所以学医的人一定要广泛深入地探究医学原理,专心勤奋不懈怠,不能道听途说,一知半解,就说已经明白了医学原理。如果那样,就大大地害了自己呀!


第二、安神定志,仁慈恻隐。
凡是品德医术俱优的医生治病,一定要安定神志,无欲念,无希求,要表现出慈悲同情之心,决心拯救患者的痛苦。如果有患病苦来求医生救治的,不管他的贵贱贫富,老幼美丑,是仇人还是亲近的人,是交往密切的还是一般的朋友,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一律一视同仁,像对待最亲近的人一样。
也不能瞻前顾后,考虑自身的利弊得失,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内心悲痛。不分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要全心全意地去救护病人,不能产生推托和摆架子的想法,像这样才能称作百姓的好医生。与此相反的话,就是人民的大害。


第三、爱惜物命,惭愧忧恤。
有很多医生,经常用活的动物来治病,虽然说动物是低贱的,人是高贵的,但说到爱惜生命,人和动物都是一样的。杀害动物的生命来保全人的生命,这样一来,离开“好生之德”的道义就更远了。如果是虻虫、水蛭这一类药,市上有已经死了的,就买来用它,那倒是可以的。孙思邈还特别提到了鸡蛋,他说鸡蛋这样的东西,因为它还处在成形前的状态,一定遇到紧急情况,不得已而忍痛用它。能不用活物的人,这才是能识见超越寻常的人。
假如有病人患疮疡、泻痢,污臭不堪入目,作为医生,要表现出从内心感到同情、怜悯、关爱的心情,不能产生一点不快的念头。


第四、至意深心,悲悯凄怜。
一个德艺兼优的医生的风度,应能使思想纯净,知到内省,目不旁视,看上去很庄重,气度要宽宏,堂堂正正,不卑不亢。诊察疾病时,专心致志,详细了解病状脉候,一丝一毫不得有误。处方用针,不能有差错。虽然说对疾病应当迅速救治,但更为重要的是临证不迷惑、不慌乱,并应当周详仔细,深入思考,不能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轻率地炫耀自己才能出众,动作快捷,猎取名誉,这样做就太不仁德了!
还有到了病人家里,纵使满目都是华丽的铺设,也不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好听的、好吃的、好看的,都不要心生贪恋。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只要有一个人悲痛,全家跟着难过,更何况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没有离身。如果医生安心无虑,傲慢自得,这是人神都认为可耻的行为,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


5、谦虚忠恕,行善积德。
做医生的准则,应该是慎于言辞,不能随意跟别人开玩笑,不大声喧哗,谈说别人的短处,炫耀自己的名声,诽谤攻击其他医生,借以夸耀自己的功德。偶然治好了一个病人,就昂头仰面,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天下无双,这些都是医生的不可救药的坏毛病。老子说:“一个人公开地有德于人,人们自然地会报答他;一个人暗中有德于人,鬼神会报答他。一个人公开地作恶于人,人们自然会报复他;一个人暗中作恶于人,鬼神会来害他。”所以医生,不能依仗自己的专长一心谋取财物,只要存有救济别人痛苦的想法,自会感到是多福的人了。还有,不能因为别人有钱有地位,就任意给他开珍贵的药物,让他难以找到,来炫耀自己的技能,这确实不符合儒家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大医精诚》的基本内容,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读来令人钦佩,令人汗颜。
可以说,《大医精诚》树立了一个真正的医疗工作者的标准,实际也是每个社会公民所应达到的道德境界。它是医生的誓言,也是人类道德的宣言。他完全应该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一起,成为我们医学院学生入学、毕业典礼上的神圣誓言。


最后,希望我们的社会上少一些庸医,多一些像李时珍、孙思邈、张仲景这样的大医。希望每个从事医学工作的人,不仅医术高明,还要医德高尚,真正做到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



--转自 水木BBS的TCM版 buddhismedfb原创
2010-06-08 09:37 4楼
呵呵,玩弄虚幻的,迟早要关门的。
这些最多属于昙花而已。
2010-06-08 23:33 5楼
张悟本算不上中医。
他要是算中医,李**就是佛祖了。
⬅ 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老茶馆 教这方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