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伤寒治天下

2015-11-07 17:24 楼主
云游论坛看到如下同学之疑问:
我是初学,而且愚笨。学了这么长时间还是不会治病,看到病人却无能为力,难受的很。但我绝不会放弃。 在这里提出一个长久以来困惑的问题,就是伤寒论真的不能治疗温病吗? 我哥哥以前感冒的症状如下:恶寒,不发热,咽痛,嘴唇裂,鼻塞黄涕,真的应该用银翘散之类吴鞠通的方子吗?难道张仲景那个时期就没有得过这种病的,为什么张仲景从来不用这种方子呢?另外就是 我同学的弟弟 症状:发热微恶寒,喉咙哑,黄鼻涕,时有咳嗽。 看到他们生病我却无能为力,这点小病都治不了,还整天吆喝着让众人读伤寒论,真是讽刺! 同学的弟弟拿了西药后,吃了之后呕吐了,真是心中难受之极!!! 我一直推崇的伤寒论,翻了一遍又一遍,麻杏石甘汤?葛根汤?柴胡汤?到底该怎么才能准确无误的找准病根,开准方子呢?伤寒论真的不能治疗风热感冒吗?
不才思之,总结些许拙见如下:
儒家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杏林亦有云:半部伤寒治天下。仲师“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经典,但绝非方剂治疗学式的医学百科大辞典;是授人以渔兼授人以鱼,而非守株待兔就可以包治天下百病的葵花宝典;是其平生临床经验的系统化总结,代表汉代以前中医学的最高水品,所以其方又被称为经方,一直为后世所尊崇。虽然“伤寒论”谈到温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是相对于表寒证的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有完备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表热证的太阳温病则只有寥寥数语,怎么治疗,条下无方,没有下文,所以古人说它是“详于寒而略于温”,正因为如此,在后世医学大家不懈的努力下,终于逐渐完善了温病学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继承发扬,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仲师在论中明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所以有上述疑问的同学如果非要按图索骥般在伤寒论中寻找治疗温病的方药,恐怕如果没有个六七层的功力是找不到的。
回到正题,有上述疑问的同学举出了两个例子,用语精炼,但遗憾的是天时地理四诊舌脉不详,只能说是刻下症而已。皆有恶寒,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也;余皆肺卫症状,断为表证无疑。当然这个表证是怎样形成的,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形成的,还是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形成的,还是感受温邪又为表寒外束,内热蕴遏不得外达,俗称“寒包火”所形成的等等,的确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师留给我们最后的绝招,是符合历史的唯物辩证法的辨证论治精髓。如果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形成的,发热而渴,不恶寒者,则可以选用桑菊银翘辈。如果是外感风寒,郁而化热形成的,则可以选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如果兼有不汗出,烦躁,身疼或重,可以选用大青龙汤;如果兼有汗出而喘,可以选用有上述疑问的同学所说的的麻杏甘石汤;如果兼有头痛无汗下利,则可以选用有上述疑问的同学所说的的葛根汤;如果是发热不退,或是寒热往来,无类似肺卫症状,有口苦咽干心烦喜呕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其中一证,也可以选用有上述疑问的同学所说的的柴胡汤辈。如果是感受温邪又为表寒外束,内热蕴遏不得外达,俗称“寒包火”所形成的,则需辛凉解表伍以辛温散表,取“火郁发之”之意,其个中趣味,留待下回分解。
活学活用,
善学善用。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不才拙见,以蠡测海,愿与同道共勉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5-11-09 04:31 2楼
一部是傻瓜书,说半部治天下的是二傻子
2015-11-17 02:14 3楼
发热之病.先切其脉.阴阳交者死.是以阴出之阳.未交而脉顺者皆可治.
2015-11-17 02:35 4楼
脉是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今许多人注重症状忽视脉象.比如一个平时寸口沉弱的人.他当然也会感冒.而且不会发热.有咽症.既使感冒脉象也不会浮躁.这种情况用汗法当然不会有寸效.若脉沉而出现发热是危险的信号.脉症相逆.记住.决定辩证的是色脉!
⬅ 小秘 老茶馆 宁嗽汤治疗咳嗽效果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