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林旧事12 陈锡章研制跳骨丹

2015-11-12 16:33 楼主
重庆药王陈锡章,巴县白石驿人。桐君阁制药厂厂长,先生生于1892年,为名医吴棹仙同庚契友,吴老从医成名,陈老制药成家。二人乃近代医药名人。
陈老幼年时,从重庆药帮会首,桐君阁经理曾会嘉学习中药鉴别、炮制、保存及成药制造等知识与技术。由于陈先生诚而有信,勤奋好学,又敬师如父,因得乃师喜爱,尽传其术。
要说曾会嘉先生,真乃重庆药业中之行家里手,无论问及何药之真伪鉴别,道地辨认,炮制法度,收藏保管,成药制作工序,无不如数家珍,行内人士惟有赞叹,无人企及。因被药帮尊为“曾爷”。据传,桐君阁当年资金甚是雄厚,开张时布告全城;店中药品,一应尽有,三天之内,但凡店内药品,无论贵贱,无论进货多寡,均作半价出售。布告一出,病家药商,争相购买,凡来店中购药者,无不高兴而来,满意而去。购销两旺。药行之中,也有妒其生意兴隆,而故生刁难者。开张后第三日,来一体面客人,递上一张处方,称药伙计看后十分为难,忙将处方递给掌柜。掌柜一瞧亦甚为难,原来店中尚缺一药,不配其方,又有损布告中“一应尽有”之承诺。于是走进里屋,请示曾爷,曾爷一看处方,笑谓掌柜曰:“方中之药一味不少,照方配齐,只是价格昂贵。”原来方中有“新鲜人脑髓一付”。 曾爷明白开方人故意刁难:看你店中如何备得这等药材。谁知曾爷头脑何其精明,“一付新鲜人脑髓”怎能难倒曾爷?随即叫了学徒,来到街上叫进一个乞丐,令其沐浴更衣,饱餐之后又给银两,然后叫乞丐出到店堂,对购药人说:“此人一身已洗干净,若本店为尔开脑取髓,带回家中,已不新鲜,故交付于尔,带回家中旋用旋取,十分新鲜。”自然病家也不敢杀人取髓,只是想为难曾爷罢了。谁知客人反被曾爷难住。
曾爷随机应变的聪明才智,在渝州医药界传为佳话。
陈锡老便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一位重庆药王。陈老出师之后不断奋斗,且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根据社会发展,洞察市场变化,及时研制新药,因能抢占市场,生意兴隆。如重庆夏季十分炎热,素称全国三大火炉城市之一,陈老将忍冬藤、荷叶制成金银花露、荷叶露,投放市场,供不应求。又见当年重庆女性,喜穿旗袍,配上高跟皮鞋,即使严冬季节仍露腿脚,成为时尚,陈老便预知冻疮必多,遂用炮制鹿茸所弃之毛皮为原料,加工成冻疮膏。变废为宝,鹿茸温阳散寒,生肌长肉,自然为冻疮良药,因此一经面市,甚是畅销。陈老对市场的观察与预测,对中药的继承与发展,于此可见一斑。因而他的药业在重庆发展很快,先后在重庆大梁子、沙坪坝、储奇门、上清寺以及万县、涪陵、宜宾、泸州、合川、永川等地均有其药店分号。民国初年,其产业之庞大,资金之雄厚,已无人可比,故以大股东身份,入主桐君阁,成为名副其实的重庆药王。
在陈老研制的众多的方药中,当数“跳骨丹”最为神奇。其方为接骨专用,只需将此丹按伤势轻重而投用量,药用酒化,服后卧床,移时身抖肉颤,骨酥身软,断骨吻合。不劳医生动手法复位。待其骨合,再用夹板固定伤部,患者静养其伤,断骨自然愈合。运用此丹接骨,疗程短,无痛苦。优点虽多,唯其毒性甚大,难以掌握用药剂量,因未生产成药。他如“雄师丸”、“嫦娥加丽丸”亦为先生研创之效方,桐君阁曾生产多年,畅销海内外。
解放后,陈老首先将桐君阁公私合营,后又主动交付国家管理,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赞扬并亲切接见,选为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先生与沈仲圭等编有我国第一版《中国药典》。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顾此失彼 老茶馆 灵枢针灸黄晓晨传授养生经验之牛肉益气强筋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