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囊肿头痛

2016-01-15 17:26 楼主
本帖最后由 杏徒 于 2016-1-15 17:32 编辑

男,32岁(农历1982.9) 初诊,2015.1.15
左侧太阳穴至左目珠疼痛,每天不定时发作,疼时稍感恶心,掐按后脑勺可缓解,一月。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蛛网膜囊肿,枕大池脑脊液信号灶,大小约28*20mm。手术切除风险太大,医院医生建议服用中药保守治疗。患者系本人堂哥,他找到我,让我先开几剂中药看看,有效果就继续服药,无效就只能选择手术,我也说只能看三次,如果三次过后仍不见效,只能另寻高明或行手术。它症:唇舌干燥,需要多饮水以滋润,并不口渴;内痔多年,现加重;脐两侧有时隐疼,按压略疼;大便2-3天/次或2次/天;热天皮肤凉,冷天皮肤烫——他人感觉,自己不知。
舌淡白略紫,表湿滑。
双脉略缓。
右寸沉略弦有力,关弦软,尺沉小略弦软;
左寸沉弦濡长,关略弦濡小,尺弦濡长略有力。

当时大致思路:
1、舌淡白略紫,表湿滑,脉略缓——为寒湿;
2、患者为壬辰年生,中运木旺,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太阴湿土。
综上,处方:
白芍30 茯苓30 桂枝20 白术20 炙甘草20 炮附子3 细辛3 2剂
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加用大量白芍抑制中运太过之木,并防止温燥伤阴,少量细辛、炮附子针对左尺长而略有力及脐两侧有时隐疼(推测为寒所致)。

2015.1.31 二诊
头痛次数、持续时间减少,唇舌干燥略减,胃口大开;
后脑勺长大小红痘、发痒。最近两晚0-2点头疼;前日左手中指、环指、小指被割伤。
舌淡略胖,苔白略厚,边齿痕,表水滑。
右寸沉小略弦软,关小略弦软滑,尺沉小软点弦;
左寸沉小锐软点弦,关略弦小软,尺沉锐软点弦涩。
(因感冒,刚输液)

此次舌象提示寒饮更加明显,但双手六部脉皆软,可能也有血不足,故调整处方:
茯苓40 桂枝30 白术30 炙甘草20 白芍30 当归18 川芎6 6剂
(堂哥主动要求多开几剂,当然,收费也便宜,初诊2剂30,这次6剂100。题外话,迄今为止,除他而外,遇到的患者中主动要求多开几剂药的患者还没有,多是“医生,你先给我开一剂吃了看看,如果好转再来拿药”。如果初诊一剂不见效,那99%的人都不会复诊的,即使有一定效果,但还达不到预期较满意的效果,也多不会复诊。这十分考验医者初诊时对病情的整体分析、把握能力,虽然这样的治病方式对医患双方都不利,但还是能严格地磨练、提升医者的技能水平)。

半月后随访,服至第四剂,头痛已不发,偶尔有将要发作的征兆,终究没发,只是整个头部长满大小不一的红痘,比较痒。我让他把药继续喝完,痘痒的问题可以忍一忍,这可能是病气外排的好现象。喝完药后,如果不头痛能保持一月以上,可以去医院再做一次检查,看看囊肿是否有变化。他说如果不疼了,就不检查了,做那个副作用大,上次检查之后,整个面部都肿了。

2015.7.6 三诊
上次服药后头痛一直未发,最近又有点感觉,让我照着上次的方子开2剂吃吃。没看舌脉,将二诊方的当归改为15、川芎改为9,开了2剂。

2015.7.16 四诊
最近目眵较多,天气较热的时候头隐疼。
舌红略胖,苔白略厚。
右寸关略沉弦小,尺沉小濡;
左寸关弦濡,尺沉弦濡略有力。

左尺又见有力之象,处方:
7.6方去当归,加5g炮附子, 2剂。

8月中旬电话随访,服完1剂后外出上班,剩一剂在家里,头痛未现,只是偶尔感到腹胀、吃不下饭。

2015.11.17
此次因近两天小便频少、口渴饮多来诊,同时内痔加重,大便时肛门有撑胀感。
舌略红暗,边齿痕,略水滑。
双脉略缓
右寸沉锐弦濡,关略弦滑,尺沉濡略小;
左寸沉锐弦小,关弦,尺弦濡略有力。
处方:
(1)治小便频少,内服方:猪苓6 泽泻15 茯苓15 丹皮15 白芍15 1剂
(2)治内痔,外用方:皂荚1枚,分两次烧烟坐熏。

2015.12.24电话随访,服药后口渴和小便频少皆恢复正常,喝完药约十天后,大腿根内侧、腹股沟出现成片细密颗粒,无痒痛,约一周后自动消失;皂荚烧烟坐熏对内痔无效;头痛至今未发。

头痛暂时告愈,是否会复发,还有待今后追踪观察;囊肿是否变小或消失,本人现在的脉诊水平是感觉不到的,患者也不愿再去检查,留下一个待解之谜。

总结一下这几次诊治的不足之处:
1、初诊判断为寒湿蕴结,大方向是对的,现在回看初诊时左寸尺脉皆长,记起《伤寒杂病论》原文中一句话:“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跟当时分析的病机是吻合的,但将左尺长而略有力及脐两侧有时隐疼推测为寒所致,似乎不对。
2、三诊时依从患者的要求,不看舌脉就按照二诊方照搬,这犯了经验主义错误,未考虑到‘因时制宜’的重要性。
3、四诊药后头痛虽解,但出现腹胀和胃口差,这很可能是过用温燥之药伤阴所致。

另外,有意思的是,此案治疗头痛时整个头部长满痒而红的痘痘,治疗小便不畅时腹股沟附近出现成片细密无痒之颗粒,这是一个药后排病气较明显的案例。关于应当如何正确处理此类药后反应,下面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之后的讨论给人以很多启示。
/threads/338086(此文是“绞尽脑汁”先生的《中医的秘密之痒》)
前段时间给一中年妇女治疗经少、卵巢囊肿、小腹胀、上腹撑胀、颈椎疼痛等病,颈椎病她经历过西药、按摩、针灸、药敷等法治疗,多只能当时缓解,不久恢复。一次处方主要针对颈椎问题开药两剂,其中一剂被熬干,只得服一剂,颈椎轻松许多,保持至今。但当时服药后额头和两侧太阳穴附近长红色痘痘、略痒,问我会不会是吃药引起的,使用化妆品一直以来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我说很有可能是在排病气,颈椎处的血脉瘀堵在疏通的过程中出现的反应,不用在意。但由于爱美,患者在他处买了些消炎的西药服用。按照上面这篇文章的观点,这样的做法很可能又将病气压回了体内。
很多时候,人体比大脑聪明。对于人体出现的各种反应,人类的大脑真正知道多少?医生的治疗是顺应自然之道,还是违背身体固有规律?这是每一位医生和患者应当深思考的问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1-18 14:38 2楼
医生的治疗是顺应自然之道!!
⬅ 畏冷疲倦腰腿软,温阳散寒气血调 老茶馆 阴阳与伪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