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证证治规律浅析7.等等

2016-03-22 15:22 楼主
17
奔豚气

中医证名 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 发作时,常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奔豚气治疗的诊断要点
临床以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为主要症状特征。 发作时,常伴见腹痛、胸闷气急、心悸、惊恐、烦躁不安,甚则抽搐、厥逆,或少腹有水气上冲至心下,或兼有乍寒乍热等。
有因惊恐忧思损伤肝肾,结甚之气冲逆而上;亦可下焦素有寒水,复因汗出过多,外寒侵袭,汗后心阳不足,肾脏阴寒之水气乘虚上逆,以致气从少腹上冲,直达心下。本证发病,多与心、肝、肾三脏有关,并与冲脉的关系尤为密切。
本证主要是由于七情内伤,寒水上逆所致。其上冲之理与冲脉有联系,因冲脉起于下焦,循腹部至胸中。其病理是由下逆上,而有气、寒、水之别。气逆多由情志所引起,证候表现亦常有情志不能之状,寒水则由于阴盛或阳衰而引起。但气、寒、水三者又有密切的联系,水因寒凝,而寒水之逆又莫不因于气。故理气降逆为治疗本证的主要法则,可根据证候,结合使用。
奔豚气治疗
肝肾气逆型
【证见】 自觉有气上冲咽喉,发作欲死,惊悸不宁,恶闻人声,或腹痛,喘逆,呕吐,烦渴,乍寒乍热,气还则止,常反复发作。舌苔白或黄,脉弦数。
【治法】 平肝理气降逆。
【方药】主方奔豚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李根白皮,黄芩,葛根,白芍,当归,川芎,法半夏,生姜,代赭石,甘草。水煎服。书上说桑白皮(桑根白皮)可以替代李根白皮。
寒水上逆型

【证见】 先有脐下悸动,旋即逆气上冲,心慌不安,形寒肢冷,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 温阳行水,理气降逆。

【方药】主方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金匮要略》)加减
处方:茯苓,桂枝炙甘草,大枣,吴茱萸,法半夏,生姜。水煎服

18
论奔豚治在方证相应而非关肾水
奔豚气病以“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为其特征,历来的注家多主张其发病由肾中寒水之气上凌心胸所致。在学习《伤寒论》(下简称大论)117条条文时,有同学引《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中的观点来提问,实际上奔豚证治并非如此。
大论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更加桂二两也。”据《金匮要略·奔豚气病篇》应于条首补入“发汗后”三字。这是因为烧针过汗,人身在上在外体部之津液骤虚,当此之时,在内在下之津液势必趋附以作补充平衡,“损有余,补不足”之自然之理如此。但过汗亡阳,津虚过甚,在下之津气趋之过急,奔冲由此而作。当然,这一条奔豚的发生还有“惊”的因素。
奔豚气病"出自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精辟地论述了"奔豚气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从惊恐得之,或由于发汗伤阳,又加烧针,复感寒邪,或有水饮,重因误汗伤阳得之.
《金匮要略》中论述奔豚气病的典型症状:"奔豚病从少腹赶快,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仲景谓其病从惊恐、惊发得之,即惊吓刺激,过汗被寒是其于主要病因。据此可知其病机一是惊恐所伤,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恐伤肾阳;惊乱心气,肾阳伤者则胸阳不振,心气逆乱则胸中大气无主,下陷于腹中,阴邪逆而上冲,凌于阳位,二是素体阳虚,过汗而阳气益虚,阴邪乘虚而入,凌于阳位。阴邪不得久居于阳位,故复还止;发作欲死,乃虚阳与阴邪相博而致。书中正治方桂枝加桂汤助阳升发而达逐遣逆阴之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奔豚证证治规律浅析6.等等 老茶馆 奔豚证证治规律浅析8.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