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概念的再探讨

2010-06-22 13:47 楼主
《难经•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然: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从以上的问答中,我们可以得知,在仲景时代之前,“伤寒”这个词早就已经是“外感病”的代名词,正如《素问•热论》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把外感病分为五种,即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详细论述了五种病的脉象。《伤寒论》在外感病的论述上继承中又有发展,除论及中风、伤寒、温病、热病外还论及痉、中湿、风湿、霍乱。

第2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382条:“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
第383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以下四条出自《伤寒论•辨痉湿暍脉证第四》: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一云中湿。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广义的“伤寒”概念的确是指“外感病”而言,所以有很多医家认为《伤寒论》就是“外感病”的专著,但其实不然——“三阴三阳体系”,并非张仲景的独创,在张仲景以前,早就被广泛地用来治疗外感和内伤杂病。《伤寒论》条文中,题首标明“伤寒”的,属于论“狭义伤寒”的内容;标明“中风”的,属于论“中风”的内容;而题首仅称“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的,则不论“外感病”还是“杂病”,都有可能出现此种病情。
那么狭义的“伤寒”是指什么呢?《伤寒论》第3条说得很清楚:“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后世有“伤寒直中三阴”的说法,那是根本没有的事情,是一些医家对“伤寒”概念的误读。《伤寒论》中有“三阴三阳中风”,但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少阳伤寒”、“阳明伤寒”、“太阴伤寒”、“少阴伤寒”之类的字眼,这是因为——无论“中风”、“伤寒”、“温病”,还是“中暍”、“中湿”,都是以病因而言之,伤寒必首犯太阳,传变之后则称“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所谓的“伤寒三阴直中”,那只是在“三阴病”之前没有观察到很典型的太阳病,但不典型的太阳病就不叫太阳病了吗?我们应该知道有常有变的道理,三阴三阳提纲也只是示其一端罢了。
通过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1.广义“伤寒”的概念即指外感病而言;2.狭义的“伤寒”只是“太阳病”中的一个疾病类型;3.“三阴三阳体系”总赅诸病;4.“温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三阴三阳病”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22 22:02 2楼
這帖子要是老師首創的話,老師水平已經很高了。這個是我今天最大的收穫。
⬅ 您知道这是为什么吗(4) 老茶馆 桂枝汤与营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