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2016-08-05 15:11 楼主
就算手法再好,理論再透徹,千萬不要把自己當神醫,學習一個好的保健方式就是要防範於未然,與各位好友分享二則故事:

一、【保健勝於治療】

魏文王問名醫扁鵲說:「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到底哪一位醫術最好呢?」

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文王疑惑的問:「那麼為什麼你最出名呢?」

扁鵲答說:「我大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發作之前,由於一般人不認為自己有病,因此不願預先治療來剷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

我二哥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剛剛發作之時,剛發作時症狀大都是輕微,因此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一些小病,所以他只在我們的村裏小有名氣。
而我扁鵲治病,是治病於病情嚴重之時。一般人看見的都是我在經脈上扎針、放血,或是切膚鋸骨等大手術,所以他們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因此名氣才響遍全國。」

二、【扁鵲與桓公】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於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後說道:“我發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麼治療。”扁鵲走後,桓公不高興地說:“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後,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後說: “您的病到肌肉裏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後,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展到腸胃裏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塗了。他心想:“怎麼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 “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愈;稍後他的病到了肌肉裏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後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後,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後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後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心得】:

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

孫思邈在《千金方》裏明確提出來中醫學的三級預防思想,他提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孫思邈把預防概括為:未病、欲病、已病三類,這個思想和現代預防醫學三級預防的觀點是一致的。高明的醫生是治未病;差一點(的醫生)治有病的,就是剛剛得病,他還行,早期就發現了,病之初就可以治療;最次的醫生才治真正已經得病那個病。

因此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學到一種,簡單易學的保健之法,就能在平常的時候隨時保健,對於自己、家人、周遭親友,提供一方便之法,離苦得樂。
二、如果你要幫的人,他無法相信你,配合你,那麼就要仔細思考,當下是否該繼續的幫下去。如果繼續幫下去,而有任何問題時,自己能承擔這後果嗎。幫別人(非自家人)前,一定要先清楚兩件事,第一.自己能力有多少,第二.是否能顧及自己的安全。凡事要量力而為。

来自:八一六战士 > 《养生保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风病(连载式帖子) 老茶馆 如何区别明医与庸医?(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