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名家贺普仁,临床妙用内关穴

2016-08-15 16:25 楼主
内关穴,出自于《灵枢·经脉》,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是多种疾病按摩治疗时的首选穴。自古至今,针灸名医取穴内关治疗某些临床病证,大多取得了立竿见影之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古今医家针刺内关的经典医案!

基础知识
JICHUZHISHI

【穴名释义】内,指内脏。关,出入之要地。八脉交会通于阴维,阴维维系、联络全身诸阴经,阴维为病在脏,本穴善治内脏病,故名内关。

【定位】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胸痛;②胃痛,呕吐,呃逆;③胁痛,胁下痞块;④中风,失眠,眩晕,郁证,癫狂痫,偏头痛;⑤热病;⑥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内关主刺气块攻,兼灸心胸胁痛疼,劳热疟疾审补泻,金针抽动立时宁。
《针灸聚英·八脉八穴治症歌》:中满心胸痞胀,肠鸣泄泻脱肛,食难下膈酒来伤,积块坚横胁抢。妇女胁疼心痛,结胸里急难当,伤寒不解结胸膛,疟疾内关独当。
《标幽赋》:胸满腹痛刺内关。
《席弘赋》: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玉龙歌》:腹中气块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
《玉龙赋》:取内关与照海,医腹疾之块。
《难经》:阴维为病苦心痛。
《拦江赋》:胸中之病内关担。
《百症赋》: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

医案举隅
YIANJUYU

贺普仁医案一

于某,男,39岁。

胸闷半年余。

半年多来,患者经常感到胸闷、憋气,休息后可缓解,紧张、劳累时加重。行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心肌缺血”。纳差,眠安,二便调。

望诊:舌淡暗,苔薄白。

切诊:脉弦细。

辨证:心阳不振,气虚血瘀。

治则:振奋心阳,补气活血。

取穴:内关透郄门。

刺法:3~4寸毫针刺,行补法,内关向斜上方刺。

针刺后,患者自觉周身舒适,胸部豁朗。治疗5次,已未再发作胸闷等症,劳累后亦未觉不适。(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
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长于通心络、止痹痛;郄门为心包经之郄穴,善治急症,可治胸痹心痛。二穴相配可以有效缓解胸痛、胸闷、心慌等症,贺老常用之治疗多种急慢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绞痛、房颤、心律不齐等。实验证实,针刺内关穴可以使冠状动脉的血流增加,使心肌得到更多的血液供应,使心肌缺血恢复正常,坏死范围缩小。

贺普仁医案二

王某,女,25岁。

主诉:呃逆1年半。始出现呃逆,经常发作。伴嗳气、腹胀。纳食可,但食后胃脘不舒。大便干,3日1行。月经错后3天。

望诊:舌淡暗,苔薄白。

闻诊:呃逆声频。

切诊:脉弦滑。

辨证:肝郁不舒,胃气上逆。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取穴:内关。

刺法:毫针刺,平补平泻法,留针10分钟。每日针治1次。

初诊术者将针刺入内关,施用手法后,患者呃逆停止,留针10分钟内,呃逆未再发作。2诊时患者诉当天呃逆复发,但次数和程度均有所减轻。取穴、刺法不变。3诊时,患者诉呃逆已减过半。共治疗5次,呃逆消失,临床告愈。(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
内关善降胃气,为治疗呕吐、呃逆之要穴。

贺普仁医案三

庞某,男,28岁。

胃脘痛1年,伴大便稀,经胃镜检查后诊为“浅表性萎缩胃炎”,常服各种药物效果不佳。患者表现为胃脘隐痛,嗳气频频,腹胀明显,不欲饮水、不欲食,尿少而黄,大便不成形,面黄消瘦。舌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失条达,木郁克土,中焦气滞,发为胃痛。

治则:疏肝理气,调理中土,通经止痛。

刺法:泻内关,补足三里,留针20分钟,每日治疗1次。刺后痛止,嘱继续来诊。

1诊后患者诉回家后胃痛复发,疼痛程度明显减轻。针穴不变。3诊后疼痛消失,嗳气、胃胀均有好转。纳食可,大便已成形。经10余次治疗,患诸症消失,纳可,二便调,临床告愈。(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
内关可和胃止痛,兼以和降胃气,尤擅治疗伴有胃气上逆之胃痛。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健脾和胃。二穴是治疗胃痛之常用配穴。

【本文选自《针灸名家取穴验案精讲》(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殷振瑾编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从“医不叩门”之说谈中医的“治神” 老茶馆 药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