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痰之药而不耗气

2010-06-23 16:22 楼主
摘要:读《本草新编》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并览历代医家治痰论述结合临症观验,辟“治痰先治气”心解。
关键词:消痰耗气、治痰先治气、温药和之、气机、白芥子
中医痰病学术算得上老生常谈,秦汉始萌芽,宋以后发展兴盛,近现代无论在理论或是临床实践都不断充实与进步,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景岳全书》“痰之作,必由元气之病……,元气不能运化,愈虚而痰愈盛也”。《质疑录》“人身无痰,痰者,身之津液也”。《明医杂著》“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薰蒸成聚而变为痰焉”。概念到病因病机、症状及理法方药咱这暂且不论,但言治法。《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丹溪心法》“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医旨绪余》“是以治痰必先利气者,谓痰之所从来,皆由七情郁结,气道不清,气积生涎,今利其气,使郁结开而气道畅,抑何痰饮之有?宜七气汤、越鞠丸之类治之是也”。《松崖医经》“夫善治痰,顺气为先”。《证治准绳》“善治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以及“见痰休治痰”、“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痰消”。看来诸家达成一致共识治痰要以治气为先,而后也就有清热化痰、温化寒痰、燥湿化痰、润燥化痰、理气化痰、益气化痰、清气化痰、肃肺涤痰、等等,又有通络蠲痰、开痰舒郁、行水蠲痰、清涤伏痰、养液开痰、消食化痰、痰淤同治、外治祛痰等诸多发明,但宗旨不忘理气之药。凡功能能调理气分舒畅气机的药物称为里气药。因其善于行散气滞故又称为行气药作用较强者称为破气药。多辛温燥散,易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不宜多用。请大家注意耗气,即消耗、耗散。所以消痰要耗气,那么“独白芥子消化痰涎,又不耗损肺、胃、肝、心之气,入于气分而实宜,即用于血分而亦当者也。”可谓治痰要药。
总体分析:痰,属性阴。为津液不归正化所致,虽云津是填年药、液是续命汁,厚五脏而又依赖于五脏所化。但津液的运行、输布、排泄完全是“气”的推动,这就是中医的气化理论。“气”在《内径》中提及3000多次。气:一指气机、一指脏腑功能。所以前人提及的“治痰先治气”的气是单单指理气、益气、清气等等吗?是不是应该理解为以调节气机为主同时要辩证调节脏腑功能,用气分药是自然;又痰为阴,需阳煦之以化,即开通其阳。《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予行、消、开、导之意。《本义》:“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 温药和之称得上调理气机之大法。《本草新编》白芥子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近人不知用白芥以化痰,而频用半夏、南星以耗气白芥子消膜膈之痰,是有痰之处无不尽消总不如白芥子之能安五脏也。此所以实胜于各消痰之药耳芥子阴分、阳分之痰,无不尽消,不必分阴阳也。但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不能化,余则尽消而无疑矣。
肾经水泛火沸之痰一语中的,言治痰之本。这里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理痰汤的一段注解:“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结语:读经典及古籍同样也要从宏观去理解,于无字之处悟深意。本文由读《本草新编》白芥子消痰而不耗气并览历代医家治痰论述结合临症观验,广义的理解“治痰先治气”的“气”。在治痰时掌握标本,选方用药切中病情,辩证权衡、活法圆通,有的放矢。

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三日星期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6-23 17:16 2楼
有火象者
终非白芥子所宜
2010-06-23 17:20 3楼
陈士铎,擅用白芥子,金银花,人参等。
2010-06-23 21:39 4楼
回复 1# 马德锋


可否谈谈应用白芥子的具体经验?
2010-06-23 22:25 5楼
中药讲究归经。
2010-06-25 10:46 6楼
中药讲究归经。
⬅ 类风湿用熟附子五十克痛加重----对话 老茶馆 脂溢性皮炎(面部)治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