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

2016-09-13 08:04 楼主
《<内经时代>补注》——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
(赵洪钧医学传心堂定稿)
[FONT=仿宋]赵洪钧著 金栋补注[/FONT]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6-09-13 08:05 2楼
[FONT=仿宋]金栋按:本节主要内容有二,一是极其简括地交待,《内经》讲些什么;二是提出“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两者中,第二点更重要,因为这是先生关于《内经》体系的主要见解之一,也是《时代》的主要创论之一。
先生还联系关于什么是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进一步发挥说:“不管人们认为这种学说(金栋按:指阴阳五行)多么朴素、原始,但就中医论中医——本质上是就《内经》论中医,只能说阴阳五行是中医的理论核心。稍微修正一下也只能说阴阳五行统帅下的以五脏为主的脏腑学说是核心。阴阳五行说是《内经》体系的骨架或框架。抽出这个架子,《内经》就委然脱地成为一堆零砖碎瓦。带着阴阳五行的头脑去读《内经》,大致上无往而不通。否则便基本上读不懂。”
关于《内经》讲些什么,先生只用了九个词语,并与经文篇章联系。即养生之道、人与自然,生理常识,病因病机,诊法,诸病,经脉针灸,运气,学医态度等。
这样简括地交待,多数读者不会很明白《内经》中的具体论述。本节补注将尽可能多地把有关经文引出,但一般不对经文出注。这样做是因为,有了先生的简括交代,读者已经能够在总体上把握有关经文。具体理解经文含义,有本书和很多历代注家的解释可以参看。
古代注家也想弄清,《内经》的主要内容。做法是打乱篇章分类编排《内经》原文。最早这样做的是唐初人杨上善。他编次的《黄帝内经太素》,把原文分为十九类,计有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等。做得最细致的是明代人张介宾编次的《类经》。该书把原文分为十二大类。计有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等。每类又分若干条,共三百九十条。不过,由于分类太细,一般读者难以抓住要领。正如先生所说:“把《内经》内容进行过细的分类,对研究者作为工具书来用是好的,给初学者指示门径便不一定实用。张介宾的《类经》,在杨上善的基础上分类更细,初学者却难得其要领,与原书联系亦较不便。自然,想多知道些古人如何理解《内经》,看看《类经》、《太素》等还是必需的。”
先生关于“阴阳五行说是《内经》的统帅和灵魂”的见解,已经被近年的教材接受。如新世纪高校教参第二版程士德主编《内经》(2008年人卫2版)说:“‘四时五脏阴阳’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的中心内容”。该教参不像以前的此类著作那样,把阴阳、五行作为与脏腑、经络等平行的内容编写。
先生关于《内经》讲些什么的概括,和古今有关著作有较大的区别。比如,程士德主编《内经》,将《内经》的主要内容分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学说,诊法,论治,养生学说共七个方面。此种分法,可能有其长处。但作为《内经》教参,将运气学说列为附篇,学医态度列在诊法,又完全不讲《内经》所论诸病,或有不足。
还应该特别提及,《时代》初版之后,先生对《内经》之学有了更深刻的见解。学苑版《时代》,增加了先生的两篇文章。即“《内经》的体系和方法”以及关于此文的通俗说明。先生自称这是他研究《内经》最后见解。读过本节,便知先生的见解实在是道出了《内经》的真谛。
最后,本节末附有先生写的“王莽和中国古代人体解剖”一文,说明中医也曾经打开人体这个黑箱。《灵枢•经水》云“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并非虚语。可惜后世中医,没有致力于这一研究方向。[/FONT]
2016-09-13 08:08 3楼
【原文】学中医者无不视《内经》为畏途。原因之一是一些人把《内经》说得高深莫测⑴。“学之所始,工之所止”⑵这句话似乎不适于研究《内经》本身。其实满不是这么回事儿。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⑶,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⑷。它用现代语言比较系统、精炼地叙述了《内经》的主要内容,在大部分概念和理论上都比《内经》更全面、系统、准确。它避免了大量重复,统一了《内经》中自相矛盾的地方,适当补充了一些后世学说,因而使中医理论更完善。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⑸,也只有两方面。一是《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⑹,二是基本上不讲“五运六气”。我认为,前一点不足可适当补充一下。后一点欠缺完全不影响实用。
2016-09-13 08:09 4楼
【补注】
⑴一些人把《内经》说得高深莫测:
古代学者确实都把《内经》说得很深奥。
如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云:“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
张介宾《类经序》云:“《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糜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2016-09-13 08:10 5楼
⑵学之所始,工之所止:见《灵枢·经别第十一》。原文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工)之所难也。”
《类经七卷·经络类三》云:“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知十二经脉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天道之逆从可察,邪正之安危可辨。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故初学者必始于此,工之良者亦止于此而已。第粗工忽之,谓其寻常易知耳;上工难知,谓其应变无穷也。”
“工”在古汉语中常见两义。其一如今所谓“工作者”。如《说文·酉部》:“醫(医),治病工也。”这里“工”就是“工作者”的意思。治病工自然是今所谓医生。又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工在这里也指医生。其二为擅长、精通。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问其病,知其处,名曰工。”再如《难经·六十一难》云:“问而知之谓之工。”
2016-09-13 08:10 6楼
⑶要是学《内经》为了做医生:言外之意是,有的人学《内经》不仅仅或主要不是为了做中医临床大夫,比如医学史家、《内经》教学人员、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人员等。当然,理论造诣高深的中医大夫,也要精研《内经》。正如时贤廖育群说:“如果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与实用技术,学习的目的在于治疗疾病,自然可以脱离《内经》原文;而如果想要明其源流、知其所以,则必需研读经典。”(《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走下神坛的<黄帝内经>》)
2016-09-13 08:11 7楼
⑷现在的《中医学基础》教材已经很好:《中医学基础》指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编(试用)教材。近年改为《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两本教程,大约每五年重新编写一次。教材相对规范、简明,对一般想做中医大夫的人来说比较好读,即他们不一定深研《内经》原书。
[FONT=仿宋]金栋按:《中医学基础》的前身,就是《内经讲义》。先生在“六十自述”中说:“1959版年的《内经讲义》主要出自他(按:指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王玉川先生)之手)。后来的《中医学基础》等类似教材,就是在《内经讲义》的基础上不断改写充实而成。[/FONT]
2016-09-13 08:12 8楼
⑸如果说其中比《内经》少了些什么:指《中医学基础》教材比《内经》少了些什么。
2016-09-13 08:13 9楼
⑹《内经》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讲得很少:指《中医学基础》教材中涉及到的非医学内容很少,不是说《内经》很少涉及非医学内容。
2016-09-13 08:17 10楼
【原文】以上是说要想知道《内经》讨论些什么,对初学者来说,学习《中医学基础》教材就很好,单为临床应用也足够了。不过,我还想把《内经》讨论的内容概括得更简明一些,并尽量指出有关内容见于何篇。情况大致如下:
1、养生之道、人与自然:见《素问》⑴“上古天真论⑵”、“四气调神大论⑶”、“生气通天论⑷”、“金匮真言论⑸”、“阴阳应象大论⑹”、“阴阳离合论⑺”、“六节藏象论⑻”、“异法方宜论⑼”、“诊要经终论⑽”,《灵枢》⑴“阴阳系日月⑾”、“顺气一日分为四时⑿”、“五变⒀”、“天年⒁”等篇。

[FONT=仿宋]金栋按:养生之道、人与自然,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FONT]
[FONT=仿宋]养生学说,是研究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中医学的养生学说,起源很早。据《路史》记载,早在唐尧时代,人们就知道用舞蹈来预防关节疾病。《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亦有不少关于养生理论和方法的论述。但形成系统的养生理论,则始自《内经》。后世医学家和养生家们,虽有许多发展,并有不少养生专著问世,但就学术思想和养生体系来说,皆渊源于《内经》。(高校教参《内经》)[/FONT]
2016-09-13 08:18 11楼
【补注】
⑴《素问》:
其书名含义见第一节补注。下引《素问》经文选用清代御医薛福辰批阅、句读、影宋本《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学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灵枢》:其书名含义及沿革见第一节补注。下引《灵枢》经文选用刘衡如校勘《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6月版。《灵枢经》未经宋臣校正,传本文字讹误脱漏之处颇多。刘衡如长于校堪,故引文一遵刘氏校勘《灵枢经》。
⬅ 关于门纯德老先生的“五虫散” 老茶馆 泻心汤的学习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