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胆结石切除胆后各种病证反应和中药方后疾病加重

2017-04-30 10:22 楼主
有一个多年前胆结石胆囊切除的患者
口苦 心慌 失眠 便溏 出虚汗 眩晕血压高 脉玄
口苦小柴胡 柴胡24,黄芩10,半夏12,红参3,甘草10,
失眠心不阳不足不潜桂枝龙骨牡蛎 桂枝10,生白芍10,龙骨30,牡蛎30,
便溏寒湿郁化热香连丸 黄连6,木香24


柴胡24,黄芩10,半夏12,红参3,甘草10,桂枝10,生白芍10,龙骨30,牡蛎30,阵皮24,黄连6,木香24


吃完药方后病证加重
咋回事???


肝阴不足???

这些疾病跟胆结石切除胆囊有啥关心???
是药方不对症???
还是药后疾病加重跟胆囊切除有关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4-30 12:51 2楼
口苦便溏 心慌汗出 眩晕失眠 脉弦
不知舌象如何?
单凭描述,我可能会考虑:
[ 柴胡桂枝干姜汤 ]合[ 当归芍药散 ]合[ 大补肝汤 ]加减。

(附)[ 大补肝汤 ]《辅行诀》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15g)
旋覆花 牡丹皮 竹叶(各5-10g)
山药(15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

仅供参考,个人意见。
2017-04-30 16:10 3楼
杨柄辉 说:
有一个多年前胆结石胆囊切除的患者
口苦 心慌 失眠 便溏 出虚汗 眩晕血压高 脉玄
口苦小柴胡 柴胡24,黄芩10,半夏12,红参3,甘草10,
失眠心不阳不足不潜桂枝龙骨牡蛎 桂枝10,生白芍10,龙骨30,牡蛎30,
便溏寒湿郁化热香连丸 黄连6,木香24


柴胡24,黄芩10,半夏12,红参3,甘草10,桂枝10,生白芍10,龙骨30,牡蛎30,阵皮24,黄连6,木香24


吃完药方后病证加重
咋回事???


肝阴不足???

这些疾病跟胆结石切除胆囊有啥关心???
是药方不对症???
还是药后疾病加重跟胆囊切除有关系???

胆囊切除的患者,胆汁没有“仓储”,
肝脏24小时随时分泌,随时排入十二指肠,胆汁利用效率很低,消化油脂的能力大为降低。
如果饮食脂肪过量了,会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食物不能腐熟积于胃肠道,化生湿热,这是病因。
正虚邪实,胆热扰心,因而口苦、便溏、出虚汗,胃不和而卧不安,又引起心慌、失眠。

陈皮24、木香24这两味药行气耗气,陈皮木香的一般常用量是3-10克,
李可老治胃下垂重症用[补中益气汤]时陈皮都要去掉,你这用量有点夸张,
另外,患者便溏出虚汗,阴血已经是严重耗损亏虚了,而升散的柴胡用24克,滋敛的白芍只有10克,
再加苦燥大寒的10克黄芩、6克黄连,而红参只用了3克,桂枝也不过10克。
重治胆热、痰湿、下利的标,轻顾心虚、脾寒、气弱的本,虚证用了实证方!


一、辨病机:
我觉得治宜补养为主,施以健脾利湿、和解少阳、补气养血、敛汗安神之法,
方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加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如有身黄面黄小便黄改合[茵陈五苓散],即再加茵陈。
此方中包含:理中汤(生姜)、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眩晕高血压)等子方。

二、辨方证:
“口苦(推测其口渴)、出虚汗” ->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口苦、脉弦” -> 小柴胡汤。
2017-04-30 16:26 4楼
梦回杏林 说:
胆囊切除的患者,胆汁没有“仓储”,
肝脏24小时随时分泌,随时排入十二指肠,胆汁利用效率很低,消化油脂的能力大为降低。
如果饮食脂肪过量了,会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食物不能腐熟积于胃肠道,化生湿热,这是病因。
正虚邪实,胆热扰心,因而口苦、便溏、出虚汗,胃不和而卧不安,又引起心慌、失眠。

陈皮24、木香24这两味药行气耗气,陈皮木香的一般常用量是3-10克,
李可老治胃下垂重症用[补中益气汤]时陈皮都要去掉,你这用量有点夸张,
另外,患者便溏出虚汗,阴血已经是严重耗损亏虚了,而升散的柴胡用24克,滋敛的白芍只有10克,
再加苦燥大寒的10克黄芩、6克黄连,而红参只用了3克,桂枝也不过10克。
重治胆热、痰湿、下利的标,轻顾心虚、脾寒、气弱的本,虚证用了实证方!


一、辨病机:
我觉得治宜补养为主,施以健脾利湿、和解少阳、补气养血、敛汗安神之法,
方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加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如有身黄面黄小便黄改合[茵陈五苓散],即再加茵陈。
此方中包含:理中汤(生姜)、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眩晕高血压)等子方。

二、辨方证:
“口苦(推测其口渴)、出虚汗” ->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口苦、脉弦” -> 小柴胡汤。
还补充一点:
如果早上口苦,胆热居多,如果一天到晚都口苦就是阴虚的居多了(蔡长福老先生经验)。
本案患者还有:出虚汗、便溏、心慌,恐怕多是阴虚口苦,
如果的确如此,再用这么多行气耗气、苦燥寒凉的药,病必加重。宜重用参、芍、草、枣。
2017-04-30 17:05 5楼
师法仲圣 说:
口苦便溏 心慌汗出 眩晕失眠 脉弦
不知舌象如何?
单凭描述,我可能会考虑:
[ 柴胡桂枝干姜汤 ]合[ 当归芍药散 ]合[ 大补肝汤 ]加减。

(附)[ 大补肝汤 ]《辅行诀》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15g)
旋覆花 牡丹皮 竹叶(各5-10g)
山药(15g)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

仅供参考,个人意见。
舌质淡白嫩有一层厚白太
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
并有白色水滑

谢谢你的指点
2017-04-30 17:07 6楼
梦回杏林 说:
胆囊切除的患者,胆汁没有“仓储”,
肝脏24小时随时分泌,随时排入十二指肠,胆汁利用效率很低,消化油脂的能力大为降低。
如果饮食脂肪过量了,会引起严重的消化不良,食物不能腐熟积于胃肠道,化生湿热,这是病因。
正虚邪实,胆热扰心,因而口苦、便溏、出虚汗,胃不和而卧不安,又引起心慌、失眠。

陈皮24、木香24这两味药行气耗气,陈皮木香的一般常用量是3-10克,
李可老治胃下垂重症用[补中益气汤]时陈皮都要去掉,你这用量有点夸张,
另外,患者便溏出虚汗,阴血已经是严重耗损亏虚了,而升散的柴胡用24克,滋敛的白芍只有10克,
再加苦燥大寒的10克黄芩、6克黄连,而红参只用了3克,桂枝也不过10克。
重治胆热、痰湿、下利的标,轻顾心虚、脾寒、气弱的本,虚证用了实证方!


一、辨病机:
我觉得治宜补养为主,施以健脾利湿、和解少阳、补气养血、敛汗安神之法,
方用:[五苓散]合[小柴胡汤]加白芍、生龙骨、生牡蛎。如有身黄面黄小便黄改合[茵陈五苓散],即再加茵陈。
此方中包含:理中汤(生姜)、四君子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眩晕高血压)等子方。

二、辨方证:
“口苦(推测其口渴)、出虚汗” ->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口苦、脉弦” -> 小柴胡汤。
谢谢老师
我会参考各方建议的
阿弥陀佛
2017-04-30 18:12 7楼
杨柄辉 说:
舌质淡白嫩有一层厚白太
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
并有白色水滑

谢谢你的指点
指点谈不上,只是一点想法。
若用[ 柴胡桂枝干姜汤 ]合[ 当归芍药散 ]合[ 大补肝汤 ],
当归、白芍、天花粉、生山药要重用,
柴胡少用,15克以内。
茯苓要稍微多用,20克或以内。
宜选加党参、黄连(最多5克)、姜半夏(12克左右)(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提示中焦寒热错杂)。

仅供参考。
2017-04-30 19:55 8楼
杨柄辉 说:
舌质淡白嫩有一层厚白太
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
并有白色水滑
“舌质淡白嫩” -> 气血虚弱
“有白色水滑” -> “干姜舌”的药证。

“舌质淡白嫩+有白色水滑+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感觉是脏虚寒、腑湿热(可能消化不太好),仅供参考。
2017-05-01 11:10 9楼
梦回杏林 说:
“舌质淡白嫩” -> 气血虚弱
“有白色水滑” -> “干姜舌”的药证。

“舌质淡白嫩+有白色水滑+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感觉是脏虚寒、腑湿热(可能消化不太好),仅供参考。
舌中有裂缝大
是脾胃虚弱消化不好
这个我一般寒湿郁热
今天处方柴胡量变12
人参变9克
把耗散的木香去掉
调几味药就可以改变全局

没加大补肝汤等

有虚有实通畅气机看看
2017-05-01 11:10 10楼
梦回杏林 说:
“舌质淡白嫩” -> 气血虚弱
“有白色水滑” -> “干姜舌”的药证。

“舌质淡白嫩+有白色水滑+厚白苔上有黄一层黄”,感觉是脏虚寒、腑湿热(可能消化不太好),仅供参考。
你学的不错
2017-05-01 12:17 11楼
杨柄辉 说:
舌中有裂缝大
是脾胃虚弱消化不好
这个我一般寒湿郁热
今天处方柴胡量变12
人参变9克
把耗散的木香去掉
调几味药就可以改变全局

没加大补肝汤等

有虚有实通畅气机看看

“舌中有裂缝大”+“舌质淡白嫩”,确实是气血不足,不宜用大量伤阴耗气的药。

人一天吃药的量比吃饭的量小多了,而且又是慢性病,饮食的摄养尤为重要,最好是给患者明确的医嘱。

正常人一次进食较多油脂后,食糜进入十二指肠时,胆囊会排出大量胆汁来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以便在小肠中消化吸收。
胆囊切除的人,不仅要控制每天的油脂摄入总量,而且要三餐均匀,最好是和主食蔬菜搅匀,细嚼慢咽,才易消化。
比如吃馒头抹微量的植物油,吃米饭拌一点点芝麻酱或坚果碎屑,鸡蛋可打散兑水蒸羹少量吃。
另外,尽量少吃动物性油脂,动物性油脂饱和脂肪酸含量比例是植物油的几倍,意味着消化它们需要更多的胃气和脾阳。

个人看法,仅供老师参考。
⬅ 论手足心凉热耳痛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的关系 老茶馆 中医的师承与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