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黄帝内经里的一条理论

2017-07-01 05:18 楼主
黄帝内经说天人一理,人体阴阳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一致,夏天阳气升发,人体也是阳气生发在外,阴液潜藏在内,冬季反之,而我的观点是恰恰相反。
先讨论人,汗属于阴液的一种,如果夏天阳气在外,阴液在内,为什么会大量出汗?这不是阴在外的表现吗?其二,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凉而多汁的食物?如果阴果然在内,人体就不需要凉而多汁的食物来补阴,也就不想吃了。再看植物也是一样,到了夏天高升旺长,枝叶茂密多汁,也是阴在外的表现,所以说到了夏天阳潜藏于内,阴升发在外来抵挡酷暑才合理——用水灭火再合理不过,用火来灭火只能越灭越旺。同理,冬季北方天冷了都会生炉子和烧暖气,没有人用一盆凉水来御寒的;再看植物,所有的落叶树木树叶都掉光了,只留下干干的枝条,如果在叶子绿的时候气温突然下降树就会被冻死,只有干枝条的时候天再冷也不会被冻死。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反驳说,松柏等长青植物又怎么解释,不知道大家注意观察过没有,松柏树到了冬季叶子是灰绿色,到了春季才变成嫩绿色,所以说也是有变化的。植物应该也是把阴液都收回了,把阳气升发在外来御寒。同理, 人体也会把阳气升发在体表来御寒,而绝不会把阴液升发在外来御寒,所以说黄帝内经说“冬季阳气潜藏在内,阴液升发在外”的理论同样站不住脚。欢迎中医爱好者来讨论此话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7-07-01 07:01 2楼
冬季地球表面是寒冷的,而内部是热的。看冬季井水是暖的。冬天矿井下温度达三四十度,而夏天矿井下有零下几度的。
古人说人体就一小天地。古人取类比象,今人得慢慢体悟。
2017-07-01 07:47 3楼
首先,阳和阴,同种而性异。内经上说,阴阳者,气血之男女,就是说都是人,但性别不同。所以阴阳不是截然相反的。不知道你理解不理解这个问题。
生理和病理,状态不同。内经的文,有生理有病理。
汗出不多,泄的是热,解表就是如此。大汗出亡阳,附子温里。
病态的时候,内热上攻,头面汗多。泄热通里。
2017-07-01 08:43 4楼
贾利芳针灸所 说:
黄帝内经说天人一理,人体阴阳的变化与气候变化一致,夏天阳气升发,人体也是阳气生发在外,阴液潜藏在内,冬季反之,而我的观点是恰恰相反。
先讨论人,汗属于阴液的一种,如果夏天阳气在外,阴液在内,为什么会大量出汗?这不是阴在外的表现吗?其二,为什么夏天人们爱吃凉而多汁的食物?如果阴果然在内,人体就不需要凉而多汁的食物来补阴,也就不想吃了。再看植物也是一样,到了夏天高升旺长,枝叶茂密多汁,也是阴在外的表现,所以说到了夏天阳潜藏于内,阴升发在外来抵挡酷暑才合理——用水灭火再合理不过,用火来灭火只能越灭越旺。同理,冬季北方天冷了都会生炉子和烧暖气,没有人用一盆凉水来御寒的;再看植物,所有的落叶树木树叶都掉光了,只留下干干的枝条,如果在叶子绿的时候气温突然下降树就会被冻死,只有干枝条的时候天再冷也不会被冻死。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反驳说,松柏等长青植物又怎么解释,不知道大家注意观察过没有,松柏树到了冬季叶子是灰绿色,到了春季才变成嫩绿色,所以说也是有变化的。植物应该也是把阴液都收回了,把阳气升发在外来御寒。同理, 人体也会把阳气升发在体表来御寒,而绝不会把阴液升发在外来御寒,所以说黄帝内经说“冬季阳气潜藏在内,阴液升发在外”的理论同样站不住脚。欢迎中医爱好者来讨论此话题。

有阴血的地方才有阳气,因为“血为气之母”。
夏天气温高,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分布增多,所以阳气也多。
内脏缺血,循环变慢,能量供应不足,所以活动减弱,功能变差,所以“阴寒”。

中医的“引火归原”就是同一个道理啊,用肉桂、附子,把下焦的肾暖一暖,血管疏通了,上焦的血液流回去了,虚火不就降下去了吗?
如果是“实火”,即下焦也热,就不能“引火归原”啦!

有充足石油供应的地方,才会听到隆隆的机器声。

要驳倒《黄帝内经》中的这个观点,不如证明“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句谚语不符合客观事实。
2017-07-01 09:34 5楼
2017-07-01 10:12 6楼
梦回杏林 说:
有阴血的地方才有阳气,因为“血为气之母”。
夏天气温高,体表血管扩张,血液分布增多,所以阳气也多。
内脏缺血,循环变慢,能量供应不足,所以活动减弱,功能变差,所以“阴寒”。

中医的“引火归原”就是同一个道理啊,用肉桂、附子,把下焦的肾暖一暖,血管疏通了,上焦的血液流回去了,虚火不就降下去了吗?
如果是“实火”,即下焦也热,就不能“引火归原”啦!

有充足石油供应的地方,才会听到隆隆的机器声。

要驳倒《黄帝内经》中的这个观点,不如证明“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这句谚语不符合客观事实。
哈哈,不明白才想听听大家的解释
2017-07-01 12:25 7楼
贾利芳针灸所 说:
哈哈,不明白才想听听大家的解释
中医还有一些现象可以说明阳气与阴血的互动关系。

比如“虚阳外浮”,内脏虚寒得血液几乎无法流通了,仅存的少量血液被逼到外面,致使体表发热,这是真寒假热,脉浮虚,重按即无,这是虚阳欲脱,要用“四逆辈”急温里以救阳,内脏阳气恢复血管扩张使血液归脏,虚热自退。
又如“气虚发热”,这种情况原理和“虚阳外浮”相似,但程度轻缓些,一般是长期发低热,用[补中益气汤]补中气,就可以“甘温除热”。

再如“热深厥深”,有些小孩高热,身体热得发烫,但手脚却是冰凉的,而且身体越烫,四肢越凉,因为躯干炽热,血管膨胀,主要的血液都被“吸附”、“瘀积”到躯干里了,四肢循环不畅。这时候用寒凉药清退里热,手足自温。
中医儿科还有一句话叫“无内热不引外寒”,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孩自控能力差,饮食经常容易过量,吃得过饱过油腻,积食了胃肠道就会发热,血液被引到内脏消化食物了,体表血不足,气就不足,表卫就不固,风寒邪气就容易乘虚而入。

2017-07-01 13:02 8楼
质疑是好事,不过这些基础的东西是不应该被质疑的!
汗为阴液,确实不错,但是汗是怎么来的呢?内经有明文: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是阳气催动阴液推开毛孔,于是汗出,你说夏季阳气在内还是在外?冬季的时候,外部气温低,人体御寒确实是靠的阳气,但是别忘了,人体能够保持恒温,体液是最大的功臣,冬季人体的皮下并不是没有产生体液(出外则为汗,在内还是称之为体液吧),为了维持体温,这些体液不能从皮肤排出来(否则散热),于是只能进入血液从肾分离膀胱排出,这就是尿液---天冷的时候,就算你不喝水,尿液不会少就是这么来的,甚至有时候天冷,拉尿还会打寒颤,也是热量散失身体的代偿反应。冬季的藏,藏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阳气这个热。
2017-07-01 13:16 9楼
所以(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而肺主皮毛司毛窍开合,寒从外入,先犯太阳,次及于肺。热从内出,却是以肺的症状为主了。
2017-07-01 21:56 10楼
江海余生 说:
质疑是好事,不过这些基础的东西是不应该被质疑的!
汗为阴液,确实不错,但是汗是怎么来的呢?内经有明文: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说,是阳气催动阴液推开毛孔,于是汗出,你说夏季阳气在内还是在外?冬季的时候,外部气温低,人体御寒确实是靠的阳气,但是别忘了,人体能够保持恒温,体液是最大的功臣,冬季人体的皮下并不是没有产生体液(出外则为汗,在内还是称之为体液吧),为了维持体温,这些体液不能从皮肤排出来(否则散热),于是只能进入血液从肾分离膀胱排出,这就是尿液---天冷的时候,就算你不喝水,尿液不会少就是这么来的,甚至有时候天冷,拉尿还会打寒颤,也是热量散失身体的代偿反应。冬季的藏,藏的是什么?就是这个阳气这个热。
有道理
2017-07-01 22:02 11楼
梦回杏林 说:
浏览附件84825
十一月复衣,五月裸身这个不符合现实生活,怎么解释?
⬅ 有痛风病的人滥用单吃阿胶补血有使尿酸升高的风险 老茶馆 山东省中医龙砂医学流派揭牌仪式,暨五运六气培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