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集解》补遗:《素问·灵兰秘典论》第八

2018-04-27 06:19 楼主
[FONT=黑体]龙伯坚、龙式昭[/FONT]编著《黄帝内经集解》
[FONT=黑体]金栋[/FONT][FONT=仿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FONT]补遗

灵兰秘典论第八

【补遗】

【灵兰秘典论】马莳
说:末有“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名篇。

吴昆
说:灵台兰室,皇帝藏书之所。秘典,私藏典籍也。

高世栻
说:灵兰,藏书之室,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秘典,帝以岐伯之言,藏灵兰之室,为秘密之典章。盖心为君主,主明则下安,不明则危,是君道之所系者大。帝闻岐伯之言,而悟为君之道,故尊奉其言,斋戒择之,以藏灵兰之室,故曰《灵兰秘典》。

金漥七郎
说:灵兰者,盖美称也。神妙不测谓之灵,即灵台、灵沼之义。兰者,众草中之最美者,故取之。《家语》所谓芝兰之室,亦此义也。秘者,密也。典,常也,法也。

李经纬、邓铁涛
说:本篇主要讨论十二脏腑的各种功能和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心神在整体中的主导作用,说明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体,所以又名“十二藏相使论”。

《汇粹》
说:灵兰,即灵台兰室,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秘典,即秘藏之典籍。高世栻说:“帝以岐伯之言,藏灵兰之室,为秘室之典章。”本篇主要论述了人体十二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并着重指出人体的整体活动,是以心主神明为之主宰。这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也是祖国医学关于人体生理活动规律的基本观点。

程士德
说:灵兰,即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室之所以名灵兰,《素问直解·卷一》云:“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本文篇末有“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之语,以强调所论内容的重要性,故篇名“灵兰秘典”。正如《素问注证发微·卷一》云:“末有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故名篇”。

胡天雄
说:《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在第三卷。”……天雄按:观林校,知本篇是王冰编次时移于此处的,篇名亦王氏所改。考《灵·外揣》及《刺节真邪》等篇均有“藏之灵兰之室”云云,故吴昆云:“灵台兰室黄帝藏书之所。”

[FONT=仿宋]金栋按:观今本《内经》哪一篇不是重要之典籍、珍秘的经典?有多少篇不是“帝闻岐伯之言”?有多少篇“藏灵兰之室”?又有多少篇未“藏灵兰之室”?

《灵兰秘典论》篇名,乃王冰据篇末经文所改,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全元起,生卒年不详,据《南史·王僧孺传》称,全元起注《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孺。据有关史料,全元起是个著名医学家,不是文字医,曾任太医侍郎,医术高明,当时有“得元起则生,舍之则死”之誉。可见,全元起与王僧孺是同时代之人,为南朝时齐梁间(至隋初)人,(有径写隋人者)。

全元起是注释《素问》第一家,惜该注本已佚。因本篇中有“中正州都是曹魏以后才有的官名,并且三世纪中期的皇甫谧《甲乙经》没有采用《灵兰秘典论》一句话,可见这一篇肯定是公元三世纪以后的作品”(龙伯坚《黄帝内经概论》。《奇病论·集解》则说“这一篇肯定是魏、晋以后的作品”),所以有学者认为《灵兰秘典论》这一篇晚出内容乃六朝时期南朝梁人全元起所补入。如田永衍、郝军、徐勤磊认为,“本篇经文在今可见的《内经》早期传本《甲乙经》和残本《太素》均无收载。林亿等的《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名《十二藏相使》,在第三卷。’因全本已佚,故今首见于王冰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因其职官中有魏晋南北朝时官名‘中正’,故有人疑其为六朝作品,由全元起为《素问》作训解时补入。”(田永衍,郝军,徐勤磊.素问·灵兰秘典论考释三则.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5:467)这个说法符合常理,是可信的。

这是因为“全元起本,根据宋臣林亿等提供的资料,足可说明,其在篇名、文字、卷数及佚缺情况等方面,固可提供诸多梁代早期《素问》传本的情况和实证,反映其基本面貌,在卷次、篇次及内容方面,均显得比较混乱。因此,在内容方面,多有重合之外,甚至有整篇的重复,尚有些互不相关的内容,合并为一篇。因此,全元起注本之祖本,极可能为曾经多人之手,并参照多种不同传本的传抄本。但另一方面,从全书总体内容看,与王冰注本亦基本相同,篇名也大都一致”(张灿玾《黄帝内经文献研究》)。看看六朝隋唐时期十二官称的不同称谓及演变,便可知出于多人之手及不同的传本,非常混杂零乱。

将战国秦汉时期这些医学论文汇编合纂在一起才能算是成书,而以此篇《十二藏相使》来分析,魏晋以后才有的“中正”、“州都”这样的官称,是否可以作为《素问》这本书成书的下限?常理而言,当如是也!如此说来,今本《内经》(《素问》《灵枢》)怎么会成书于西汉以前呢?所以廖玉群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医学卷》说:“实际上,西汉以前的医学著作并无整部保存下来的例子,后世所见者均是东汉之书,如《难经》、《明堂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而现在则应该再加上《素问》、《灵枢》这样两部大约成于西汉末至东汉前期的著作。日本学者山田庆儿认为:‘现存(《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之中,西汉时期写成的不超过20篇,其余为王莽新朝至东汉初期所写’,这是他的最新看法。”[/FONT]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8-04-28 14:36 2楼
六朝: 一般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因这六个朝廷,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市)。据史料,都是短命朝代。民国蒋介石在此建都,重蹈短命之覆辙。
医学言六朝,指三国、两晋、南北朝。
2018-04-30 05:03 3楼
[FONT=仿宋]
【十二藏、十二官】十二个脏腑器官。

金栋按:黄帝首问“愿闻十二藏之相使”,岐伯末答“凡此十二官者”,将十二脏亦名十二官。通篇之义,“官”本是“脏”之变文,即脏腑器官之官。而对于“官”之解释,历代《素问》注释有指官僚、官宦、官职之官称者。如森立之说:“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说:“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是为何?乃源于中医的象思维理论,即比类取象而已,以古代封建社会的官职名称比喻人体十二个脏腑的功能。殊不知,这种类比可比性非常之小,屡遭诟病,即脏腑的功能实非如此。比如,网上有人诽谤中医说——中医是“无脑的中医”,或与此篇内容有关。

有人说十二官与三阴三阳之十二经脉有关,而十二经脉的成熟理论当见于《灵枢·经脉》篇,至今仍沿用。然十二官中之“膻中”,不见于《经脉》篇,且十二官之“脾胃”之官合一,与《经脉》篇又异,此能说十二官源于十二经脉吗?观《奇病论》有“阴阳十二官相使”之名,可知本篇十二官则是由另一学派传承而来。

《集解》引丹波氏说,其十一藏之“数”十一,乃天六地五之推演;其九藏之“数”九,亦见于《六节藏象论》,乃应九州、九野而来。《庄子》有六藏,见《庄子·齐物论》,按照成玄英的解释,这个六藏是六腑——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但并未凑齐这个“数”六。由于天人相应、比类取象推演之理论工具不一,人体脏腑之“数”到底是多少,岐说各异而无“定名焉”。只不过,习惯上人们还是多称谓五脏六腑而已!

森立之说:本篇每藏下,宜记《难经》及《十四经发挥》所言藏府形状位第等言。

金栋按:森氏所说,乃以解剖言脏腑。殊不知,以《内经》而言中医,是不重解剖而重关系,即以五行相联系而构建“天人相应”之庞大理论体系。[/FONT]
2018-04-30 05:05 4楼
[FONT=仿宋]【相使贵贱】张介宾说:相使者,辅相臣使之谓。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

程士德说:“相使”,即相互作用,这里是指十二脏在生理功能中的相互联系、相互为用。“贵贱”,即主从上下的意思。

胡天雄说:诸家皆作“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独张注相字念去声,以“相使贵贱”连文,说“相使是辅相臣使之谓,贵贱者,君臣上下之分。”简《识》从张注,故其标题如此。天雄按:张注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以篇中有相傅、臣使之官,遂附会为之句读,忘记了本篇原名《十二藏相使》,并无贵贱二字连文,其说不足为训。在《内经》内,“君”也是一个官,是十二官之一,相使,不过是相互作用而言,贵贱只是主次的同义词,主其事者谓之贵,当其时者谓之贵,并不是说君就是贵,臣就是贱。看看《灵·决气》篇的“六气者贵贱何如?”及《藏气法时论》中的“更贵更贱”即知。《奇病论》:“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王注:“今经已亡。”可见,古代有《阴阳十二官相使》这部书,黄帝是从书中提出这个问题的。[/FONT]
2018-04-30 05:16 5楼
[FONT=仿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说:心为帝王,监领四方。

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说:心为帝王。

三卷本《中藏经·卷上·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说: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

孙思邈千金方·卷十三·心脏脉论第一》说:论曰: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监领四方……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所以任物谓之心。神者,心之藏也。

王冰说:任治于物,故为君主之官;清净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张介宾说: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藏府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故曰神明出焉。

高世栻说:至贵者,莫如君。君者,人之主也。若以十二脏论之,则心者,君主之官也。虚灵万应,故神明出焉。首举心为君主,而郑重言之,所以示贵也。

姚止庵说:心以神用,清静无为,内主一身,外役群动,无所为也,而实则无一非心之所为,故亦曰官焉。

傅景华说:官:官能,任用。非指“官位”。君主不可称“官”。此借用国家机构中各种职能的分类,比喻各脏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神明出焉:神明,神明之神的灵慧致用。并非仅指精神及意识、思维活动。此处泛指整个生命活动的主宰。出,出现,表现。政出多门则殃,政出专门则昌。此处以拟人摄政的方法将生命活动的不同表现分类归属于某脏。

程士德说:“神明”,指精神意识,聪明智慧。

郭霭春说:君主之官,《灵枢·师传》“五藏六府,心为之主。”人之思想意识,精神活动及藏府功能之彼此协调,和气血通畅,全赖于心的功能,故以君主之官譬其重要。“官”作“职守”解。神明,包括思想智慧,精神活动等。

胡天雄说:经文名言君主也是一个官,《绍识》引《管子·心术》及《荀子·天论》把心从十二官中分离出去,而以九窍为官,既否定了心为君主之官的本原含义,又剔开了下文十一官而不顾,这种引证是错误的。不知君为群首,虽然权力较大,但仍然是十二官之一。

金栋按:《集解》引丹波氏说,可以看出本篇“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一句话取材于先秦《荀子》及西汉初典籍《淮南子》等,成编于曹魏以后从而跻身于经典之列,成为正统权威说法,一直流传至今。然若读读六朝隋唐时期之医学典籍,则会发现“五脏六腑”尚有其他的官职称谓,同道又会怎么想,是否能接受非正统、非权威的说法?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卷一序例·大医习业第一》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侯、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如此乃得为大医。”

从上看出,孙思邈熟读《素问》,本篇十二官职胸中了然。在《千金方·卷十一至卷二十》所载“肝脏、胆腑、心脏、小肠腑、脾脏、胃腑、肺脏、大肠腑、肾脏、膀胱腑、三焦脉论”中,皆有“论曰”二字,其所“论”者,既有《黄帝针经》(《灵枢·本神》)者,亦有《中藏经》者,还有其它医籍者,却未见本篇十二官内容。在《千金方·卷二十九·针灸上·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则归纳说:“五藏官:后宫列女,帝王,上将军又为郎官,大尚书又为上将军,谏议大夫。六腑官:水曹掾,监仓吏,将军决曹吏,监仓掾,内啬吏。”这说明孙思邈并不认同《素问》经典权威之说,而采纳了当时流传之传抄本,即另有所本(据《千金方·序列》及《自序》、《新校正》序、《新·旧唐书》等)。是否如此呢?观其前代如《敦煌医学文献·明堂五脏论及张仲景五脏论》和三卷本《中藏经》等古典医籍的记载,则会发现,是一脉相承的,是别有所本!否则孙思邈是不会记载“论曰”的。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学文献》系六朝末叶之产物,其抄录年代应在唐代初期七世纪。而《中藏经》的成书年代,清孙星衍说《中藏经》“此书文义古奥,似是六朝人所撰,非后世所能假托。”(《重校华氏中藏经序》)而湖南中医学院《中藏经》整理研究课题组,经过三年的深入研究,对此书之真伪考证结论是:“其祖本可能为华佗所撰,至少可认为存有华佗遗作片断;其书经过后人整理、增附,且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今之传本所据者,大约成书于六朝之时,始传于世之际,即北宋末、南宋初,又再次有所增附,遂成是书。”(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华氏中藏经》)据孙思邈《自序》及《大医习业》推测,孙思邈虽未提及《中藏经》这本书,但肯定见过其内容用别本流传。因为孙氏所处的时代,三卷本《中藏经》之名称尚未见史志所载录。[/FONT]据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难经》)《中藏经》是扁鹊学派的经典著作,华佗是扁鹊学派的传承之人。
[FONT=仿宋]
那么,《灵兰秘典论》之官与《千金方》之官,哪个官称更合适?帝王者,一切政令之所出,高级指挥中心,犹如人体之心脏。因“心主神。神者,五脏专精之本也,为帝王”,与“神明出焉”虽名称不同,但比喻之意义相同。为中医者,除了熟知权威经典之论,是否尚须知道其他之说?诸位同道是从文化层面理解还是从临床层面学习研读中医经典呢?当然有人会说“攻读经典,力求实用,重在指导临床”等语,即从临床实用方面去研读中医经典。殊不知,有学者说《内经》有文化之美,实则中医学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史、子、集无所不有。所以,除了临床研读外,如果再从文化层面学习研读中医经典,则会知道“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出于《荀子》、《淮南子》此等先秦西汉诸子百家之典籍。否则,那怎么又会“知其所以然”呢?比如某中医药大学有个教授撰文说“中医人读书要广泛涉猎”(张志远.攻读经典,力求实用.健康报,2017-01-12),而其涉猎的结果却误认为“君主之官、相辅之官……都是外界词汇”——似与佛教有关。是否令人喷饭!所以,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从文化和临床两方面去研读中医经典为宜。

“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及“帝王”之心,与解剖何干?与大脑何干?但却与误读中医经典之“无脑的中医”者有关!

有同道在网上发帖子问,中医之心在哪?中医是“无脑的中医”吗?鄙人这样回答,即以心的功能而言,主血脉之心位于上焦胸腔;主神明之心位于大脑而分属于五脏,所以有人误认为“中医无脑”。

心的解剖位置及外形古人是知道的,但《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并未记载,而在第一部字典许慎《说文解字》则有明证。《说文解字·心部》说:“ 心 ,人心,土藏也。在身之中,象形。”可见,心是一个象形字,当是古人知道这个心在哪、其外形如何,而后造的这个心字,但是《说文》并没有解释字义。而“心”之本义,当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所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物不贯(心)也。”此与敦煌医书残卷《明堂五脏论》中所记载“心者歼(纤)也,所谓歼(纤)物微,无事不贯心”一致,亦与《灵枢·本神》篇所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之义相同,即心之本义则是与脑“神”有关。

以解剖而言,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难经·四十二难》)心的外围有包膜包裹,起保护作用,谓之心包,又名心包络,亦名心主之脉。如《灵枢·邪客》篇说:“心主之脉……上入于胸中,内络于心脉(包)……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灵枢·经脉》篇这个“心中”,当是心的位置。“小肠手太阳之脉……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灵枢·经脉》篇这个络“心”,也当是指心的位置。《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位于左乳下,是心尖搏动之处,其内正是心脏之位置。《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王冰注:“心为阳藏,位处上焦。”因“背者胸中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所以说心位于上焦胸腔之中。

因“心主脉”(《素问·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心之合脉也”(《素问·五藏生成篇》),而“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血者皆属于心”(《素问·五藏生成篇》),《素问·六节藏象论》又说“心者……其充在血脉”,《素问·痿论》亦说“心主身之血脉”,故后人将心脏功能之一归纳为“心主血脉”,并沿袭至今。此即是位于上焦胸腔之中的实体解剖心脏之功能。

心主神明,又称主神志,《内经》《难经》亦名“心藏神”,这个功能位于脑而分属五脏。脑属奇恒之府,为髓之海,位于颅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辛夷》条下说“脑为元神之府”。读《内经》《难经》则会发现,“脑为元神之府”的功能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结果使人误解为“中医无脑”。殊不知,中医之脑是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故五脏又有“五神藏”(《六节藏象象论》)之称。五脏藏五神,具体所指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FONT]
2018-04-30 05:26 6楼
[FONT=仿宋]【肺者,相傅之官】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明堂五脏论》说:肺者“又为丞相”。

[FONT=仿宋]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张仲景五脏论·甲本》说:肺为丞相。[/FONT]

千金方·卷十七·肺脏脉论第一》说:论曰:肺主魄。魄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

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说肺者,大尚书又为上将军。[/FONT]

[FONT=仿宋]王冰说:位高非君,故官为相傅。

胡天雄说:《吕览》:“相者,百官之长也。”《汉书·百官公卿表》:“相国、丞相皆秦官。”“傅”的来源则更早,《书经》已有“立太师、太傅、太保,兹唯三公”的记载,《史记·商君传》:“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相,助也;傅,辅也。相辅之官即协助辅佐之官,说明肺对心有协助辅佐的作用。心主血,肺主气,血无气不行。

金栋按:相傅,史书无此官名,《素问》言之,应该是相和傅的连称——相和傅都是官名。相,汉代诸侯国官名,秦汉朝名丞相、相国。古有太傅,傅,颜师古注说:“相也。”

肺为相辅之官,孙思邈《千金方》又有“上将军”、“大尚书”之官称。据相关史料,肺为上将军,执掌兵权,环卫帝王,或参政事,位次丞相。由于朝代变迁,皇帝更易,官制亦处于恒动状态,以应时政之需。在战争动乱年代,武官上将军之官位显赫,实权在握;相对和平时期,文官尚书之职位受宠,虽无丞相之名,有时已行丞相之实。尚书谓之大,大尚书也,可见其权势非同一般,位高近君,犹如丞相,以肺喻之,故有“丞相”之官称。[/FONT]
2018-04-30 05:32 7楼


【治节】王冰说:主行营卫,故治节由之。

吴昆说:主行营卫,犹之调燮阴阳而赞化理,故曰治节出焉。

张介宾说: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藏府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节,制也。

胡天雄说:治节,管理调节。心主身之血脉,而肺为之管理调节。

程士德说:治,治理。节,节制、调节之意。治节,即治理调节,谓处理事物井然有序而不紊乱的意思。肺主气、朝百脉,能调节全身荣卫气血的运行,阴阳脏腑百骸,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序,故主治节。
2018-04-30 05:34 8楼
[FONT=仿宋]【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中藏经·卷上·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治法第二十三》说:胆者,中正之腑也,号曰将军,决断出焉,言能喜怒刚柔也。

千金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说:论曰:肝主魂,为郎官。随神往来为之魂。魂者,肝之藏也。

千金方·卷二十九·五藏六府变化傍通诀第四》又说肝者,上将军又为郎官。

王冰说: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

张介宾说:肝属风木,性动而急,故为将军之官。木主发生,故为谋虑所出。

高世栻说:气勇善怒,犹之将军之官,运筹揆度,故谋虑由之出焉。

程士德说:谋虑,即深谋远虑。《素问吴注·卷三》云:“主春生之气,潜发未萌,谋虑出焉。”又恽铁樵《群经见智录》云:“肝主怒,拟其似者,故曰将军。怒则不复有谋虑,是肝之病也。从病之失职,以测不病时之本能,故谋虑归诸肝。”诸注相互发明。

金栋按:对人体十二脏腑来说,将军之官最不稳定,说法不一。现在定型的说法,亦即正统权威的说法是肝脏。殊不知在六朝隋唐时期的古典医籍中,如《中藏经》尚有“胆为将军”之官的称谓。

孙思邈说“肝为郎官”是什么官职?据相关史料,郎官乃侍从之义。其任务是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因“肝主魂。随神往来谓之魂。魂者肝之藏也”,肝为郎官,听命于帝王(神),往来于帝王周围,随时差遣,以此喻之,合适吗?[/FONT]
⬅ 【“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用量问题】 老茶馆 各位大师帮我想想办法(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