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全景脉法》——传统脉法的复兴,秉承《药王脉学》的理念

2019-03-14 08:36 12楼
推荐这些文章与书籍,中医理论的精粹:
1.《从头到尾我不注重肿瘤在哪里──倪海厦先生论癌症》
2.《中医脉诊之谜》韦刃

当然,每个人都有历史局限性,当求同存异,择善从之。
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

有些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不应以生命长短来评价一个人,

应该以他所创造的价值来判定。
2019-03-14 08:42 13楼
chenchanghai 说:
好,中医的不传之秘不是剂量 ,而是脉法,非其人不传。


再说剂量。
不同个体,其自身的正气强弱不同,所患的疾病也不同,所以不可能有限定得死死的剂量的。
当根据正气的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调整药量,就像一位好的厨师,通过不同种类与份量的材料做出一道好菜。
2019-03-27 20:51 14楼
数字化定义,让脉象更精简

1大脉,宽度大于2mm。
2小脉,宽度小于1mm。
3厚脉,厚度大于2mm
4薄脉,厚度小于1mm
5弦脉,小而硬
6胶脉,稍硬而大
7硬脉,按之无凹度,无弧度。
8软脉,按之有凹陷,有弧度。
9缓脉,柔软而略有弹性
10濡脉,凹凸不平而柔软
11砂脉,凹凸不平而硬。
12散脉,凹凸不平而较多颗粒且细小。
13珠脉,柔软而圆厚。
14芤脉,指腹停跳而指侧有跳动。
15革脉,中空而外硬,弹性大。
16数脉,一分钟跳动次数多于90次。
17迟脉,一分钟跳动次数少于60次。
18躁脉,数而形体缺损空虚。
19紧脉,绷紧拉直。
20洪脉,来急去缓。
21涩脉,均匀持续停顿感。
22代脉,间断性停顿感。
2019-04-03 07:47 15楼
看起来花里胡哨,实则误人子弟
2019-04-14 18:55 16楼
下面是楼主的母亲(53岁)“目风泪出”医案。(迎风流泪)



我妈近十年里发过两次“症状性癫痫”,今年2月中旬开始出现迎风流泪、眼皮跳、等症状。

由于我外出工作,未能为其进行诊治。

为了以防意外、同时也为了查清楚问题,我爸带着我妈去了广东最出名的的脑科医院——广州三九脑科医院,前前后后花了几千元做了数十项检查(脑电图、CT、MR等等),最后还是未能查出具体原因,当然也没能控制症状。只开了一堆药物,嘱长期服用。(当然也没什么明显效果)










出院后,吃了几天药,我妈的症状依然不见好转,而且越来越多。最后,实在放心不下,我于3月8日赶了100多公里回去给我妈把脉,按照三九全景脉法的思路,诊断为痰热、土湿木郁,开了两天中药。
吃完后,诸症好转。












3月10日,电话复诊:



龙之倾心:

非常感谢乃师的《三九全景脉法》。因为有了它,是我这位中专毕业没几年的“中医新丁”的诊疗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


莎止师姐:
真为龙之倾心的人品和医术,进取心而折服


龙之倾心
师姐过奖了,我现在这仅仅只是给自己的亲人带来好处。
而乃师,才是更值得让人钦佩的,他把自己数十年的医术经验无私分享给大家,才让我有机会一窥究竟。


这是诊疗卡记录:
诊疗卡片分享
2019-04-14 19:07 17楼
龙之倾心:

一胃胀痛病人,以往都在我老板那里诊治,恰好当天我老板外出,暂寻我开药,得知我老板上次开的7剂中药效果不明显,仍然胃胀痛,观其方,18味药,还是学不来这种大杂烩式的开方(手动汗颜)。



龙之倾心:

后以三九全景脉法诊治,2剂后胃胀痛已无,诸症好转。



夏某,男,40岁

1诊:3月31日

主诉:胃胀痛。
病史:经常嗳气,偶尔泛酸水。轻微口干,欲饮。纳可,一碗饭。 今日大便一次成条,难排。多梦易醒。疲倦。轻微烦躁。偶尔口甜 。
既往史:胃轻度糜烂。
舌象:舌淡嫩红,苔薄白,齿痕舌。



诊断:脾虚肝郁

处方:
首乌藤30,大腹皮10,牛膝10,
郁金10,蒲黄10,柴胡12,
厚朴12,茯苓10,桔梗10,
枳实12,白术10,白扁豆10,
莱菔子10克
2剂,每日一剂。

用药思路:
从脉象分析,右关尺总按时出现胶而偏有力脉,此乃病机所在,胃肠湿热郁滞。因其只是偏有力,而非有力,加上患者久病、疲倦,所以用药不能过于寒凉,以辛通为主,大腹皮、莱菔子、厚朴、枳实应之。
肺脉:胶缓少力甚,主湿,以桔梗、枳实应之。
脾脉:3层微胶微弦而少力甚,主脾虚湿困,以白术、白扁豆健脾祛湿,辅以枳实、厚朴、莱菔子、大腹皮辛通之药,通大于补,先通后补。蒲黄性味平和,入脾经,可祛瘀止痛。
命门脉:3层微胶而少力,主湿。
心脉:3层微胶而少力,主小肠湿滞。大腹皮应之,郁金解郁(多梦易醒、轻微烦躁,胃不和则卧不安)。
肝经:2层胶而少力,3层胶而少力甚,此乃肝湿郁滞,以郁金、柴胡应之(可能以秦艽代替柴胡会更好,秦艽祛湿更强)。
肾脉:3层微胶而少力甚,肾湿偏凉,以牛膝应之。

关于心脉第4层、脾脉第4层、命门脉第4层均出现芤而少力甚的脉,分析其应是胃肠湿滞阻碍经络,造成脉路中断,本来可以不用处理,湿去后芤脉应该会自然消失,但我当时病人较多,未能深究其力,用了首乌藤来对“芤脉”进行处理,所以2诊的肝脉有点变厚,这是未深究脉理造成的错误,引以为戒。(首乌藤,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2诊:4月2日

主诉:胃胀痛已无,诸症好转。现腰累。

病症:上诊药后容易饿。小便频急,色黄量少。今日大便一次,容 易排,不成形。纳可,一碗饭。多梦减轻,易醒。轻微疲倦。烦躁 已无。偶尔口甜。嗳气、泛酸已无。口干已无。无痰。

舌象:舌淡嫩红,苔薄白微微厚,齿痕舌。






龙之倾心:
自从今年3月广州复训后,中医之路渐入佳境,再次感恩乃师与三九全景脉法,以及李兆波老师、张划之老师、刘耀岽老师的指导,还有各位师兄师姐的帮助。


张划之老师(三九全景脉法助教老师):
你潜心学中医,心静而不浮,勤学而不骄,细腻而又有条理,很棒! 看了你的医案,患者气滞痰湿内聚而不行,用药后,患者腰累,小便频急,尿少色黄,此乃气滞渐去,痰湿化热下行,此为佳象,顺势利导用药即可。

龙之倾心:
好的,谢谢张老师的鼓励与指导。
2019-04-23 08:45 18楼
chenchanghai 说:
好,中医的不传之秘不是剂量 ,而是脉法,非其人不传。


引用陈建元先生的《药王脉学》来解释“中医不传之秘”:
藥王脈學脈理醫理藥理學1~75条

第?33.1.3?条 浮脉(四)‥‥‥脉法运用‥‥如何判断风寒在肺的强度(寒气的轻重)和所下的药物到底有没有打中?借问答阐述「病机」与「体质」,不能混为一谈。
作者:陈建元
表现在肺脉的浮紧弦脉,是代表最常见的风寒在肺,也会见到相应的外症,如咳嗽、流鼻水、鼻塞、头痛等一系列的外感症状,治疗的药可用麻黄、杏仁、炙甘草即可,麻黄是君药,发散风寒、用杏仁是因为脉象既然浮上去,除了用麻黄解除表寒之外,杏仁可下肺气,所以也会把浮上去的脉象拉下来,一发散一拉下,症、脉两者都可以恢复原状,佐用炙甘草是补气各经和脾胃,也帮助麻黄和杏仁的运作。
但风寒在肺的强度如何判断?这个部分纯用问诊,往往得到的是模糊的答案。
判断的方法是从脉判断,
当浮弦脉的时候,表示风寒较轻;
如果是浮紧,表示风寒较重,风寒越重,脉象越紧,彼此是相对应的。
相同的,也表示越紧的时候,麻黄下的份量,就要相对的加重,这就是中医所谓的不传之密在于剂量,剂量是不固定的,依照感邪病机的轻重来下药才是正确的,弦脉下重药,紧脉下轻药,都是不对的。
相反的,如果本是紧脉,二诊时发现变成弦脉,不待病人开口,医生就知道上次开的药,有按照自己所设定方向的发生效用了,所以问的第一句,往往是:好些了喔?这么问并不是在炫耀自己高明,不待病人开口已经知道,而是要再度的确认病情是否与自己判断的无误(但听在病人耳里会觉得这个医师很高明)。相反的;如果紧度跟上次一样,问的第一句会是:你到底有没有按时吃药?如果紧度比上次严重,问的第一句会是:你给我偷吃冰喔?如果紧度明显减缓了,而病人却说更严重了,问的第一句会是:胡说八道!
所以所下的药物到底有没有打中,就是对比两次病机的差异性来判断的,并据此来考虑复诊的用药。所以所谓的问诊,也是必须有的发矢,并不是套用十问歌,通盘绕一圈的问问那些和病症关联性不大的体质问题,这样子就是问了老半天,也问不出结果,只会愈问矛盾点愈多。
由这边也可以看出,古代正统中医看病是有一套监控系统的,这套系统就是脉象,医生必须有一种武器,可以判断和监控病机的转换和变化,能主动掌控患者,和不能主动掌控患者,两者的效果,相差甚远。
2019-05-10 20:17 19楼
三九全景脉法脉象指感模型
缓脉:白馒头。
胶脉:橡皮筋。
弦脉:钓鱼线。
硬脉:棉签棒。
软脉:软棉布。
厚脉:大笼包之凸棱部份。厚度超过2mm。
薄脉:薄海绵片。厚度小于1mm。
大脉:直径大于2mm的纸巾卷(餐巾纸圈起来)。
小脉:直径小于1mm的纸巾卷(餐巾纸圈起来)。
数脉:脉率大于90次。
迟脉:脉率小于60次。
芤脉:稍装水气球(水不用多,转装一点水的气球放在桌面,用手指按中间可以接触到桌面),指下凹无,两侧凸起。
革脉:充气如鸡蛋大的气球,外稍硬而中空,弹性大。
濡脉:旺仔QQ糖(葡萄味),按如多颗小珠子。
珠脉:旺仔QQ糖(水蜜桃味),指下如单颗小珠子。
涩脉:小锯齿。连续性(连续摸过去)。
代脉:小锯齿。间断性停顿感(摸过去偶尔停一下)。
散脉:细沙,拇食二指沾水后捏起一把细沙。
砂脉:粗砂。
紧脉:丝绸两端由放松瞬间拉紧,手指放在丝绸弹起的上方。
洪脉:如潮水;或如喷泉。来急去缓。
躁脉:数而形体缺损空虚(脉象模糊不清但是感觉跳得很快)。

滑、和、乱,言脉势,暂无脉型。

详细操作视频请百度“三九全景脉法脉象模型讲解”视频。
2019-05-23 17:11 20楼
学员的脉学感悟:

S家园:
何其幸也,得遇乃师!
何其幸也,得见药王脉学!
我是西医内科,在本地也有一些声望和口啤。其实,当好内科医生的秘诀(如果有秘诀的话)很简单,就是要有临床思维,即排他性诊断思维。一种病症,很多病都可能引起,那就要问诊,加认真的体格检查,基本上就排除了大部分疾病,剩下的选择性检查,诊断精准了,疗效自然可。病情变化时,认真体检和分析,还是要找根本原因(也是诊断),找到后病因加对症支持治疗,效果就好。这是西医看病的正确思维方式。
我学脉诊,心中最大的团惑是:脉诊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看了很多脉诊书,顾左右而言他,好家言之凿凿,但缺乏贯穿始终的主线,纠缠于细节,依旧说明不了脉诊到底为了什么,想了解什么,所以困惑,迷茫。
我不认同微观脉法,能诊断你有无胆囊结石,子宫肌瘤等病,好象多神奇,其实弊端大矣!一则不能指导用中药治疗。二则你花费那么大的精力时间,却只用西医常用检查即可确诊。脉诊若就干这些事,怎不让西医小瞧?

S家园:
有幸得见药王脉学,粗略一看,就信服! 大道至简。说穿了古今中医事,揭开了一切脉诊的目的:查找病机!
原来,中医,西医都一样,都是以诊断思维做基础,只是出发点不同,借助手段不同而已!

S家园:
中医,西医,背后的道是一样的!
经历,思维有所相同,所以我信服您的理论!
读药王脉学,有醍醐灌顶,拔云见日之欣快感。再次感谢乃师!

S家园:
自古以来,有多少聪明人,自认为研究透了内经,伤寒,另开学说,最终无实践支持,昙花一现。
真正的聪明人,只下笨功夫。中医的疗效,从知脉法起。知脉法,识病机,可推演疾病的走向,治愈之。这,才是中医的神奇术!

S家园:
花开了
人在开向春天的火车上
前方路迢迢
有古圣相伴
不孤单
有爱有医
生活才真切
情两牵
岁月隔不断
赠乃师



乃氏脉法:
辨证论治,细微在脉,病机由脉症合参而得
⬅ 整体观念的演说 老茶馆 李玉泽:皮水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