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

2020-06-25 22:11 楼主
二哥,学院派中医和民间中医哪个更厉害?
中医只有一脉,实无派别之分,金元之后医门流派此起彼伏,没有一家能长久存在,皆源于家技难接正统法脉所致也。盲人摸象,位置不同,你何必追究扇子派厉害还是柱子派厉害?到了现代,盲人连象摸都不摸了,甚至不承认今有大象,直接根据行医地点编排出学院派和在野江湖派中医。
谁能承接《内经》《伤寒》思想,谁就有可能变得厉害,不论地区人种妍媸。这下你该知道疫情之难中,以院士为代表的执业中医师们普遍当缩头乌龟的根源了吧。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6-25 22:14 2楼
二哥,有人说汉代张仲景只治伤寒,不治温病,所以学《伤寒论》应对不了现在的病,是这样吗?
现今流传最广的人卫版《伤寒论》是宋代某办公室主任组织整理,当代专家再整理而成,次序紊乱,篇章残缺,这样一部残卷,尚能造就历代名医,足见其制方之祖的地位。另外版本的仲景伤寒论,以温病为例,逐一展现阴阳辨症,脏腑辨症,三焦辨症,将后世吹到天上的营卫辨症藏在上述三法之中,读仲景温病篇,处觉春花渐欲迷人眼,入里则落英缤纷,翩跹曼妙,眼前飞舞的是一道道数字和运算,所读医著中,仲景温病之美少见超越者。
很多学医人误将把仲景当成了古代名医之一,仲景及《伤寒论》不是名医之一或医著之一,而是唯一,《伤寒论》与其余医著或学派是树与众果实的关系,非果与果的关系,仲景亦然。就目前或流传或出土发行的医著来论,不学《伤寒论》尚无法入中医治病之门。
这就是经方在中医里的地位。
2020-06-25 22:16 3楼
二哥,道医和传统中医相比,是不是传承更纯正,没有受到学院派中医的干扰?道医比普通的中医更厉害一些?

中医只有一门,没有张家的中医或李家的中医,同样道理,也没有独立的道家医学或儒家医学。中医早在汉代之前,已经完成体系建构。上古有神农岐伯黄帝,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仓公、仲景,一脉相承。汉以后出现的道教、儒教以及西域传入的佛教是宗教社团,和中医本无渊源,医术什么人都可以学习,道士学会了行医可以称为道医,儒生行医可以自称儒医,但不能给人错觉,以为道门儒家有独特的医书传承。
疑虑者可查唐朝道士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里怎么介绍自己的医术渊源和仲景医术的。
2020-06-25 22:17 4楼
二哥,肾主蜇,而节气有惊蜇,惊蜇时斗指甲,这一串串连起来,除了明白人受天地影响外,没再明白更多。伤寒例中讲24节气与伤寒有什么关系吗?

天气的变化是以北斗为中心,北斗七星斗炳为指针,28宿为刻度的天象为坐标来衡量,24斗柄旋转一圈为一年,一年分24节气,所以斗柄每旋转15度,就是一个节气,天地能量随斗柄角度而变化,表现在大地上,就是物候随节气的变化。
人在天地能量场中生存,这个能量场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天气,天气养育人的同时,异常天气或天气变化人气不能随之,都可能因此而生病,这些天气致病的原因中,寒气最具有杀厉之气,受寒邪致病,就叫做伤寒,仲景以伤寒为例讲解天气变化致病的原理,所以叫做伤寒例。
所以在伤寒例篇中,首先讲到以北斗为坐标的天象盘,随斗柄运转,地面上分为四时八节24节气,最后细分之五天为一候,这就对天地气做了一个详细的能量变化图,人生活在这个能量场之下,只要抬头看看天,就知道天气运动到了到了什么程度,地上该有什么变动,以此来筹划生活、生产、包括养生防病无一不包。
2020-06-25 22:18 5楼
二哥,请讲讲24节气养生法吧?

过去中国孩子从小没有不知道24节气的,从穿衣戴帽生活饮食习俗开始,后被教以观天象应农时以稼穑。。。。哪一个不是在养生?现在网上流行的24节气养生法,告诉大家什么节气吃什么水果蔬菜,那是现代人臆想出来的养生法,出现24节气的时候,还没有现在的这些水果蔬菜呢,古人就不养生啦?其实养生早都融化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去了,如同糖溶解到水里,呢一直在喝,却发现不了糖块在哪里罢了。今天网上的24节气养生法多是臆想出来的,却戴着中医的面具出现。认识很多字却不读书,白白浪费了识字能力,一谈养生当然说不出子午卯酉,所以只好罗列水果、坚果、蔬菜,呵呵,喂鸡呢?
养生不是你在养,是身体大环境下的自养。24节气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不啻于用火和稼穑,现代人却只关注用24节气里吃点什么这个伪命题,原因出在大家读的文字不是历代积累的文明成果,而是现代人失去判断和学习能力之后狂言谵语的叠加并将其印刷成文字,中医院校的教材可为佐证。
2020-06-25 22:19 6楼
二哥,有人说经方是正宗中医法脉,在日本被尊为汉方,能不能讲讲经方是怎么回事?

经方在学界认为是汉代仲景《伤寒杂病论》里记载的中医药方,其实不是经方强大,是仲景留给后世的医学实践体系《伤寒杂病论》太伟大。纵观人类文明史,没有伟大的工具,只有伟大的思想,仲景给出的药方亦是如此。在没有新的有价值古医籍出土之前,仲景《伤寒杂病论》里给出的天地人一体化的“生理-病理-药理-诊断-治疗”医学体系,莫可取代。不读伤寒,就找不到学医的门径,告诫莘莘学子,不要在门外转到胡子三尺长,还在蹒跚念叨“学无止境”,这是多悲惨的景象,人生不能浪费在学习上。
2020-06-25 22:19 7楼
二夫子,请为我讲《伤寒论》

天气变化,人气随之;天气养人亦伤人,养人者常数,伤人者异数也。天气伤人,以人来分,可为两类,有当时发病者为即病,有当时不发病但邪入人体,待机或待时发作,此为伏气发病。前者病理类似御外,后者病理类似安内,由此衍生出出现伤寒和温病两大类疾病。
由此可做一个推理,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寒凉四气之变,四气太过或不及而成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病因,那么人感天气,就会有六种病理,六种病理对应五脏六腑12经络四肢百骸,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外邪+部位”模式的病理生理系统,把人体所有部位的疾病,无一遗漏,全部包括进去。
而四气变化六淫致病,分为即发和伏病两类,在伏病分类下,同样可以采用“伏邪+部位”这个定式,就把所有的慢性病都包括进去。在这两种定式下,人可能患有的疾病还会有遗漏吗?不管过去还是将来,人只要还在自然中生活,仲景给出的病理分类,已经一次成型的完成了所有可能疾病的认识和命名,以及治疗方法,这样的人,算不算伟大?能不能称为圣人?仲景医学有没有成为中华民族三千年来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
2020-06-25 22:20 8楼
二夫子,做什么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健康?

一个错误问题怎么可能有正确回答?以为锻炼能让你更健康,这是谁告诉你的?还能想的起来吗?呵呵。而你一直就没有怀疑过这句话?
身边努力锻炼的人和不怎么锻炼的人,寿命其实没有差别,到了七八十岁这个天花板,同时升不上去,依次拜拜,而那些少数高寿的人,一生未必刻意锻炼。很多坚持锻炼精神饱满的老朋友,看上去很健康的样子,说走就走了。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是所有的人都是在带病运动,过了四十,无人没病,因为手里缺把尺子,测量不出来罢了,认知工具导致了认知偏差,破车踩油门,散架更快。西医杀人何必用药?
古代有一个明白人发现了这个问题,给天下养生修道人留了一本书叫《辅行诀》,听他怎么说的:“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 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然,时日久旷,或变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这人叫陶弘景,号华阳隐居,茅山道士,晚仲景300余年。
2020-06-25 22:21 9楼
二哥,不理解什么叫带病锻炼?

人过四十,阴气自半,40以后自觉体能下降,或受累后恢复没那么快了,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误以为健康,等到指标异常,坏人已经在眼皮底下成气候了。多少人每年体检的目的就是为了等到那个异常指标的出现,最后终于等到了,啊,现在可以开始服药了,多年的期待终于等到。这时候开始锻炼,加速血气输出,享受到新陈代谢提高后饱满精神的同时,油也消耗了不少,两边一抵消,统计学上叫寿命无显著性差异。凡是锻炼后精神,停止锻炼就疲沓者,千万要小心,中学生的体育运动可不适合中老年养生。
2020-06-25 22:21 10楼
二哥,那你为什么倡导传统武术养生?

倡导少年习武,中年修身,习武修身以养性,修身养性不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修身养性是保持活泼灵动的生机,不失本性,长而不衰,有此则不美自美。
少年和中年身体不同,养生方式因时而变。
2020-06-25 22:22 11楼
二哥,请问中年人怎么修身?
先做到每顿饭量减少一半,咀嚼时间延长一倍。
⬅ 中医理论研究要以提高疗效为目的 老茶馆 烂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