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4

2020-07-26 06:15 楼主
四·气化学说

气化学说主要是针对三焦气化而言,三焦气化使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说起三焦,自古是个难题,对于功能意见比较统一,只是对于三焦的定位一直存在着分歧,难以定论。近结合《难经》中的一些言语,结合《内经》以及《伤寒论》来探讨一下三焦的一些问题。

1·三焦的定位

说到三焦的定位,这是个大难题,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有不同的认识,各说各有理,不能定论。《难经》中又称之为六腑之一,这更加让学者们扑朔迷离了,到底是什么是三焦?难道是胸膜与腹膜是三焦?所以就有的学者开始进行腹膜为三焦的认定,进行分析研究,但是学来学去,不能与经典相结合,所以进行探讨的多,而定论的却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三焦的时候,既要结合部位,又要结合三焦的功能,还要与三焦的特点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才能真正明白三焦是什么。

对于三焦的定位,我们先从经典中来说明。由于三焦有名无形,不能通过确定的部位来定名为哪一个焦,在古代医家的认识上,我们只要明白三焦的功能,对于定位只要明白大概就行。因为三焦注重的人体的气化功能。

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难经·三十一难》

以上两条是内经与难经中的定位,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上焦的定位。首先我们先排除一下《内经》中的一个缺点,就是讲到定位或者功能的时候,就要结合针灸的经络这里的手足某某经都不要先看。其次有些地方可能存在着一些错误,也要择善而从。

上焦的定位两书中均称为在“胃上口”,这就说明上焦实在胃上口的部位,向上到达咽喉,所以说“并咽以上”这就定位到上焦是在胃上口----咽喉之间的部位。而《难经》中的认识与其差不多,其部位在心下,下至膈,在胃上口。而且,在《内经》中还重点提到了“贯膈,而布胸中,走腋”,这更进一步说明了上焦的定位实在胸中。《难经》中还指出了上焦的一个功能特点,就是“主内而不出”,这里的出入是与下焦相比较的,在这里主要是指上焦肺中只是气体的进入,没有水液的排除。

总之,上焦就是胃上口到咽喉部的胸腔部位。进一步说,就是两肺的部位。

中焦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

“中焦亦并胃中”(《内经》)

对于中焦的定位,两本书中均说的很简单,就是在“胃中脘,不上不下”,这就让我们明白中焦的部位就是在胃肠道。并且《难经》中也指出了他的作用机理就是腐熟水谷。

至于这一点,现在有的学者分析的三焦就是腹膜的认识不一致的,也就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的来分析过内难经中说的话语,难道腹膜具有腐熟水谷的作用,就这一点,就说明这些学者是在猜测,不是认真的理解经典话语。

下焦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内经》)

“下焦者,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道也”(《难经》)

以上是下焦的两条文,在这两条文中,重点指出了下焦的定位。但是条文中的一些话,就让后世医家乱了分寸,说不清道不明,到底下焦是在哪里。怎么又回肠又膀胱的,难道水液直接由回肠渗入膀胱的。其实这里是说明了水液从吸收到排除的一个过程,进一步讲,就是说水液是从中焦进入人体了,但是多余的必须有个排除的通道,这个通道就是《内经》中说的“循下焦而渗入膀胱”。这里的循是按照正常的水液循行,从哪里开始,到下焦结束,经过下焦的气化而进入膀胱。所以在读《内经》这一段话,就是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看“别回肠”,别就是离别,是指水谷精微从胃肠道进入人体的血脉内,因此后面又说道“济泌别汁”则是说明脉内的水液从脉内向脉外渗出的多余的水液。

其次,《内经》中还分别用了三个“渗”字来说明下焦的真正部位,膀胱只是一个腑,是一个水道,而真正的下焦则是肾。在定位上,难经指出了是“膀胱上口”并非是指膀胱是下焦。其次,内经指出了“渗入膀胱”也说明了从下焦肾中渗出以后,进入到膀胱之内。

而对于《难经》来说,则显得重点突出,直接说明下焦是在膀胱上口,主要作用是分别清浊,清的留于脉内,浊的渗出脉外。很显然是说的肾的作用,并且还说明了下焦的以一个特点就是“主出而不内”,这就是与上焦的“主内而不出”相比较。

以上是三焦的定位,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也可以进行定论。但是,这样的理解是否真的与经典中的功能相符合,我们后面接着说,以此来进一步验证三焦的真正机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0-07-26 06:18 2楼
2·三焦的形成

人体在未出生以前,在母体内的循环是密闭的,是不对外的,也就是说婴幼儿在未出生以前的经脉与络脉内的血液循环都是借助母体来完成的,并没有三焦的开始。只有脱离母体后,才开始了三焦的形成。

首先是空气的进入,从肺内进入人体,这是上焦的开始。其次是饮食的开始,水谷精微的进入是中焦的开始,水谷精微进入脉内后,上疏到心肺进行气化。再其次是经脉内多余的水液经过肾的气化排出体外,形成了下焦的开始。所以说,三焦在人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不仅仅是指人体生命的开始,也是原气的开始,原气是具有推动作用,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物质。所以在《难经》中还指出了“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那么,三焦是如何形成的。这就有必要来深入探讨。前面张仲景曾说“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这就说明在古代医家的认识当中,腠理,三焦与经脉络脉是相互联系,一线贯通的。前面都把腠理讲了,经脉络脉也说了,那么三焦是如何与他们相联系的。这就是我们说的三焦的形成。

在正常的经脉与络脉的循行中,始终是由经脉从心包的开始,外行支到皮肤末端的结束,内行支从胃肠道,到达肾的末端,形成了全身的通行。随之而与其相连接的则是络脉的开始。络脉则是由最末端开始,最终到达于心包,形成了人体的正常的循行。这样理解只是宏观的认识。

而进一步深入分析,则要结合腠理来理解了,腠理是脉内与脉外的通道,无数个腠理形成了脉管的通道,但是这些通道是遍及全身的,包括各个脏腑组织,皮肉筋骨的。全身的经脉与络脉的循行在未出生以前密闭循行的,全身的经脉与络脉正常的交接也是一样的。全身都是一个规律,由出到入,循环无端的。但是自从出生后,这种规律被打破了,这就形成了三焦的开始。

络脉组成图:



经脉与络脉交接图:

在人体的正常的经脉络脉的循行当中,有经脉的向外透散到达终端时,也是络脉的开始,在这经脉终端与络脉开始的交接以后的开始,属于三焦的位置,我们可以用“交”来代替理解。交接。交界,交换都是由此到彼的过程。也就是由经脉到达络脉的部位,属于焦的范围,同时也是属于肾的范围。因为经脉的末端是连于肾,络脉的开始是始于肾。写到这里结合了肾,就是要结合肾的功能来理解。肾主封藏,经脉中的气血津液到达于末端的肾中,相同的道理,在人体内部会下达于肾中以封藏之。而在于肢体中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平时所说肾阴虚的手足心热,在这里就可真正的弄明白了。在此先不说肾,只是先明白这个道理。

在这经脉与络脉的交接中,由于经脉与络脉的不同作用,所以不同作用就是从交接部位开始的。这里的络脉开始包括三种,一是脉外原气的开始,二是脉内肾气的作用加强,三是脾的吸收运化开始。在这三种开始中,是完全相互配合的,原气作用于脉外,肾气作用于脉内,脾运作用于络脉脉道上,共同发挥作用。原气的升发能促进络脉的收缩,有助于阴血上升,在升发收缩的同时,肾气的封藏作用也开始加强,肾气的封藏作用促进了脾的吸收运化,脾吸收运化增强了,则加强了对脉外物质的吸收,因此,络脉的腠理是由脉外向脉内吸收进入的。写到这儿,不知道明白与否。

络脉的输运,肾气的封藏,脾的运化都是从络脉的开始进行的,这是正常的规律。但是三焦是这样的吗。我们再具体到某一点来说。

上焦:当经脉气化支达到于肺部的时候,经脉中的心阳与津液通透到肺内,起到濡养的作用。此时,络脉也开始了从肺内的吸收,这时候肺腔内的清气在肝脾肾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肺内的清气随着脾运的开始而从肺内的络脉上的腠理处,吸收进入络脉内,完成了”上焦如雾”的清气进入络脉内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上焦的形成。(清气进入络脉内后,与水谷精微结合形成营卫之气那是气化功能)。

这和一般的肢体的络脉开始,是不一样的,一般的络脉开始只是吸收运化从经脉内透散以后的多余的津液,这里上焦的络脉不仅吸收代谢后的肺中的痰饮水湿之邪,还多了清气的大量进入到络脉内。这个清气进入到络脉内的过程就是上焦的形成。这里要仔细考虑考虑。想想全身的四肢,皮肤,骨节,脏腑等,但是经脉透散外出,络脉吸收运化,唯独到了肺腔内,大量的清气进入,结合上焦如雾,结合主内而不出,就能完全明白上焦的形成。中焦,下焦以此类推。

中焦:相同的道理,当经脉到达于胃肠道表面的时候,络脉也是从胃肠道表面开始吸收,它的吸收使得大量的水谷精微从胃肠道的络脉上的腠理处,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水谷精微由脉外进入到脉内的一个过程。这个吸收水谷精微的过程,是与其他全身的经络交接是不一样的,全身别的地方的痰饮水湿吸收,都是少量的运化吸收,唯独到了胃肠道内,出现大量的水谷精微进入到络脉内,所以这里称之为中焦。结合中焦如沤,结合腐熟水谷就明白了。

下焦:下焦的理解有点麻烦了,因为络脉的功能都是吸收,而到了下焦,肾气的封藏作用是最强的,而为什么能有大量的水液排除。这里面有三种因素,一是卫气的开腠理的作用能促进水液的排除,二是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水液的排除;三是肾阳的气化排出多余的。三种因素,使得肾气封藏固涩于下焦的水津,在完成气化以后,把多余的排出体外,形成了尿,这个水津排出的过程,就是下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体现了三种气的不同作用,卫气从经脉内开腠理,通津液,使得经脉内的水津透散到命门之内,肾气封藏固涩在命门之内进行气化,其中,有用的被络脉的肝脾肾进行输运升发,多余的水津就排出下焦,渗入膀胱。我们结合下焦如渎,结合主出而不内,就很简单的明白了。

综合分析看出,人体中的三焦,其实就是,呼吸,饮食,排尿的三个不同寻常的,与外界相通的三个生理功能。

难经说道三焦“有名而无形”,是说明三焦在人体中,有其名字,有其功能,但是没有形状,是因为这里的无形是借助了络脉来完成了三焦气化功能。所以,分析三焦气化,主要是要明白络脉,还要结合肺脾肾三脏功能,才能完成一个正常的三焦气化功能。
2020-07-26 06:22 3楼
3·三焦的功能

对于三焦的功能,这在《难经》中说得很详细,虽然说的不少,但是由于言语深奥,不容易理解,张仲景虽然在序论中提到过《难经》,但是真正的机理没有讲明白,以此也成为了难点。近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

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与气,水的气化有关。所以在解释三焦上,主要是以此二者有关。我们通过条文来探讨。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决者,《说文解字》中说是“行流”,也就是通行河流,或者说疏通。渎者,水沟水道之意。合讲是说三焦是疏通或者条理水道的官职。字面上是这样理解,但是实际机理是如何的,这就是《内经》下焦所说的“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这句话是说明了三焦中水液运行的途径。水谷储存于胃肠道,经过脾的运化作用,吸收进入到络脉内,上行于心肺,于上焦的清气结合后,运行于全身,到达下焦后,再泌别清浊,有用的继续在脉内循行,无用的通过下焦渗透于膀胱,排出体外。其实这个由中到上再到下的循行途径,就是体现了三焦的功能。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一难》

这一句话指出了三焦主要功能,水谷之道路,说明水液的循环途径,就是由中到上再到下的运行途径,是说明了从水谷精微吸收到排除的过程。至于这个途径《内经》中还有一段话描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其实要理解三焦主要是体会水谷精微是如何进入脉内的过程,以及于清气结合的过程,以及渗入到膀胱的过程。

至于“气之所终始”,始者开始,终者终点,说明了气的开始与终点。这里的气有四种:一是清气的进入,二是水谷精气的进入,三是原气的开始,四是肾气的封藏终点。其中,清气与谷气的进入是通过中上二焦进入脉内的,但是原气则是从络脉的开始进行的,也包括三焦的三处不同的地方。但是最终是到达于肾来封藏之。这就是《内经》中的“气之所终始”。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难经·六十六难》

《难经》的这句话,指出了三焦的唯一的一个处于脉外的与三焦有关的运动之气。或者说了,难道上焦的卫气与三焦没有关系?答案是对的,在这里指出,卫气的运行始于经脉有关,而三焦的进入是与络脉有关,经脉的腠理是对外的,而络脉是对内的。这一点必须要明白。

那么,原气是如何与三焦有关的?《难经》中说:

“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难经·八难》

为什么叫原,原是源头,开始的意思,是什么的开始,是人体生命的开始,生长发育的开始,是经脉与络脉运动的根本。所以我称原气为运动之气。

要了解原气,首先要明白络脉。不明白络脉,那么原气始终不明白。络脉是从人体的最末端开始的,由细到粗,逐渐汇总,上达于心包。但是原气的开始是从络脉开始端开始的。在体内是从肾主的命门开始的。写到这里可能都犯糊涂了,其实肾为阴阳之宅,这里的宅如同房屋,命门就是房屋的门,门能开能关,肾经之气在门内发挥着封藏的作用,防止精微物质过度的向外排出。但是也不能只存不出,所以原气就是这开门的原动力。但是有进有出不能同一个道路,所以在这命门中有两条道路,关门是从经脉进入的,开门是从络脉出去的,因此在原气的开始是连接的络脉。

其次,原气的开始还是十二经之根本,说明了原气还是从全身的各处的络脉开始,来促进络脉的运行,以此也促进了经脉的通行,所以,原气的开始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命门开始,输运的是肾之精气,一是从全身经脉的末端开始,输运的是脾运化的水液。一是从三焦开始。

既然原气是由络脉开始的,那么这原气就成了促进人体生命的原动力。这也就是《难经》中所说的“肾间动气”,“生气之源”“呼吸之门”“经脉之根”“三焦之原”“脏腑之本”“守邪之神”都是对原气的功能的高度概括。因此,《难经》说“原者、三焦之尊号也”。

说到“别使”,有两个,一是膻中的心包是心主神明的别使,也就是说,心主一思虑,心包就赶紧发挥作用,促进精气阳血上供于脑,这里的别使就是神明发挥这样的特使。而原气在这里也是三焦的别使,主使是人体中的正常的经脉与络脉交接,全身各处都是一样的。但是三焦的开始是不同寻常的,所以古人称之为别使。

还有,《难经》中提到“主通行三气”,这里的三气是指哪三气?历来医家众说纷纭。也没有一个定论,根据通行而言,说明了是运动之气,运动之气包含了卫气,宗气与肝气三种,卫气通行经脉,肝气升发络脉,宗气为转折点,主搏转。但是对于三焦而言,只能是肝气与三焦有关,其他的还是不行。因而再一次得出,这里的三气是指与三焦有关的。分别是呼吸的清气进入络脉,水谷精气进入到络脉内,以及下焦的水气排出体外。统称为清气,谷气,水气。

“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府也”《难经·三十八难》

《难经》中说“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这一句话,是指出了三焦的形态于归属。主持诸气是前面所说的清气的进入,谷气的进入,原气的升发,肾气的封藏等气。有名而无形是说,有三焦之名,但是没有如同脏腑之有形。由于络脉是由三气来运行的,所以在三焦的归属上属于少阳的范围。这里的少阳的范围是针对气来说的,但是络脉则是归属于厥阴的范围。这一点要弄明白。不然分不清了。
2020-07-26 06:24 4楼
4·三焦气化过程

说起三焦气化,都知道,但是,都不明白,为什么,主要是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不是真的熟悉,到底是如何进行气化。有必要详细的分析一下。气化过程,离不开三种物质,一个是阳,一个是气,一个是物。

上焦气化

上焦气化是处于心肺之间的一个气化过程,主要参与气化的是心阳,肺气,以及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由脾运化以后,上疏到心肺,进行气化,才能化生成气血津液,在这气化过程中,心阳的温煦能够使得水谷精微进一步腐熟进化,结合肺呼吸的自然界中的清气,使得水谷精微与清气相结合,在心阳的温化之下,使得水谷精微转化成了气血津液。这个气化的过程,就是指上焦气化。

三焦气化的过程符合了气化的三种物质,上焦气化使得水谷精微转化成了对人体有用的气血津液,在卫气的作用下通过经脉通行之全身,透散于脉外,进行濡养肌体。

怎么理解上焦气化的,我们还是结合内经中的“上注于肺脉乃化赤为血,以奉生身”“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通过古人的描述,使得我们认识了上焦气化的存在。

中焦气化

中焦气化是处于胃肠道内的一个气化过程,主要的参与气化的是心肾阳,脾气,以及水谷。水谷进入胃肠道以后,经过卫气运行经脉中的心阳透散,使得水谷在胃肠道内进行腐熟,使得水谷转化成细小的食糜,注于溪谷,在脾气的运化作用下,把注于溪谷的食糜吸收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水谷精微的转化过程。在转化过程中涉及到了两个阳,一是心阳的温化,有经脉透散于胃肠道内,一是肾阳运行于络脉内,通过络脉进行温化,两阳的共同作用,使得水谷腐熟加快,再由脾吸收进入,完成了由水谷转化成水谷精微的过程。

中焦气化也符合气化的三种物质,使得水谷的精微物质得以吸收,此时只能是形成气血津液的基础,也就是半成品,是化生气血津液的原料。

我们从内经中找出关于中焦气化的条文,有利于更加认识。“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泌其津液,注之于脉”“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的多么的形象。泌者分泌,怎么分泌,受气或出气,说明了经脉内的津液与阳气透散于胃肠道,古人用泌和现在胃液分泌是一个道理。注者,流注,进入。进入到脉内,这里的脉是指络脉,也就是孙络。

下焦气化

下焦气化是处于命门之内的气化过程,主要参与者是肾气,肾阳与阴液。下焦气化分为两种,一种是水液的气化,一个是精气的气化。水液的气化是把经脉内的多余的水分以及脉内的杂质,通过气化,排出体外。这里的气化过程是靠卫气,肾阳以及水液三种物质。由于肾气的封藏作用使得命门之内的水液封藏的过多,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卫气开腠理,肾阳助气化,使得多余的水分就排出经脉,储存于膀胱内,完成了水液的气化过程。

其次是精气的气化,精气的气化是肾气封藏固涩的上焦气化生成的气血津液物质,在透散于经脉以外,进行濡养肌体以后的,被肾气封藏于命门之内,在肾阳的温化之下,使得具有粘稠之性的阴液,一则转化成肾精之气以储存于阴囊之内,称为先天之精气,繁育后代。一则转化成骨脑之髓液,以利于濡养脑之神明以及骨空。

如何看出我说的是不是正确,还是要结合内经来探寻。“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我们看看古人说的,这里的和合为膏,就是把粘稠的阴液转化为膏状的物质,起到了渗骨空,补脑髓,流阴股的作用。

下焦气化虽然是分为了两种,但是均是具备了三种物质,才能完成。可以看出三焦气化的层层进行气化的过程,中焦气化完成了濡养肌体的后备原料,上焦气化完成了濡养肌体的营养物质,下焦气化完成了精气的化生,从中可以看出人体内的巧妙的气化过程,体现了中医人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2020-07-26 06:27 5楼
5·气化出入

气化学说是人体的重要的生理功能,包含于每一个脏腑中,通过对伤寒论以及内经难经的学习,深刻的体会到张仲景使用气化理论的道理。人体在母体之时,只是生成了人体的脏腑组织,还没有气化的存在,只有脱离母体以后,随着自然界中上焦清气的吸入,中焦水谷精微的吸收,以及下焦水液的排泄,从而形成了人体的气化过程,这种气化过程将伴随着终生。

气化的主要作用是人体进行气血津液进出于经脉与络脉之间的功能,也是人体进行气血津液精髓等能量生成的主要作用机理。

气化分类

对于气化,内经中常以“受气取汁”为气化则入,“变化而赤,或者和合为膏”为气化生成,以“气化则能出矣”说明了气化排出。所以综合内经的思想,得出人体的气化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气化则出,包含了气化引起的汗出,小便通利,胃液的分泌等。

二是气化则入,是指气化引起的水谷精微的吸收,痰饮水湿的吸收,清气通过肺的吸入等。

三是气化则成,是指中焦气化生成的水谷精微;心阳肺气气化生成的气血津液;肾阳气化生成的肾精以及骨脑之髓。

对于气化,现在的概念是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这一句话中提示了两种,一是气的运动,一是能量转化。也就是说,完成一个气化过程,需要这两个方面的共同配合,才能完成。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但是,人体中的气分为两种,一种是运动之气,一种是静止之气。

静止的气是肾气,由于肾气的封藏固涩作用,使得脾气归属于肾气的范围,细分起来脾气不能和肾气一样,肾气主要是封藏固涩,而脾气则是运化吸收,只不过脾气的作用是在肾气的作用下完成的,(当然在肾气不虚的情况下,肝的输运与脾的关系密切)。肾气的封藏固涩使得气化成为主要,肺气的吸入,水谷精微的进入络脉均与肾气有关。

运动之气是指肝气,宗气与卫气,肝气的升发输运使得络脉收缩,一则使得脾运增强,一则能够输运肾之阴精阳气,也有利于水液的排出,因而有利于气化的完成。卫气走窜开阖,开腠理,使得气化则能开放,能够使得经脉内的气血津液濡养肌体,排出体外。

总之,参与气化作用的气就分为这四种,使得肌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完成。这是气的运动以及出入经脉与络脉的气化作用。

能量转化

至于人体的气化过程就是一种能量转化的过程,但是,在这转化过程中,参与转化的还要需要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就是人体的阴阳。

能量的转化分为两种,一种是转化出入,一种是转化合成。

转化出入分为两种,

一种是转化而出。古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也就是指阳气蒸腾津液,使得津液从腠理透散而出,形成了汗,如同用火烧水出热气是一个道理。这是经脉内阴阳气化的结果,但是,在出入的问题上还要结合气的运动,在经脉上要结合卫气与肾气的协调关系,相同的道理,用于小便排出,胃液的分泌,均是转化出入的表现。

一种是转化而入。古人说“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中焦受气取汁””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这里的受气是指气的运动,通过气的运动使得卫气分泌胃液,有利于腐熟水谷,肝的输运,有利于脾的运化吸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泌糟粕,蒸津液,转化其精微的气化过程,使得水谷精微进入到络脉内,完成了气化则入的过程。

转化合成也是分为两种

一种是心阳的温化。水谷精微吸收进入络脉内,上升到心肺,经过心阳的温化,肺气的进入,使得水谷精微与清气相结合,在心阳的温化作用下,形成了气血津液。古人称之为变化。例如:“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谓之血”等,这里的化以为血就是在心肺经过气化后形成了气血津液。形成的气血津液进一步分为两种,一种是浮于脉外的卫气,一种是运行于经脉内的营,营分为了营气,营阴,营血三种,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种是肾阳的温化。肾阳的温化是在肾气的作用下,把经脉内的通过正常生理作用下剩余的气血津液,封藏固涩到下焦的命门之内,在命门之内肾阳温化津液,和合成膏状的物质,形成了具有生殖作用的肾精,以及濡养机体的骨脑之髓液。所以古人这样说“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以上是关于气化的生理机制,但是如何在临床上验证,张仲景给与了很多的条文,例如麻黄汤的汗出,是气化的结果,卫气的开宣肃降,桂枝的温经通阳,使得汗出而邪解。五苓散的设立,使用桂枝通阳助气化以利小便。

其次,张仲景还设立了四个气化而生的方剂。一个是黄芪建中汤,一个是肾气丸,一是薯蓣丸,一个是黄芪桂枝五物汤。这四个方剂分别从心阳温化生成,同时也定位于虚劳病篇。从而说明了桂枝是一味通阳气化的专药。黄芪是一味专注于促进气化的药物,在中焦气化生成水谷精微以及宗气,在上焦参与气化生成气血津液,在下焦能够促进肾中精气与脑髓之液的气化。桂枝与黄芪的配合使用,参与气化,能够濡养肌体。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健运中州,气化以生。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滋补肾阴,气化以成。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主之-----补益气血,调理气机,气化以养。

血痹阴阳俱微,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补益卫气,调和营卫,气化以养。
2020-07-26 06:36 6楼
6·三焦的病理浅释

对于三焦的病理理解,我们可以从《内经》以及《伤寒论》上来进一步探讨,以进一步明白三焦的机制。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这句话指出了三焦咳的表现,三焦咳的形成是由于咳嗽日久,伤及三焦腠理,导致腠理受伤,导致津液运行受阻,上逆于肺内而久咳,这里的久咳是由于肺内的腠理阻塞,清气不能进入,导致渗透的津液阻碍于肺内而久咳,胃肠道的腠理闭塞,只是不能吸收水谷精微而致腹满而不欲食。为什么会腹满而不欲食?用张仲景的话来说“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也就是卫气不能透散津液于胃肠道,导致胃肠道的不和,不能消化食物,形成胃肠道内的水谷停积,影响腑气的下降,而出现腹满而不欲食,噫气。其次,三焦的运行是同步的,清气的进入与水谷精微的进入,以及下焦水液的排出是一样的,如果久咳不已,上焦的腠理闭塞,清气不能正常的进入络脉内出现久咳,中焦的水谷精微不能正常的进入到络脉内,出现不欲食饮,下焦的水液不能正常的流出则腹满,小便不利等。三焦咳者,治疗宜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清上焦,白术茯苓疗中焦。

“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张仲景说的这段话,很好的体现了三焦的部位以及病理表现。热在上焦者,热伤津液,腠理萎缩,肺失所养而咳。热在中焦者伤及阴津而大便秘结。热在下焦,伤及津液,热迫阴血而尿血,伤及水道而淋秘不通。可以看出张仲景所说的三焦就是针对肺胃肾三部而言,可以看出张仲景的思路师傅和《内经》的思想的。

“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呕”,《内经》这段话指出了苦寒入于胃,苦燥伤阴,寒伤腠理,腠理闭塞,这里的腠理就是“三焦之道”,腠理闭塞而不能吸收,停聚于胃而呕吐。

“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遗溲”,归者,到达,不归就是不能到达该去的地方,如果三焦各自不能到达该去的地方,会出现的表现。上焦不归,是由于卫气不能正常运行于肌表,导致营气停聚于阳明之里,透散太过而出现噫气而吞酸;中焦不归者,水谷精微不能正常的输运到心肺,充斥于胃肠道的络脉内,影响了脾的运化,出现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原气升发不利,致使津液过度封藏,溢出而遗尿。如果肝的疏泄正常则能使膀胱的津液能正常排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学习了三焦的生理功能,结合经脉与络脉,结合药物的升降,看看能不能明白张仲景说的小柴胡汤的作用机理。如何使得上焦得以通行,如何通调水道,如何让胃气调和,什么机理引起身出汗,为什么是濈然汗出。
2020-07-26 10:34 7楼
谢谢老师的分享,这些都凝聚了老师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老师对内经和伤寒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并直入精髓,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模式,学习后应当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人体生命模型,对生理病理的认识及临床实践都会有很大帮助,老师的思维清晰敏捷,语言能力很强,论述很清楚,我个人非常喜欢,也期待老师的大作能早日出版发行,让更多人获益。
2020-07-26 12:44 8楼
三焦不等于上焦,中焦,下焦。两者是两个概念,不可混淆。
三焦是个器官,虽然它有名而无形。上中下焦是气的三种状态。
足阳明胃十二经之长也,各经气皆自足阳明。所以上中下焦的起点都起于胃中焦。
中焦,事实上是脉道。气血在脉中,而未通向人体组织的一种状态。
上焦,是毛细血管网,卫气的通道。因古人解剖条件所限,毛细网肉眼不可见,故称脉外。
下焦,气血供于全身之后多余部分的通道。包括了三焦(器官)和肾。
上焦气血供给人体故主内而不出,下焦气血多余故主出而不内。
打个比方,一片田地用管道铺设灌概酒水,一排排在田间排列的水管就是中焦,这些水管都连接在一个总官上,这个总管是足阳明经。水管上有许多细小的孔,喷出雾状水,保证了整片田的水分布,这就是上焦
2020-07-26 12:50 9楼
上焦卫气,卫气在脉外。中焦营气,营气在脉中。下焦水,主水道,以处理多余的气血,其中多余的水经膀胱排出体外,多余的气血经肾重吸收,此谓藏精。
三焦水道也,属肾。
2020-07-26 13:16 10楼
三焦与肾是处理人体气血多余的作用,因此作用非常之高,人体就怕气血供应的多余,但又必须多余,因为要保证全身的供应,但同时人体又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多余则必满,满则必亡。心脏保证了气血的源源不断,而肾又保证气血的不多余,恰到好处。试想若没有大小便会怎样。三焦,少阳也,就是阳脉层面的有余,肾,少阴也,阴脉层面的有余。所谓有余就是能容纳气血的有余。有有余,心肺之气才能下行。满则心肺之气满气血不行。
心肾一个阳一个阴,心脏有无穷无尽的阳气输出,而肾相当于一个无底洞,你气血不管来多少都填不满。一旦无限容量变成了有限,心脏就必满为患,胸闷气急等症随之而来,心脏王也,邪不能伤,故障率极底,而阴的层面来讲,故障率却很高。
2020-07-26 14:07 11楼
自在观 说:
谢谢老师的分享,这些都凝聚了老师太多的心血和付出,老师对内经和伤寒论的研究非常深入并直入精髓,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惯性思维模式,学习后应当能够建立起一个清晰的人体生命模型,对生理病理的认识及临床实践都会有很大帮助,老师的思维清晰敏捷,语言能力很强,论述很清楚,我个人非常喜欢,也期待老师的大作能早日出版发行,让更多人获益。
谢谢你的厚爱,你说的很对,其实把脉道,营卫,阴阳,气化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正常的生理功能模型,只要把这四种正常的生理功能,融会贯通,再结合伤寒论的条文就很简单了。您是老师,多多指教,不胜感激。
⬅ 伤寒论本旨新解(原创)生理篇3 老茶馆 凤翅医话——过敏原来腹中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