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太阳证提纲

2021-09-03 20:15 楼主
《伤寒论》学习:太阳证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学习理解】
“太阳病”,应该称为太阳证。它是许多疾病的早期病证。什么是证,证是指疾病发展变化过程的一个病象。每个病象有独特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太阳证、阳明证、血虚证、虚脱证,每个证有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一个疾病从发生,发展到好转到痊愈会经历许多病象变化,这些病象都可以取一个名称,称为某某证。太阳证是急性感染性疾病早期呈现的病象。
本条原文指出了太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医生根据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为太阳证。太阳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它的发生机制是体表微血管收缩。如果可能的话,诊断浮脉需要依据病人健康时的脉象浮沉程度。脉象比健康时更浮了,这才是浮脉。不同的健康人,脉象的浮沉程度是有差异的,越肥胖脉象越沉,越消瘦脉象越浮。那么就可以以病人的胖瘦程度来作为参考。体表微血管收缩有多种病因,譬如有的是因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譬如失血失液,为了保证内脏血液供应而收缩体表微血管。有的是为了提高体温而减少体表散热,于是收缩体表微血管。太阳证脉浮的机制是后者。
头项强痛,《黄帝内经》的说法是头项痛腰脊强。一个意思,就是指颈部、胸部和腰部脊柱骨骼肌僵直性收缩,目的是为了产热而提高体温。
恶寒,它可以区分为三个程度,最低程度的称为恶风,中间程度的称为恶寒,最高程度的是寒战。中间程度的恶寒是伤寒病太阳证的主要症状,而这条原文包括了伤寒、中风和温病的太阳证,中风和温病的太阳证的恶寒一般是恶风。所以,这里说的恶寒是怕冷,包括恶寒和恶风。恶寒的目的是命令身体避寒就温,也是为了提高体温。
所以,太阳证的三个主要症状都是为了提高体温。而提高体温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免疫力。正常的体温是36.2~37.2摄氏度,这个体温并不是免疫活力最强的温度。适当提高体温会增强免疫力。譬如,免疫力与酶的活力有关,酶的活力与温度有关,适当提高体温可以提高酶的活力,从而增强免疫力。但是,酶的寿命随着温度升高而缩短。所以当人体没有遭受病原微生物感染而不需要提高免疫力时,人体不提高体温,目的是让酶的寿命更长一些。
病原微生物称为邪气,伤寒的邪气称为寒毒,又称为寒邪。中风的邪气称为风邪,温病的邪气称为温邪,暑病的邪气称为暑邪。不管什么邪气,反正太阳证的病因是邪气侵犯人体。发病机制是人体升高体温而增强免疫力,把邪气局限于体表。什么是表,什么是里?邪气局限于经而没有侵入府藏是表,侵入府藏是里。邪气没有侵入府藏,于是病人的阴气不虚,这就是表。表又进一步区分表里。表之表,病人的阴气充足,足以支持升高的体温。表之里,病人的阴气不足以支持升高的体温,只能支持正常的体温。
太阳证是表之表证,邪气还几乎没有损伤人体的阴气和精,于是阴精充足,可以支持升高的体温。于是乎,病人体温已经升高了,而仍然自觉怕冷。自觉怕冷的意思是还要继续升高体温,进一步增强免疫力。病人既发热同时又恶风寒。这是太阳证的特征性症状。当病人的阴精被邪气损伤了一些,则不足以支持升高的体温,于是病人发热一段时间后不恶风寒,并且自动出汗。这是表之里证。阴精进一步减少,则不恶寒反恶热,病人持续发热同时又持续出汗。
当邪气局限于表之表时,只要让病人自行发热,不要物理降温,往往可以驱除邪气,汗出而解。
所以,太阳证的主要症状其实有四个:脉浮、恶寒、头项强痛和发热。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叶天士医案——炒冬米是粳米还是糯米?? 老茶馆 《伤寒论》学习:中风病太阳证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