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针法

2010-07-03 12:35 楼主
石荣

对同样的病证,采取同一个穴位,用同类的针具,为什么术者不同、疗效就不同呢?道理很简单,就是针术有别。

针术,又称针法。针下的确有术,手上的确有法。好的进针术是进针时患者不感到痛或微痛。具体操作手法众多,如“指切法”、“扶持法”、“执笔法”、“捻转法”、“管针弹进法”等等。我个人总结为:快速捻进法。即以右手的拇指、中指执针,无名指抵穴,快速捻进皮肤,使针进入体内,这叫进针术。继而针进皮内,继续深入,在达该穴的标准深度或针下“得气”、“气至病所”后,进而施行“补虚泻实”的手法,这叫运针术。概括古今中外运针手法,不下五十余种。如:令针在体内上下提动的提插法,快速提插的震颤法,慢速提插法的雀啄法,使针左右转动的捻转法,还有随经气流注的迎随法,随呼吸而进退的呼吸法,进退速度不一的疾徐法,以及起针开闭针孔的开阖法等等。此外,尚有一些复式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阴中隐阳”、“阳中隐阴”、“苍龙摆尾”、“龙虎交战”、“赤凤迎源”、“凤凰展翅”等等。我认为,这诸般手法,既有玄虚之说,也有迷人之见,不可拘泥。正确的原则应是:“学古而不泥古,古为今用,学洋而不媚外,洋为中用。”无论何种针术针法,判断其优劣的标准就看它“得气”是否充分,收效是否迅速。故综合古今各家针法之长,结合我个人二十多年的针法实践,总结出“捻转刮针术”,临床得心应手,收效较理想。该法易学易行,即用刺手的拇、食二指交叉捻动针柄,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令其“得气”,继而用中指易食指,并以刺手的中指指甲,由针柄下端向上刮动针柄到针尾部,令其震动频频,此时“经气”可随之到达“病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是止痛、消炎、退热、降压效果最佳。病人“得气”时必有酸、麻、胀、痛、冷、热感或水波、蚁走、电击、跳动等复合感,而对某些神志昏迷、哑人等不能回答针感者,此时医者的手感十分重要。吾人体会:凡“得气”时针下必有沉、紧、涩的饱满感,古人称“如鱼吞饵”,若没“得气”时,则手感为轻、松、滑的空虚感,古人称“如插豆腐。”一般规律为:针感越明显,标志“得气”越充分,疗效则越显著。

最后是起针术(法):针刺终了,将针拔出体外的手法。常用的有“捻出术”、“速提术”等等。其起针术的优劣就看拔针后是否出血和疼痛。我采用的是“缓慢捻退法”。即用拇、食、中指缓慢捻动针柄而退出。起针之要:先令“失气”,再行拔针。针一拔出,对针孔立即加压棉球一枚。如是针术,一般不会发生出血或留有疼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辨证定浅深,同身是法度 老茶馆 毫针刺法效应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