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脉断症”

2008-10-16 15:52 楼主
,老百姓对中医的第一最高期望。
然临床限于个人水平和脉象的局限性,不能尽意。
但是大家总有几个把握较大的脉象,大家如果都能说出来,让各位参照。
或许有时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希望大家能积极顶贴!~

注:本人不提倡神化脉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0-16 20:48 2楼
以针断病不知道大家信否?
我已经好几次都听说这个了,就是针刺入病人体内,通过气感,就能感知病人病的深浅
2008-10-17 14:59 3楼
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四诊合参’。
但‘远近高低各不同’,有时候,对自己知识以外的东西也不忙着一下子否定
2008-10-18 09:58 4楼
是啊。我见过所谓的神人,真的,我很佩服他。
这样的人在全国各地还是蛮多的,一把脉就知道得什么病。
窥一斑而知全豹。来个现代一点的解释就是:处处有全息啊。
我们知道几个特殊脉象,或许可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每个人的基础和悟性都不一样,同样一句话,对每个人的起的作用都不一样
或许一句在一般人看来很平常的话,可以点通一个人。
所以应该怀着很敬仰的心态去对待与中医所有的事和人。
2008-10-18 15:38 5楼
我没见过脉诊很“神”的人,倒是见过舍脉取症的
2008-10-31 01:53 6楼





5 四诊合参与四诊独断
作者:陈建元


四诊合参是看病的关键,但要避免变成四诊独断
四诊合参是中医自古以来诊断时所运用的规则,目的是要用来确定病因病机病名的所在
为什么要四诊合参呢
这是因为四诊中的每一诊都有不完整的地方
合参则可以互补,避免掉遗漏的地方。
虽然每个习医的人都知道要四诊合参
但对于其内涵却不一定知道的很清楚
往往使用的方式并不是四诊合参,而是变成四诊独断
正确的四诊合参可以找到正确的病机病因,而开出正确的处方。错误的四诊合参则会变成四诊独断而找不到方向。四诊合参的合参二字,表示对于一个症状,至少要用两种方法来互相印证两头锁定,而不能单独用一种方法来做判断。譬如:桂枝证见一证便是,不必全悉、妇人血虚、肥人多痰、瘦人多火、不孕宫寒,这种判断的方式,其实并不是正确的四诊合参,而是变成四诊独断,合参必须是用两种以上的方法来合看才对。
四诊中的望闻问主要都是由外面来测知里面的情况
只有脉诊是由里面来测知外面的情况
所以脉诊不能丢,丢了之后再怎么说都是三诊合参,怎么会是四诊合参呢?
又由临床来看,其实不只四诊合参,而是要望、闻、问、切、
医理、药理、症状、症候、病症、治则、治法、药方这十二项的互参才对,如此才能完全的掌握住疾病的变化。所以四诊合参不能认为只有四项,而是一个代表的名词,代表这十二项的整合。这十二项几乎是中医的全部,是一个相互的整体,十二项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医。也导出一个概念,学中医必须由这十二项着手,任何一个的缺损不足,都会导致临床水平抬不上来。学习中医的重点,不只在学习这十二项的内容,而是更在于学习这十二项之间的整合,也就是十二项互参的意思,学习脉法也是为了十二项间的互参做准备的。

这边也非常明显的指出一个重点,十二项中除了脉法是由内测外的机制之外,其它十一项主要都是由外测内的机制,所以脉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缺乏脉法,由内测外这方向的机制将几乎挂零,虽然努力发展科学,但补充的学识几乎都是由外测内这方向的机制,问题是如果由内测外这方向的机制是几乎挂零的话,那么再补进去多少由外测内机制的学识,对中医的帮助并不大。这也是本讲坛以脉学二字挂名的缘故。

下面由例子来说明,更能清楚的发现四诊合参、十二项间互参、与四诊独断的差别。
1 :下巴长了很多青春痘,下巴阳明胃经主要巡行处,所以胃不好或有火气。不太正确,这种判断法方叫做四诊独断,四诊合参的合参二字,表示至少要用两种方法来互相印证,而不能独断,可用脉望合参,青春痘以望诊是火毒,如果脉实大则合参确实有火。如果脾脉实大,可断定胃火。如果是肺脉独大,是肺火,以此类推,十二经皆可走于上。
例2:如果六脉洪大有力,洪大有力为实,所以患者火气大→→不太正确,可以脉问色医理合参,如果面舌毫无红赤,令人起疑,先问有服任何药物。
3:肥人多痰→→不太正确,可以脉色证医理合参,如果脉亦滑实,判断多痰是正确的。如果脉是虚细,纵然以前多痰,眼前只是气虚亦是事实。如果脉是缓涩,而又喜吐唾,却是痰多兼阻脉道。
4:瘦人多火→→不太正确,可以脉证医理合参,左寸关尺确实浮大而虚,是血虚多火无误。左寸关尺细沈,却是血虚有寒。
5:桂枝证见一证便是,不必全悉→→不太正确,可以脉证医理合参,有桂枝脉否?桂枝兼少阳亦有可能。桂枝夹杂下焦虚,须重用下焦补药亦有可能。
6:久病用药无效要改弦易辙→→不太正确,可脉症医理药理合参,若脉有改变,只是累积见功,若脉无变化,须仔细盘查原因,为何药不入经?
7:妇人不孕是宫寒→→不太正确,需合脉看,。或宫寒,或宫热,或痰湿,不可一盖而论。
8:妇人产后勿服寒凉→→不太正确,需医理症状脉色合参,若是气萎脉弱,自是忌服寒凉。若是气实脉弱旺,萝卜石膏正宜多服呢。
9:妇人产后要服生化汤→→不太正确,脉色需合参医理,若脉涩是瘀,生化汤下之无碍。若脉虚色弱,生化汤需做变通,用攻补各半可也。若六脉平和,下生化汤只是画蛇添足攻伐气血。
【少量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大量引用请先来信告知征求同意,若有涉及贩卖营利等商业行为,版权所有拷贝盗用必究。】
转贴自【药王脉学讲坛】http://tw.myblog.yahoo.com/1900-1900]http://tw.myblog.yahoo.com/1900-1900[/b][b] [/b][b][/b]
2008-10-31 01:59 7楼
15.1
脉诊可以知道疾病到什么程度,其原理为何?
作者:陈建元

这个问题大家一定都很有兴趣
脉诊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其运作的原理为何?
它是用什么机转来知道人体的疾病?
历代医家对这个问题也没有作清楚的阐释
门外汉胡乱猜测
知道的人则视为秘宝,宁愿带入棺材也不肯轻易放手【医宗金鉴版的伤寒论第三条的注释就是铁证如山:阳浮而阴弱,阳浮即越人曰三菽之浮,阴弱即越人曰六菽之浮‥‥换言之,它是以心位与肺位比较其大小判定桂枝证的‥‥其凭脉象来判断是否桂枝证的方法和药王脉学是一模一样的。换言之,这套药王脉学当初参与修编医宗金鉴的一定有人知道,而且不只一个,要不然大家不会都同意写出这样一段文章(余留待97条桂枝证脉再详论)】
每个人都留一手的结果
就是一代不如一代
否则焉有现代人的知识远比古代人还多的多
结果技术却远不如古代人的怪现象。
搞的后代中医骑虎难下
要抱着传统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要融合西学嘛?拱手称臣,面目全非
但药王脉学要告诉您不用担心,摸透了这套脉学,这两条路我们都不用走
我们可以走第三条路———我们吃掉西医的系统好不好?
把这套脉学摸透,中医至少有和西医平起平坐的本钱
为什么呢?
一个主述头疼的病人找西医
察看症状后,有流鼻水等症状大概也只是当感冒医
再一直不痊愈
经过检查后才会考虑高血压、脑瘤等因素
就是结论出来了也未必有药可以根治,只能控制
而且多找几个医生就会多几种说法和名称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根据http://tw.myblog.yahoo.com/jw!dXOO1...ahoo.com/1900-1900[/b][b] [color=#7f07f][/b]
2008-10-31 02:03 8楼
[font=新細明體]53
自古以来道听途说的舍脉从证和舍证从脉;色与脉不同的真正原因是时间差
作者:陈建元
[font=新細明體]
自古以来很多医家都好空谈,出口便言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乍听之下似乎很有道理,博学满腹,实际上是道听途说随古人呻吟几句者居多,讲得他人胡涂,自己不懂。试问既然要舍证从脉,舍脉从证,
那就要定出一套规矩标准来让后学者遵循,而不是随随便便就用两句话搪塞带过去,这叫后面的人怎么学?试问,若定不出一套标准讲不出一个规矩来,临床上是不是又变成双头马车,终究还是没有办法决定是要舍脉还是舍证,
结果又回归空话一场,讲了等于白讲,这就叫做打胡涂帐![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或许大部分的人会说,大虚有实状,大实有羸状,此时要舍证舍脉。药王脉学必须请你想想看,这种极端的病人能遇过几个?这种极端的病人还需舍证舍脉吗?对照一下前后的病程,心中应该早已经有一个谱了的是不是?舍证舍脉不是用在这个地方的![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药王脉学在这边必须要告诉你一个观念────脉证通通不能舍[font=新細明體]
不管是脉还是证[font=新細明體]
通通都是体内变化的真实反应[font=新細明體]
没有舍脉或舍证的问题[font=新細明體]
或说这个问题根本未曾存在过[font=新細明體]
只有不会判断的问题[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第二个要提出的概念是色与脉不同或相反的原因是因为时间差,而矛盾的地方正是下药的关键处![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下面举例来说明:[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一个人体质看起来是恍胖白嫩,舌色同时也是淡胖白嫩有水滑苔是气阳虚夹湿;
但按他的脉象却是呈现六脉同时浮细无力的阴血亏现象。
请问这时是要从证的方面来取气阳虚夹湿为主来下药,
还是要从脉的方面来取阴血亏为主来下药?这频率证刚好相反互相矛盾。
其实体恍胖白嫩,舌色也是淡胖白嫩有水滑苔是表示一段时间之前的体质状态【
形态是实质,所以在短期间内是不会有变化的,例如今天是淡胖白嫩舌,不可能明天马上缩枯变成枯瘦舌(温病例外)】,而脉象显现的则是代表现在实时的身体状态【你运动一下,会发现脉马上就会有变化】。以上面这个例子来看应该要如何判断?这时就要把色脉相合起来来看,答案就是要从气阴两虚夹湿或是从阴阳两虚夹湿方面来开药,意思就是说这个病人的病机由从前的气阳虚【形态】,渐渐的损阳及阴【脉象】,而变成阴阳两虚的现象。所以他的气阳虚夹湿呈现在较久体质的证上,而阴血亏却呈现在马上实时反应的脉上,色与脉不同或相反的原因是因为时间差,而矛盾的地方正是下药有没有效果的关键处![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这个关键点在药王脉学中叫它作时间差。诸如此类还有很多,都是前人未曾阐发之密,药王脉学会一样一样的告诉你,也是开药应与不应的奥妙处,色脉只能相合不能相离,
而色脉相反处也正是病机和开药方向的关键处。[font=新細明體]
【少量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大量引用请先来信告知征求同意,若有涉及贩卖营利等商业行为,版权所有拷贝盗用必究。】
转贴自药王脉学讲坛http://tw.myblog.yahoo.com/1900-1900 ]http://tw.myblog.yahoo.com/1900-1900[/b]
2008-10-31 02:06 9楼
脉证有从舍,有些病可弃脉从症,有些病可从脉弃症.不必基于形式.凡诊病以求本为第一要务.
2008-10-31 23:01 10楼
个人始终认为脉症的从舍问题是一个荒唐无知的问题。
2008-11-01 22:50 11楼
如果患者有新病,有久病,这时就治疗新病,不必凭脉.
⬅ 方药中:挺身卫道 睿智善辩 老茶馆 黄煌教授治口腔病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