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

2022-01-05 09:32 楼主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

【原文】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学习理解】

原文把阳明病区分为三种,分别是: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

太阳阳明,基本的病理机制是“脾约”。何谓脾约?约,就是指约束的意思。两千多年前的古人说话使用的文字最简单,一般不会一字多义。约就是约束,不会用来表示其它的意思。说脾约,意思就是说脾藏的功能受到了约束。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功能受到了约束,也就是功能减退的意思。言外之意是,消化系统的器官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胃府是完好的。病人得太阳病,邪气侵袭人体的部位不在消化道,但是邪气损害了全身生命活动的总活力,于是导致消化系统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吃多了或者吃油腻了就不能消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纯粹是消化不良的症状,并没有胃肠炎。因为太阳病属于寒证,人体的阳气本来就会受到抑制。如果病人平时阳气就不足,加强寒邪比较严重,出现太阳阳明病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少阳阳明,基本的病理机制是津液不足,导致胃肠道干燥。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病人的胃府本身受到了邪气侵袭。于是就“胃中燥烦实”。病人得伤寒病,邪气从太阳传到阳明,然后阳明病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侵入少阳而引起了少阳病,而阳明胃府的邪气未去。或者邪气从太阳直接传到少阳而以少阳病为主,阳明胃府也有邪气。病情比较复杂,医生辨证不确,治疗不恰当,使用发汗、利小便等治疗方法不能除邪,唯独消耗了津液,于是就呈现为“胃中燥烦实”。燥,指干燥;烦,指烦躁。这都是阳明病热证的症状。加上胃府干燥而大便硬而不通,称为实。但是病人的最主要问题不是阳明证,而是少阳病证。

正阳阳明,基本的病理机制是“胃家实”。胃家,指消化系统全体器官。实,指邪气盛。就是邪气侵袭到消化系统器官,而不是像太阳阳明那样仅仅是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受到约束。

太阳阳明其实不是真正的阳明病,正阳阳明和少阳阳明都是真正的阳明病。太阳阳明是寒证而不是热证,正阳阳明是热证而不是寒证。少阳阳明则为寒热夹杂。由于寒热相反,因此三种所谓的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不同的,故而有必要把它们区分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2-01-05 10:56 2楼
【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学习理解】
这句话指出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机制。
什么是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胃家实。胃家指消化系统器官的总体,也就是胃府。
胃府包括哪些器官组织?最主要的器官组织是小肠、胰腺外分泌组织、胃、大肠和肝胆系统。小肠、胰腺和肝胆系统是主要的消化系统组成部分,缺任何一个部分都会严重损害消化吸收功能。而胃和大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并不占主要。胃府与胃脏不是一个概念,中医说的胃都是指胃府,包括整个消化系统器官组织。

当邪气侵袭胃府时,起先未必明显损害消化吸收功能。当然,也有一开始就严重损害消化系统功能的。损害消化吸收功能的称为邪气侵犯脾藏,损害脾藏的称为阳气虚弱。譬如急性胃肠炎就是一开始就严重损害消化系统功能,称为脾阳虚。病人腹泻、呕吐、腹胀,不能进食,进食必加重。脾阳虚是寒证,与胃家实的热证相反。脾阳虚,急性胃肠炎,治疗原则是温里,使用干姜、附子为主,辅以甘草,辛甘化阳以激发阳气,温暖脾胃。而不要使用人参,因为阳虚意味着阴盛,阴盛者使用人参补阴气会导致气滞,产生腹胀或加重腹胀。阳虚者专门补助阳气而不要滋补阴气。
邪气侵袭胃府而不引起脾阳虚者,必表现为热证,称为阳明病,或称为正阳阳明。邪气侵袭阳明胃府而呈现不恶寒反恶热、口渴、汗自出、烦躁者,称为阳明热证。病人还出现大便不通者,称为阳明府实证。
所以,胃家实的实字即可以表示为大便不通而腹部实满,也可以表示阳明胃府邪气盛。
2022-01-05 11:13 3楼
【原文】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学习理解】
这里只是指出了得阳明病的一条常见途径而已。病人得的本来只是太阳病,因为治疗不当,发汗、利小便、吐下而不能去除邪气,唯独损伤了津液,邪气趁机侵入而产生阳明病。这又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前面说的引起少阳阳明,另一种是引起正阳阳明。

其实,病人得太阳病,不经过错误治疗也有可能得阳明病。阳明病的病因是阴气虚弱。如果病人阴气不虚弱,被邪气侵袭时发生的是太阳病。阴气虚弱者则发生阳明病。本来病人阴气不虚弱,各种原因导致久病不愈,病人的阴气也会被消耗,从而继发阳明病。病人得阳明病的途径是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2022-01-05 11:27 4楼
【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学习理解】
这段话指出了阳明病的主要症状体征。
身热,可以指病人自觉发热,也就是恶热的意思。也可以指体温升高,即西医说的发热。在阳明病,这两层意思都是。
说不恶寒反恶热,是因为发热的病人本来应该恶寒才对头。而病人却反而恶热。病人既发热又怕热,这是纯阳证,没有阴证。太阳病是阴证,现在病人的阴证消失了,成为了纯阳证,称为阳明病。如果病人阴证与阳证夹杂呢,则被称为少阳病。
汗自出,这是阳明病的又一个主要的症状。其实还有口渴口干,烦躁不安。这里并没有把阳明病的主要症状说全面。
阳明病热证属于内热。《黄帝内经》曰: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之所以发生内热,是因为病人阴气虚弱了。
2022-01-05 11:52 5楼
所以,看待和治疗阳明病,最关键的问题是时时刻刻注意疾病阴虚的性质。治疗阳明病切忌火上浇油而进一步消耗阴气。所以,辛温之剂皆当属于禁忌。

阴气是人体的物质基础,阴虚意味着物质基础受到动摇,存阴乃是处理阳明病的最高宗旨。
2022-01-05 12:26 6楼
阳明病,实际上就是后世温病学派说的温病。

邪气侵犯人体会导致阳气增强,阳气增强会消耗阴气,消耗阴气会导致邪火内生,邪火内生又反过来进一步消耗阴气,并且抑制人体正常的阳气。当邪气还没有明显消耗人体的阴气时表现为太阳病。明显消耗了阴气表现为阳明病,阴气继续消耗就表现为少阳病。太阳病是单纯的阳虚,即阳虚阴盛。阳明病是单纯的阴虚,即阴虚阳盛。少阳病是阴阳俱虚弱,即寒热夹杂。阴阳再进一步虚损就陷入三阴,生命的根本被动摇了,疾病处于重症,在西医那里就是ICU病房里的病人。

阳明病的发生有快有慢。发生慢的是伤寒化热,发生快的就被温病学派称为温病。那为什么会发生温病呢,《黄帝内经》说得很清楚:“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过去曾经得过伤寒,虽然看上去已经好了,实际上并没有痊愈,邪气潜伏起来而并没有断根。再次遭受邪气侵袭就会激发温病。为什么邪气不能断根呢?《黄帝内经》其实也说清楚了:“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意思是说病人的肾精亏虚,得伤寒后邪气就不能断根。为什么会肾精亏虚呢,是因为冬季没有好好地休养。

所以,发生温病最关键的内因就是肾精亏虚,至于说什么原因导致的肾精亏虚,当然有各种可能途径。譬如冬季得伤寒,冬季没有好好休息,饮食营养跟不上,劳累,得其它的慢性疾病,等等。
2022-01-05 12:37 7楼
华夏古人一直最强调的是内因,强调得温病的肾精亏虚因素。当然,实际上外因也是重要因素。当出现一个新的细菌病毒时,起先引起的传染病就会很容易表现为温病。传染病流行一段时间后,细菌病毒的毒性会自然而然地减弱,则人群得温病的比率就会大大降低,大多表现为普通感冒这样的轻症太阳病,而不发生温病。不过也有发生温病的,那就是年老体弱者,慢性疾病者,或者婴儿免疫力还没有建立起来者,或者慢性营养不良者。这次的新冠肺炎就是典型。最先在武汉病死率非常高,就是因为病毒的毒性强,对人体正气的要求高。传到欧美的早期病死率此武汉的要明显低一些,因为病毒已经传了几代,毒性有所减弱。再然后病死率就大大降低,现在降低到跟普通感冒差不多。人群的体质没有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温病的比率大大降低。这是外因的差异造成的。
2022-01-05 12:43 8楼
传染病,如果邪气不传入三阴是不会死人的,不传入阳明和少阳更不会死人。只有邪气内传才会死人。邪气之所以内传,一定是因为病人的正气亏虚。正气亏虚的根本原因是阴气虚弱,阴气虚弱的根本原因是肾精亏虚。
2022-01-05 15:41 9楼
【原文】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学习理解】
这段原文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阳明病。阳明病的性质为里热证,但是引起里热证的邪气有不同。有寒邪引起的,有风邪引起的。因为寒邪和风邪都可以化热,化热后都引起里热证即阳明病,主要症状体征都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还有口渴和烦躁。如果化热的邪气是风邪,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不会减退。如果病人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了,这提示邪气为寒邪。

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不减退,本来会表现为是否腹泻和呕吐两个方面的。而由于病人得了阳明热证,胃府有火热,则腹泻症状会被压制,于是就主要表现为呕吐,不进食也呕吐,进食则呕吐更厉害。

《黄帝内经》认为,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阳邪不会严重抑制消化吸收功能,而阴邪则严重损害消化吸收功能。所谓能食不能食,这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与健康的时候相比较的,而是风邪与寒邪相比较而言的。

就是说,如果是风邪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起初为太阳病,传到阳明后呈现为里热证,病人有消化吸收功能。如果是寒邪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起初为太阳病,传到阳明呈现为里热证,同时也会表现为消化吸收功能严重减退,从而呕吐不能进食。

曰“中风”、“中寒”,这个“中”字表示邪气侵入于里,区别于太阳病风邪、寒邪仅仅侵犯到表。所以,阳明中风为纯里热证,阳明中寒为寒热夹杂证。
2022-01-05 15:55 10楼
说阳明病,大家容易理解为消化系统器官疾病。其实阳明病与消化吸收器官疾病不是一回事。消化吸收器官疾病未必呈现为阳明热证,阳明热证未必都是消化系统器官疾病。之所以大家容易这样理解,是因为西医让大家把足阳明胃与西医的消化系统直接联系在一起。消化系统仅仅是人体的一个横向组成部分,而足阳明胃则为一个纵向组成部分。人体内任何器官和任何细胞都有六经的区分。六经是疾病深浅的划分。所以,阳明病不能理解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展得一定程度会导致阳明病,其它系统疾病也会导致阳明病。无论哪个系统器官疾病,阴阳变化达到阴虚阳盛就是阳明病,就会呈现为里热证。
2022-01-05 16:11 11楼
《黄帝内经》说“寒伤形,热伤气”。人体在消化系统之外的器官被寒邪袭击而致病,寒邪并没有损伤消化系统器官,因此它的消化吸收功能是基本完好的。等到消化吸收功能都被严重损害了,这已经是快药病死的病危状态了。如果寒邪侵犯的部位本来就在消化系统器官譬如胃肠道粘膜,那么一开始就寒伤形而导致胃肠道粘膜受到严重损害,丧失了消化吸收功能,腹泻、呕吐,不能进食。这是一派寒象而无热证。病人的阴气不受损伤,因为寒邪不伤阴气。

寒伤形,指寒气破坏形体。热伤气,指热邪扰乱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寒伤形,形体都破坏了,它的生命活动自然严重丧失了,所以寒伤气是不言而喻的。热伤气,意思是说热气只是打乱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不是直接破坏形体结构。当然这要正确理解它说的意思。热邪既然打乱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生命活动被打乱了难免也会导致形体受到破坏,这也是不言而喻的。

阳明中风和阳明中寒,其道理便是如此。
⬅ 叶天士温热论学习 老茶馆 基于脉证经方应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合越婢加半夏汤治癣的临床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