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2010-07-15 11:30 12楼
丘墟穴 Qiū xū(GB40)
〖取穴方法〗位于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解剖〗在趾短伸肌起点;有外踝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分支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疾病〗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人体穴位配伍〗 配昆仑穴、绝骨穴治踝跟足痛;配中渎穴治胁痛;配大敦穴、阴市穴、照海穴治卒疝;配日月穴、期门穴、肝俞穴、胆俞穴、阳陵泉穴、腕骨穴治黄疸、胆道疾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胆经原穴。
〖穴义〗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脾土为空虚之状。
〖名解〗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遗址或废墟。丘墟名意指在胆经的风气作用下,地部的脾土为空虚之状。本穴物质为悬钟穴降行而至的水湿风气,在风气的吹刮下穴内脾土为空虚之状,只有皮骨而无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胆经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风气,性寒凉,为胆经风气的生发之源,故为胆经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缩合冷降并下行足临泣穴。
〖功能作用〗生发风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2010-07-15 11:32 13楼
阳辅穴 (GB38 Yang fu)

位置: 小腿外侧部,外踝尖上四寸,腓骨前缘稍前方凹陷处,当小腿外侧部的下1/4折点。
《灵枢·本输》:“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素问·刺腰痛论》王冰注作:“如后五分”),《针灸集成》:“在光明、悬钟二穴之中,微向外。”
功效: 祛风湿、利筋骨,泻胆火。
主治: 古代记述:寒热酸痛、四肢不举,腋下肿、瘰疬,喉痹,酸痹不仁、腰痛、诸风,口苦、胁痛。头热如火、足冷如冰。
近人报道:偏头痛、高血压。
方例: 逆厥:章门、阳辅、临泣,如脉绝灸间使或针复溜。
腋肿、马刀疡:阳辅、太冲。
髀枢膝骨痹不仁:阳辅、阳交、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经(火)穴。《难经》丁德用注:“髓会绝骨,是骨名也;其穴在外踝上四寸,阳辅穴是也。”
2010-07-15 11:33 14楼
阳陵泉穴 (GB34 Yang ling quan)

位置: 小腿外侧部,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今作膝下二寸。
《灵枢·本输》:“在膝外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在膝下一寸,{39}外廉陷者中。”《针灸问对》:“膝下二寸”;《备急千金要方》:“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动功按摩秘诀》:“在膝外高骨下各一指”。今作膝下二寸。
功效: 疏泄肝胆、清利湿热、舒筋健膝。
主治: 古代记述:胆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胁下痛胀、吐逆,喉鸣,诸风、头面肿、头痛、眩晕,遗尿、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挛急、筋软、筋疼、膝伸不得屈、冷痹、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膝肿麻木、草鞋风。
近人报道:胆绞痛、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肝炎、高血压、习惯性便秘、带状疱疹、膝关节痛、踝关节扭伤、漏肩风、落枕、肋间神经痛、下肢瘫痪、足内翻、耳鸣、耳聋。
方例: 偏风、半身不遂:曲池、环跳、阳陵泉。
喉鸣:膻中、天池、阳陵泉。
腹胁满:阳陵泉、三里、上廉。
胆囊炎:胸8~9夹脊、内关、阳陵泉、胆囊穴。
冷风湿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胁痛:期门、支沟、阳陵泉。
膝肿:阴陵泉、阳陵泉。
草鞋风:阳陵泉、悬钟、三阴交。
脚气酸痛:肩井、足三里、阳陵泉。
足缓:阳陵泉、冲阳、丘墟、太冲。
刺灸法: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其它: 合(土)穴;筋会。
2010-07-15 11:37 15楼
厉兑穴 (ST45 Li dui)

位置: 足第2趾趾甲廊外侧角后旁1分凹陷处。
《灵枢•本输》:“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针灸甲乙经》:“去爪甲角如韭叶”;《针方六集》:“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侧,向中指边去爪甲如韭叶。”
功效: 苏厥,清胃热。
主治: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口歪,口噤,气绝,齿痛,喉痹,多梦,心腹胀满,发热,昏厥,鼽衄,眩时仆,足{31}寒,不得卧,振寒,梦魇不宁,喜寐,癫狂。
近人报道:神经衰弱症,扁桃腺炎,癔病。
方例: 鼻不利涕黄:厉兑、京骨、前谷。
胫寒不得卧:厉兑、条口、三阴交。
疟不嗜食恶寒:厉兑、内庭。
喜寐:厉兑、隐白。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2~3分,点刺出血。艾炷灸1~3壮,艾条灸3~5分钟。
其它: 井穴。
2010-07-15 11:38 16楼
内庭穴 (ST44 Nei ting)

位置: 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次指外间也”;《医学入门》:“足次指、三指歧骨陷中”;《针方六集》:“两歧骨后三分”;《针灸集成》:“脚丫纹尽处”。
功效: 清胃热,化积滞。
主治: 古代记述:齿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热上冲,喉痹,腹胀满,肠疝痛,泄泻,赤白痢,便秘,足背肿痛,发热,烦躁,嘈杂,食不化,胫痛不可屈伸,疟,不嗜食,恶食,小便出血,小腹{16}满,石蛊,寒疟面肿,肠鸣,瘾疹,耳鸣。
近人报道:牙痛,三叉神经痛,急慢性肠炎,肠疝痛,脚气。
方例: 胫痛不可屈伸:内庭、环跳。
厥逆:内庭、章门。
小腹{16}胀:内庭、临泣。
睛痛:内庭、上星。
牙痛、扁桃体炎:内庭、合谷。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荥穴。
2010-07-15 11:38 17楼
陷谷穴 (ST43 Xian gu)

位置: 足背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灵枢·本输》:“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针灸甲乙经》:“足大指次指间本节后陷者中,去内庭二寸。”
功效: 行水,利气。
主治: 古代记述:颜面浮肿,目赤痛,肠鸣腹痛,腹水,盗汗,足背肿痛,发热,热病汗不出,腹大满,喜噫,咳逆不止,{88}逆不止,{88}疟少气,季肋支满痛。
近人报道:癔病。
方例: 面目痈肿:陷谷、列缺。
肠鸣而痛:陷谷、温留、漏谷、复溜、阳纲。
卒面肿:陷谷、上星、囟会、前顶、公孙。
产后善噫:陷谷,期门。
刺灸法: 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5分钟。
其它: 输穴。
2010-07-15 11:39 18楼
冲阳穴 (ST42 Chong yang)

位置: 足背最高处,{79}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灵枢·本输》:“足跗上五寸陷者中”;《针灸甲乙经》:“去陷谷三寸”;《千金要方》:“一云二寸”;《医宗金鉴》:“从解溪下行足跗上高骨间动脉”。
功效: 扶土化湿,和胃宁神。
主治: 古代记述:头面浮肿,上齿痛,腹胀,胃脘痛,足痿,脚背肿痛,癫狂,疟,痿厥,风头重,额痛,枢股腘外廉骨痛,腹大不嗜食,热病汗不出,口中热病,痹不仁,振寒时有热,四肢不举,腹满身重,善呕,瘿,口眼歪斜。
近人报道:脉管炎。
方例: 足痿失履不收:冲阳、足三里、仆参、飞扬、复溜、完骨。
疟从脚{31}起:冲阳、束骨。
狂妄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冲阳、丰隆。
脚气:公孙、冲阳、三里。
刺灸法: 浅刺0.3~0.5寸(灸)。禁直接灸,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原穴。
2010-07-15 11:40 19楼
解溪穴 (ST41 Jie xi)

位置: 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79}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灵枢·本输》:“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太平圣惠方》:“在系鞋处”;《针灸玉龙经》:“在足腕上大筋外宛宛中”;《医学入门》:“去内庭上六寸半”;《针灸大成》:“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者宛宛中”;《循经考穴编》:“正居{31}跗之间”;《动功按摩秘诀》:“去陷谷四寸半”。
功效: 理脾,化湿,清胃热。
主治: 古代记述:头痛,眩晕,眼疾,头面浮肿,腹胀,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癫疾,霍乱,转筋,热病汗不出,善噫,胃热谵语,疟,惊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啮舌,足胫虚肿,气逆。
近人报道:肾炎,臌胀,肠炎,足下垂,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栓性静脉炎。
方例: 膝股肿、转筋:解溪、条口、丘墟、太白。
癫疾:解溪、阳跷。
风眩头痛呕吐烦心:解溪、承光。
足趾肿烂:解溪、八风、涌泉。
肾炎:解溪、肾俞、复溜、阴陵泉。
踝部痛:解溪、商丘、丘墟、昆仑、太溪。
刺灸法: 浅刺0.3~0.5寸。禁直接灸,艾条灸5~10分钟。
其它: 经穴。
2010-07-15 11:40 20楼
足三里 (ST36 Zu san li)

位置: 小腿前外侧,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中指)处,当胫骨前肌中。
《灵枢·本输》:“膝下三寸,{39}骨外。”《针灸资生经》:“每以大拇指、次指圈其膝盖,以中指住处为穴,或以小指住处为穴,皆不得真穴所在也。……盖在膝髌下{38},侠大筋中也。则是犊鼻之下三寸,方是三里。不可便从膝头下去三寸为三里穴也。若如今人之取穴,恐失之太高矣。”《循经考穴编》:“须于{31}骨外容侧指许。”
功效: 调理脾胃,和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扶正培元。
主治: 古代记述:脘痛胀满,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呕吐,善噫,肠鸣,腹痛,便秘或腹泻,霍乱,心悸,胸胁支满,少腹肿痛,遗溺,小便不利,五劳赢瘦,七伤虚乏,发热,虚烦身热,癫痫,头重额痛,口歪,咽痹,乳痈,目疾,目{11}{11}不能远视,四肢肿满,膝{31}酸痛,脚气,脚肿,腰痛不可以顾,瘫痪。
近人报道: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运动功能失常,胃轻瘫,幽门痉挛,肠梗阻,菌痢,急、慢性肠炎,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统病症。虚弱,休克,贫血,高血压,肝炎,黄疸,哮喘,癫痫,神经衰弱,高脂血症,白细胞减少症,痛风以及过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方例: 脚痛、膝肿:三里、悬钟、二陵(阴陵泉、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慢性肠炎: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关元、行间、外陵。
预防子痫发作或减轻症状:足三里、内关、大陵、阳陵泉、太阳、肩外俞。
胰腺炎:足三里、下巨虚、阳陵泉、内关。
高血压:足三里、曲池、内关、三阴交。
晕厥:足三里、百会、人中、合谷、太冲。
余热不尽:足三里、曲池、合谷。
呕吐:足三里、内关、公孙、中脘。
呃逆:足三里、中脘、内关、膈俞、天突。
胃脘痛:足三里、中脘、内关。
妊娠恶阻:足三里、内关、上脘。
刺灸法: 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其它: 合(土)穴。
⬅ 白血病预防康复要点 老茶馆 学生儿童参保人员特殊病审批有效期延长至年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