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2010-07-15 10:29 楼主
足太阳膀胱经

-->至阴穴(井 金)-->通谷穴(荥水)-->束骨穴(输 木)

-->京骨穴(原穴) -->昆仑穴(经火)-->委中穴(合 土)



足少阳胆经

-->窍阴穴(井 金)-->侠溪穴(荥水)-->临泣穴(输 木)

-->丘墟穴(原穴) -->阳辅穴(经火)-->阳陵泉(合 土)



足阳明胃经

-->厉兑穴(井 金)-->内庭穴(荥水)-->陷谷穴(输 木)

-->冲阳穴(原穴) -->解溪穴(经火)-->足三里(合 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15 10:29 2楼
六腑脉气都以足三阳为根本,上行后上合于手三阳。



三焦脉气

上合手少阳经

-->关冲穴(井 金)-->液门穴(荥水)-->中渚穴(输 木)

-->阳池穴(原穴) -->支沟穴(经火)-->天井穴(合 土)

下合腧穴在足太阴经之前,足少阳经之后,出于委阳穴(足太阳膀胱经穴)

三焦脉气又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联系,从外踝上行五寸,由别络贯通腿肚,出于委阳穴并入足太阴经,进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下焦之气。(下焦气实则小便不通,用泻法治疗;下焦气虚则遗尿,用补法治疗)



小肠脉气

上合手太阳经

-->少泽穴(井 金)-->前谷穴(荥水)-->后溪穴(输 木)

-->腕骨穴(原穴) -->阳谷穴(经火)-->小海穴(合 土)

下合足太阴经下巨虚穴联属。



大肠脉气

上合手阳明经

-->商阳穴(井 金)-->二间穴(荥水)-->三间穴(输 木)

-->合谷穴(原穴) -->阳溪穴(经火)-->曲池穴(合 土)

下合足太阴经上巨虚穴联属。
2010-07-15 11:11 3楼
至阴穴

【定位】 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①胎位不正,滞产。 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艾灸至阴矫正胎位,成功率较高。
【备注】 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 艾灸该穴对纠正胎位不正有奇功,临床上一般一到两周就可以见效,且操作简单,基本无副作用。
2010-07-15 11:13 4楼
通谷穴

(足)通谷
[定位] 在足外侧,第五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处。
[解剖] 有趾跖侧动、静脉;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狂。
[操作] 直刺0.2~0.3寸。
[配伍] 配大椎治项强。
[附注] 足太阳经所溜为“荥”。
2010-07-15 11:14 5楼
束骨穴 (BL65 Shù gǔ)

位置: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
主治: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腿痛。
方例: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其它: 足太阳经所注为“输”。
2010-07-15 11:15 6楼
京骨穴 (BL64 Jīng gǔ)

位置: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功效:
主治: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方例: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其它: 足太阳经所过为“原”。
2010-07-15 11:17 7楼
昆仑穴

【定位】 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 有腓骨短肌;布有小隐静脉及外踝后动、静脉;有腓肠神经经过。
【主治】 ①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 ②癫痫。 ③滞产。
【操作】 直刺0.5~0.8寸。 孕妇禁用,经期慎用。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踝关节炎、神经性头痛等。配风池、天柱、肩中俞、后溪治疗项强;配太溪、丘墟、三阴交治疗足跟痛。
【备注】 经穴
2010-07-15 11:17 8楼
委中穴 (BL40 Wěi zhōng)

位置: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功效:
主治: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 遗尿,丹毒。
方例: 配大肠俞治腰痛。
刺灸法: 直刺l~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
其它: 足太阳经所入为“合”。
2010-07-15 11:22 9楼
足窍阴穴Zú qiào yīn(GB44)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主治疾病〗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人体穴位配伍〗配太冲穴、太溪穴、内关穴、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配阳陵泉穴、期门穴、支沟穴、太冲穴治胆道疾患;配水沟穴、太冲穴、中冲穴、百会穴、风池穴急救中风昏迷。
〖刺灸法〗直刺0.1~0.2寸;可灸。
〖附注〗胆经经穴。
足窍阴穴井穴,属金。
〖穴义〗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
〖名解〗
1)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
2)胆经井。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
3)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和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经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经气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治法〗寒则通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2010-07-15 11:25 10楼
侠溪穴Xiá xī
〖取穴方法〗该穴位于人体的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之趾背侧神经。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惊悸,耳鸣,耳聋,目外眦赤痛,颊肿,胸胁痛,膝股痛,足跗肿痛,疟疾。 〖人体穴位配伍〗配太阳穴、太冲穴、阳白穴、风池穴、头临泣治眩晕、偏头痛、耳鸣耳聋、目外眦痛。 〖刺灸法〗直刺或斜刺0.3~0.5寸;可灸。
〖附注〗胆经荥穴。 侠溪穴荥穴,属水。
〖穴义〗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名解〗 1)侠溪。侠,通夹,被夹于中间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经水。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本穴只是对其起了一个循经传输的作用,地部的经水没有流失,如被夹于渠道之中下传足窍阴穴,故名。 2)胆经荥。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胆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五会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变化吸热蒸发,蒸发天部的水气表现出肾气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属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大部分经水回流足窍阴穴,极少部分经水气化为天部之气。
2010-07-15 11:28 11楼
足临泣穴(输穴、八脉交会穴) G41
【定位】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缘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疟疾,目眩,外眼角痛,瘰疠,足跗肿痛。
【刺灸法】直刺 0.3- 0.5 寸。
<取穴法>
卧坐或正坐垂足,在第四、第五跖骨接合部之前陷中,丘墟下三寸,地五会后五分,侠溪上
<穴性>
清风熄火,明目聪耳,疏肝气滞,化痰热阻遏。
<主治>
胸满,气喘,腋下肿,头痛目眩,颅顶痛。
<应用>
本穴为胆经俞穴,治疗胆经循行所过之各种疾变,作为牵引针,可加强疗效。又本穴为八法



足临泣俞穴,属木,足少阳带脉之会。
【穴义】 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
【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足临泣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执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名足临泣。
2) 胆经俞穴。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 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执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内容。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 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之会。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水湿风气。
【执行规律】 小部分化雨冷降归地并传于地五会穴,大部分传向胆经之外。
【功能作用】 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治法】 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或点刺出点,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 白血病预防康复要点 老茶馆 学生儿童参保人员特殊病审批有效期延长至年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