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针通考【转】

2010-07-30 17:45 楼主
说明:通考《黄帝内经》关于“九针”的论述不出《灵枢》的《九针十二原》《官针》《九针》《刺节真邪》及《素问》的《针解》几篇,另外《异方法论》讲述了九针的来源。今把相关论述列于下供研究方便:



一、九针起源
《异方法论》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附,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故知微针善取挛痹

《针解》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分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岐伯日: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九针》黄帝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矣,余犹不能明,敢问九针焉生?何因而有名?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日: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二、九针的形态与主治


《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

1、一日镵针,长一寸六分;镵针者,头大本锐,去泻阳气。

一者天也,天者阳也,五藏之应天者肺,肺者五藏六府之盖也,皮者肺之合也,人之阳也。故为之治针,必以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出。
一曰镵针者,取法于巾针,去末寸半,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主热在头身也。
《邪气脏腑病形》:“脉缓者多热;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此即镵针所长也。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所,肤白勿取;肤白者,肺虚也。



2、二日员针,长一寸六分;员针者,针如卵形,指摩分间,不得伤肌肉,以泻分气。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立着肉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二日员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
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于病所;
员针取肉分之邪,筒其身者,勿令其深入而伤筋脉



3、三日(钅是)针,长三寸半;(钅是)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三者人也,人之所以成生者血脉也。故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按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
三日(钅是)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主按脉取气,令邪出。
病在脉,气少当补之者,取以提针于井荣分输;
锋如黍粟之锐,入脉而不伤皮肉刺脉中之邪。



4、四日锋针,长一寸六分;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
四者时也,时者,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痼)病者也。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而痼(瘤)病竭。
四日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
病在经络病痹者,取以锋针;病在五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荣分输,取以四时。
锋针当用之取痈疽痼痹之类,或用之刺血除热。



5、五日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未如剑锋,以取大脓。
五者音也,音者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其未如剑锋,可以取大脓。
五日铍针,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主大痈脓,两热争者也。
病为大脓者,取以铍针;



6、六日员利针,长一寸六分;员利针者,大如(嫠去女换毛)音里,长毛。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
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故为之治针,必令尖如骛,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30 17:48 2楼
[说明]《九针十二原》似乎是针刺的纲领,《针解》《小针解》两篇都是在解释《九针十二原》里的话。并且《针解》与《小针解》显然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例如,《针解》对“徐而疾之”的解释是徐出针而疾按,是补法。但是在《小针解》中解释为徐进针而疾出针。而《针解》一篇是问答形式,而《小针解》是直接叙述的形式。这里把三篇整理在一起,加上本人的一些理解,供大家研究方便。

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碥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毒药者,附子、半夏、大黄之属。碥石者,以之除痈疽。微针者,通经脉、调气血而已。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岐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此谓《灵枢》开章九篇。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

《小针解》: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著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

法无定法,定法蕴熟于心,熟能生巧,则能左右圆通,不为法所拘而神明生焉。古谓医者意也,先蕴熟于法,方能用其意。不能用其意者,拘于成法而不能变通。

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小针解》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依《小针解》:恶知其源,当解为“先知其源”。上工治未病,其疾未现,先查知其何脉不利而知其源。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

《小针解》刺之微在速迟者,徐疾之意也。“微”者,刺之微要也。粗守关者,守四肢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以此知刺法以刺四关为主。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知脉实大不可补。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知脉濡弱不可泄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参看后文“针害”一节。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暗者,冥冥不知气
2010-07-30 17:48 3楼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邪气当解为风邪为首,寒热之邪乘之,风邪多中项背而肺恶寒、心恶热,故邪气之中人也高。清气者,湿气也。脾恶湿,湿中脾则飧泻、小便不利、脾运不健。故曰身半以下湿之中也。邪气所中,在表必取阳陵泉、在里必取阴陵泉,经曰:疾高而内者,取之阴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阳之陵泉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日: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府,中于阳则溜于经。



风行善变,故其中人无有常。中于脏,脏器实不受邪则溜于府。如风热袭肺,肺不受邪则溜于大肠而作痢。风热袭肾,肾不受邪则溜于膀胱而为溺赤癃淋。中于阳,则于经,如人受风寒之邪,恶寒发热背项痛,二三日自解者,因脏腑皆实,邪无所传。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岐伯日: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足行)始。夫臂与(足行),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具受于风,独伤其阴。



六阴经皆行于臂行之阴,邪中之则直走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岐伯答日: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府。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不必动藏,当解为“不一定动藏”,因五脏为机要之地,不得轻犯。以房劳不慎、饮食不节、喜怒无节而伤其脏故能生百病。以下一段所言皆脏伤之原由。



黄帝曰:邪之中人藏奈何?岐伯日:愁忧恐惧则伤心。



愁忧恐惧具能伤心,心气虚则神昏。心为君主之官,神气即正气,神气不行则邪气易倾。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2010-07-30 17:49 4楼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渐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哉。



虚邪当有两解:非时之邪,或以脏虚而得邪。正邪中人,色变而内和也。如《经络论篇》:“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卓泽,卓泽则赤黄。”,先见于色者,当指先见于皮部之色。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回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日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未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肝病者,其脉弦。肝气不足,风邪易侵之,风邪侵者色青。色脉相应,当驱风实肝。若其色白,寒邪也。肺恶寒,肺气实不受邪,当传肝,肝本虚复受寒邪则死。若其色黑,肾受邪当传脾,肝虚则脾旺,故邪易除。



黄帝问于岐伯日:五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赍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



凡此变者,有微有甚。



此言脉不定应于迟肤,有微有甚。



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



善调尺者,外邪入侵,皮变而脉未变,急去之,则寸口脉不变,邪不内侵也。善调脉者,弦脉已现,肝已病,肝病则风邪易侵,善调脉者,先实肝,未待外邪侵而色青,则脉已调也。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
2010-07-30 17:49 5楼
[说明]以下是《刺节真邪》全篇,比较容易理解,特别最后关于虚邪所指各种病症,我觉得使我明白很多。有“五邪”一段,前面已经出现,这里就不再重复。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刺有五节奈何?岐伯曰:固有五节:一日振埃,二日发蒙,三日去爪,四日彻衣,五日解惑。黄帝曰:夫子言五节,余未知其意。岐伯曰:



振埃者,刺外经,去阳病也;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月真)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天容当为天突。《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此处喉中当指廉泉)。黄帝曰:其咳上气,穷诎语言难出之意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日: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日:善哉。故知大气逆上,当取天突、廉泉



发蒙者,刺府输,去府病也;夫发蒙者,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夫子乃言刺府输,去府病,何输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妙乎哉问也!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请言发蒙耳,尚疾于发蒙也。黄帝曰:善。愿卒闻之。岐伯日: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中其眸子,声闻于耳,此其输也。黄帝曰:善。何谓声闻于耳?岐伯日:刺邪以手坚按其两鼻奔而疾低其声必应于针也。黄帝曰:善。此所谓弗见为之,而无目视,见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去爪者,刺关节肢络也;黄帝曰:刺节言去爪,夫子乃言利关节肢络,愿卒闻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关节也。肢胫者,人之管以趋翔也。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喉,津液之道也。故饮食不节,喜怒不时,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不上不下,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回去爪。帝曰:善。



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黄帝曰:刺节言彻农,夫子乃言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愿卒闻之。岐伯日:是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胰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饮食不让美恶。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日:取之于其天府、大抒三(疒有),又刺中(旅月),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阳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黄帝曰:善。



解惑者,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黄帝曰:刺节言解惑,夫子乃言尽知调阴阳,补泻有余不足,相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风在身,血脉偏虚,虚者不足,实者有余,轻重不得,倾侧宛伏,不知东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复,颠倒无常,甚于迷惑。黄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疾于解惑。



黄帝曰:善。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






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艹亥)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泻,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睦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当是之时,善行水者,不能往冰;善穿地者,不能凿冻;善用针者,亦不能取四厥;血脉凝结,坚搏不往来者,亦未可即柔。故行水者,必待天温冰释冻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也。人脉犹是也,治厥者,必先熨调和其经,掌与腋、肘与脚、项与脊以调之,火气已通,血脉乃行,然后视其病,脉淖泽者,刺而平之,坚紧者,破而散之,气下乃止,此所谓以解结者也。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敢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己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上寒下热,先利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熨项与肩肿,令热下合乃止,此所谓推而上之者也。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实者泻之,
2010-07-30 17:49 6楼
[说明]在《内经》中记载了许多不同的治疗手段,现将部分论述整理如下:

《异法方宜论》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日: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贬石。故贬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且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火芮)。故灸(火芮)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月付),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 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足乔)。故导引按(足乔)者,亦从中央出也。

《移精变气论》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对日: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 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忄詹)之世,邪不能深入。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 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 内至五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汤液醪醴论》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日: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帝日:今之世不必已何也?歧怕日: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砭石针艾治其外也。

《病传》黄帝曰: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足乔)摩、灸、熨、刺、(火芮)。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岐伯曰:诸方者,众人之方也,非一人之所尽行也。黄帝曰:此乃所谓守一勿失万物毕者也。

《官能》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观色。聪耳者,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咒病。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 中国古代九大毒药 老茶馆 “阴气”通考【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