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气”通考【转】

2010-07-30 17:50 楼主
阴阳的概念似乎让人觉得太模糊。“阴气”“阳气”这样的名词在内经中似乎用的太随意。以至很多无知的人(例如版主笑龙)认为《内经》讲的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我坚信:内经中没有一个词语是随意用的,每一个词语都可以找到严格的界定。所以我对“阴气”一词进行了搜索,罗列了所有出现“阴气”一词的语句。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阴气是指阴脉中运行的气血。阳气是指阳脉中运行的气血


《生气通天》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态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阴阳别论》阴之所生,和本日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脉要精微》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末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脉要精微》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着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太阴阳明》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



《调逆论》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对日: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日: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帝日: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妨伯日: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疟论》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疟论》。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明复并于外,则阴虚则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



《疟论》疟之且发也,阴阳之县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举痛论》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痹论》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



《痹论》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儒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儒也



《厥论》多处出现,详考



《脉解》所谓甚则狂额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了虚上实,故狂颠疾也。



《脉解》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戌②也,戌②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放心胁痛也 c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脉解》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脉解》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胞癌少气也。



《脉解》多处,当详考



《针解》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外突其所当补泻也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



《骨空论》歧怕日: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放取俞以泻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放取于合。?岐伯日:冬者水站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沈,阳脉乃去,故取并以下阴逆,取荣①以实阳气。故口各取并荣①,春不就见此之谓也。



《调经论》多处



《至真大要论》多处



《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01 07:28 2楼
阴气内守,清气上升。阳气卫外,浑热下降,走手与足。是谓舒适
⬅ 九针通考【转】 老茶馆 医疗卫生新规下月起正式实施 聚焦患者知情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