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 转帖---人之气的探讨---陈有唐

2010-08-25 19:48 楼主
人之气的探讨(修改稿)



提要:当今研究血者多,谈气者甚少。气分阴阳。在经络为营气属阴,
在经络叫卫气为阳,在上焦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是元气。五脏六
腑之气衰弱,阴阳失衡,则生痰饮,则生瘀血、诸病丛生。气止命息,气乃
维持生命的动力,因此调气机的浮沉升降为医家治病的头等大事,不可忽
视。


人身真气即元气。何谓元气,《说文解字》曰:“元,始也,见《尔雅·释诘》。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可见元气即原始的最初的气。它是怎么产生的呢?是宇宙之气,即宇宙大爆炸出现的“混沌”状态为气,这种气不停地运动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本乎天者为天气本乎地者为地气”。这也就是说:气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所以王充在《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全禀元气”,《春秋·繁露》也指出:“元气者万物之本”。
人的元气是由父母遗传,由“元精”化生,生命随着而来,最初系于结胎之际,由母之气血滋养,先成两珠如豆,即两肾。每一肾中间,有两条须,一根向上,一根向下。向上随经脉上通于目;向下随经脉入膀胱,故肾为先天之基。
待到分娩时脐带一离母体,婴儿借先天父母给予的元气,一声啼哭,鼓动肺之开合,产生呼吸,吸入大气(空中、天地之间的气,)时,即属于后天,从此饮食由口入胃,化为津液,如雾如露,蒸于肺部。轻清者为气,随肺呼吸、经血脉、经络而周行于全身,蒸发水谷之精微而成血,滋养脏腑百骸,维持人的生命。《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昧”。
西医也说,婴儿落地呱呱啼哭,肺产生呼吸动作,气随之活动,氧化后经血液通过肺循环,经心脏投入体循环,流动于周身。之后吮吸奶汁,由口入胃肠吸收,经为肺、体循环来营养脏腑百骸,发育成长。
元气,辞海曰:“元气,亦称‘原气’,与肺呼吸吸入之气(含有氧气),带动血液循环,周流人体组织、各个器官,维持生命。《黄帝内经。灵枢》中讲:“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由此可见:气乃是维持的生命之动力矣。


元气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而后依自然界之六种自然气:风、热、
火、湿、燥、寒四季更替变化之吸入(以氧为主),来维持生命。故有“天地
氤氲(气),化生万物”之说。人体吸入之气,也是适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
化,阴阳有序,与自然和谐统一而生存矣。
此吸入之气经水谷精微的培育,生成精、血、津、液,其气贯通血脉、经
络,激发推动五脏六腑,使其发挥各自的功能,滋养脏腑百骸,方能促进生长
发育。因此这种气的盛衰影响人体健康和寿命。如《医权初稿》所说:“人之生
死,全赖此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25 19:49 2楼
《素问·六节脏象论》说:“五昧人口,藏于肠胃,昧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时之气,已是物质之气,指血、精、津、液等物质,它是人体新陈代谢谢的产物,具有滋养濡润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
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和精神思维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生喜怒悲忧恐”。
《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沉浮之间论》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清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生已而下输膀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由此可见人出生之后,全赖先天之元气和后天之物的滋养、培育,使元气
旺盛,才能传于下一辈,生殖、繁衍后代。如若先天精气不足,或是后天久病
,如饮食不节,劳役过度和精神刺激等损伤元气,造成五脏六腑气机的浮沉升
降失调,则诸病生,进而造成五脏六腑的损坏,致使元气不能通过,以至这个
由五脏六腑有机构成的生命机体,失去功能,则生命休矣。


气发于丹田,随呼吸出入。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吸入清气为阳,呼出浊气为阴。吸入清气,由口鼻入肺,肺叶舒张,再由肺部转到心脏而达于各脏腑、四肢、百骸,下至丹田。呼出浊气,亦自丹田经各脏腑肢骸、由心脏转入肺部,从口鼻呼出。血液循环随气而行,一呼一吸,昼夜不停,息息相随,终身不息。
丹田在关元、阴交、气海、石门四个穴位,在腹部脐下,分上、中、下。当今多数人指脐下三寸处之关元穴。
历代气功家多主张意守丹田;因为这个部位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位于人体中心,是任脉、督脉、冲脉三脉经气运行的起点,十二经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丹田而输入本经,再转入本脏。丹田是真气升降、开合的基地,也是男子藏精、女子养胎的地方.。《难经》认为: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
意守丹田,吸受四季变化之气,调节阴阳,使元气充实畅通八脉,疏通五脏六腑,发生生理机能,促进身体的健康长寿。因而气功养生家,对于丹田尤为重视。(有关气功家意守丹田调节阴阳,以后另作文述说,这里仅就中医治病的观点阐述。)
人体内之经脉、脏腑运化之机能,虽各有不同,但都以气为原动力。常人七日不饮食,尚可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很快死亡。因此说:人活得就凭这“一口气”。
当今一般人只知饮食养身,生长血液,可以营养。而不知生命本源于气,因其看不见、摸不到,往往忽视其作用。以至今日医家论血者多,谈气者少。殊不知血随气行,气为血帅,治病之要则应以调气为先矣。
2010-08-25 19:49 3楼
中医据气分布的脏器部位、不同的功能,为了辨证论治,命以不同名称。
气在阳叫阳气,气在阴叫阴气,在经络叫经气,在经络内谓营气,在外叫卫
气,在中焦叫中气,在上焦叫宗气,在下焦叫元气,在五脏六腑有心气、肝
气、脾气、肺气、肾气以及大肠气、小肠气等等。这些气具有推动、激发、温
煦、固摄、防御、蒸腾等功能。如积于胸中的宗气有司呼吸,贯心脉,助血运
等作用;行于脉外的卫气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御外邪等作用;
布于脏腑的脏腑之气,有维持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肺
主宣降,肝主疏泄,肾主骨生髓藏精,胃主和降,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主传导,
三焦主决渎,膀胱主气化)的作用;达于经络的经气有沟通内外、运行血脉等
作用。
其实,这些名称只是根据五脏六腑活动功能的特征和病理现象的局部反映
而命名,如果就其生成、作用来说,还是“元气”的作用。
《灵枢·决气》中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
一气耳。”。此一气,乃元气也。《灵枢·营卫生会》中又有:“营卫者,精气
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即精、气、津、液、血、脉
及营、卫等都属于元气之内。因此对精、津、血、脉、营、卫等气的调理也须
重视,方能保障人体各脏腑之气进行有机的活动来维持生机。
2010-08-25 19:50 4楼
元气是生命之本,其阴阳之气,随着季节气候、年龄增长,互有变
化。在婴幼儿为阳常有余,所谓纯阳之体。至成年时,或是沉溺于酒色,
或是操劳过度,或是久病损伤元气,导至阴阳不平衡,阴盛阳虚,或阳盛阴
虚,身体衰弱,则易生病,因而中医治未病,气功家练功,均看重守护、培
养元气。
元气之强弱,是以脾胃之精气升降运动为枢纽,脾气强盛,其他脏腑、
宗气、营气、卫气、经络、血脉之气,便畅通无阻,可一气贯遍全身。
经络、血脉之气是构通五脏六脏及其所主肌表的渠道,如脾主肌肉、
肝主目、、、、、、尤其是血脉之气,气为血帅,其强弱、盛衰的变化,往往
能反映出五脏六腑的病机状况,含有元气贯通全身的信息,为中医诊脉断
病的主要手段。
营气是脾胃转输于肺中的精微物质,化生成血液,进入脉道运行于周身。
营养全身。
卫气是肾中阳气所化生,出自下焦,滋养于中焦,升发于上焦。卫气在
发挥其功能时,须依靠中焦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之气。
卫气和营气一样,皆生于水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
在脉外。卫气虽然行于脉外,却敷布于全身,内而脏腑,外而皮毛,均有温
暖和保卫的作用,是阳气的一部分,能使毛孔开合抵抗外邪。所以,《灵枢
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膝理,司开会者也”。卫气
虚,或是不能适应风、热、火、湿、燥、寒四季之变化,或是受四季不正的邪
气之袭侵,则易得外感时病。叶天士深知奥妙,写出一部《温热论》用卫、
气、营、血作为治疗温病的纲要,
2010-08-25 19:50 5楼
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的氧气和由脾胃消化产生水谷的精微结合而成。它形
成于肺而聚之于胸,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通心脉以行营血的作用。因此,
呼吸声音的强弱,血气的运行,肢体的活动能力,都与宗气有关。宗气不足
,则引起血脉凝滞的病变。《灵枢·客邪篇》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又《灵枢·制节真邪论》云:“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
而止”。近代名医张锡纯熟读《内经》,知此宗气亦即胸中大气,乃是元气行于
胸中,鼓动肺之张合后的呼吸之气,其能撑持全身之气,从而悟出宗气是诸气
的纲领。若此气虚,则呼吸不利,肢体酸惰,精神昏愦,其气虚甚则下陷,呼
吸停顿则命亡矣。于是拟制一方,名曰升陷汤,治于危症效果显著。
调理宗气、营气、卫气、经络、血脉之气,除用药物外,还可用导引、
针灸。可据《诸病源候论》、以及针灸书籍内十二经脉、任督经脉的证候
取穴,辨证论治。
因脏腑所主、所辖之器官、能够表说明全身生理、病理的状况,将其气分别
称为:
一、心气、心包络气,与肺气充于胸中,统领一身之气。若志意抑郁,不得
宣发,则生不快,久而化火,出现烦燥、心悸、胸闷、心痛、胸痛、狂燥、不眠
等症状;若思虑过度,损伤其气出现心悸、怔忡、气短、虚眩、乏力等症状
二、肺与大肠气,肺若受外邪,内受忧伤,出现鼻息不顺、咽喉不利、噎塞
等症状;若大肠受累则出现里急后重、窘痛、浊气后泄等症状。
三、脾胃之气,主运化、腐熟,若劳伤过度,久病失养受损则气泄,头晕、倦怠乏力、肛门及子宫下垂。若挟食、湿、火、痰,则出现胸痞、腹胀、脘闷、便秘。
四、肝胆之气,主升发。若伤情志出现气郁、气滞、气逆。
五、肾与膀胱之气,司呼吸,化为精髓,三焦之源。若房劳过度导致肾气虚则出现遗泄、不纳气、水肿。
2010-08-25 19:50 6楼
人惟有养护好这些气,吸天之气,食地之味,做到天、地、人合一,方能维持生理作用、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根据生理解剖学观察,人体内具有巨大的潜力,如果能进行合理地调理宗气与吸天之气的关系,元气沿着营、卫一定的途径有节律地充养全身之细胞,促进新陈代谢谢,维持生命活动,人的健康活动可以延至150岁到200岁右右。
周众所知:人的身体是由无数细、器官构成,身体的生长、发育、衰老、
死亡,都是细胞在新陈代谢谢过程中逐渐演变的结果,而细胞新陈代谢谢的动力
就是元气。
人若忽视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六气太过,超过
人体适应能力、则成为致病之“六淫”,内伤之七情,即喜、怒、忧、思、悲、
恐、惊,使人体之气发生的病变,“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饮食失节;劳力过度,精气损伤,不能
沿着血脉、营、卫途径运行,造成脏腑衰弱、损坏,外邪乘而入,导致新陈
代谢谢的动力减弱,元气耗损,轻者患病,重者夭折。
夫!人生于天地间,一呼一吸未尝不与天地之相交接,故有“天食人以
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
味入口,藏于肠胃,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可见人之
元气,即是天、地、人合一之气也,所谓人是“大天地中的小天地”矣。
此天地之气也是人身造化之神也,顺之为生生不息之造化,逆之则贼害
至矣。所以六淫、七情逆者则病生。若顺天之道,应地之理,人事相承,天
地人合一,焉能生病?
2010-08-25 19:51 7楼
然而当今之士,很少寿终正寝,活到150岁至200岁,追其原因,大多是
不能珍惜、守护、培育元气,做不到天、地、人合一之过。纵有智者,为保人生的这"一口气",绞尽脑汁,千方百计,诸如“环保”清除污染空气(污染的空气有碍宗气)、绿化土地生氧,输氧气、人工呼吸、药物抢救、、、、、均未活过150岁者,此是不懂中医养气、治未病、练气功之道,最多不过享年百岁而已。
可见重视元气、调理气机的浮沉升降,乃是医家临证治病的头等大事矣!那么如何调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气虚者宜补气,如补脾益气、补益肺气等;气逆者宜降气,如和胃降逆、降气平喘等;气陷者宜升提,如益气升陷等;气滞者宜行气.如通腑顺气等,
以及“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来调理气机。
余读书破万卷,行医近五十年,至晚年才有所醒悟。今遵先贤调理元气的著作、以及个人经验,就中医治病方面的心得(养生诸如气功、推拿导引、针灸补泻、习武练气、修行养性等等,以后另文讲述。),对五脏六腑之气的调理做一些探讨。
现有学者将疾病分为毒、郁、虚三大类,毒造成身体肿胀、渗出、疼痛脏腑的损坏;郁造成气血郁滞不通;虚造成脏腑阴阳不足,气虚无力。此三类疾病,均使脏腑气机紊乱、受损,无一不是因元气衰弱矣,故调理脏腑之气至关重要。
一、肺者 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肺象金。
肺如华盖在诸脏腑之上,主气,布津液,主皮毛,开窍于鼻,喉为肺系,上气海,水上源,其色白,其声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神魄,其脉如毛而浮,肺经所循部位、所动病(请阅《灵枢经》经脉篇,此类病大多用针灸治疗,其余所述十二经脉之部位、所生病,请随各脏腑之章节阅之,故省略),与大肠相表里,与脾胃相生,与肝心相克。朝百脉,辅助心维持循环,主肃降,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谢。
肺病多因感受外邪、久病亏耗、劳伤过度、水湿痰阻产生咳嗽、喘息、胸痛等症状。
肺气通于天,病则鼻息、咽嗌不利,痹气不散。大肠通于地,病则下迫后重、浊气后泄,无论虚实,均须调气,高者抑之,使天气降而浊气化;下者举之,使地气腾而清气升。
2010-08-25 19:51 8楼
前贤张锡纯调治肺气,颇有心得,现举一例:
西丰县张某某,年十八九,患病数年,来院诊治。其证夜不能眠,饮食减少,四肢无力,常常短气。其脉关前微弱不起,知系胸中大气不足,故现种种诸证,投以升陷汤,为其不眠加炒枣仁、龙眼肉,数剂而愈。药有生黄芪知母柴胡升麻桔梗。黄芪善补、升气,知母以凉润者济之,柴胡为少阳之药,引大气陷者自左上升,升麻为阳明之药,引大气自右上升,桔梗为药中舟楫,载诸药之力上达胸中。故能治大气下陷。
此方后付加减法:虚则加人参,甚者加山萸肉。意在益气,补肾气。
后张氏据此方又制定出回阳升陷、理郁升陷、醒脾升陷等方,活人不少,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有详细论述。
余在拙作《杂病纲要》内制定出五脏六腑的调理方,根据肺的功能:以宣肺、肃降、利气祛痰为主,组方:荆芥 薄荷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蒌 贝母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叶为《阳方》加沙参 元参 天、麦冬 五味子为《阴方》,针对肺气机失调的药外,斟情选用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冬虫夏草、黄芪等,效果不错。
病例:马某 男 15岁 学生
咳嗽,咳时连声不断,痰少,胸闷,口干。舌质红脉数,此本肺热又受风热生痰阻塞气机,治当宣肺、肃降、利气,祛痰、润肺、清热。
蝉衣15克荆芥12克牛子10克前胡10克白前10克杏仁10克瓜蒌12克沙参15克百部12克竹茹10克枳壳10克枇杷叶12克鱼腥草15克大青叶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三剂一剂咳痰,胸闷失,二剂愈。
余所以将调肺气列为调五腑六腑诸气之首,意在强调调肺气之重要性,肺的呼吸之气不仅充养元气,而且至关重要,倘若肺病导至呼吸停息,生命就会倾刻停止,因而调理肺气,刻不容缓。西医抢救危急病人,往往输氧,常可起死回生。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余以为抡救呼吸困难的危急病人,输氧气很重要,故而列为调五脏六腑气的之首。
2010-08-25 19:51 9楼
二、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象火。
心生血 ,主脉,司君火,藏神,开窍于舌,汗为液。其色赤,其声言,其臭焦,其味苦,其脉如钩而洪大,心经所行部位手心热,手臂挛急疼痛 ,与小肠相表里,与肺为君相,与肝脾相生,与肺肾相克.,心包络多为外邪所犯,心之宫也。
心病多因内伤引起,如先天缺如,脏气虚弱,病后失调,思虑过度、情志抑郁导致心阴、阳虚弱,畏寒、自汗,气血失常、产生瘀血,出现心悸、怔忡、心痛、少寐、昏迷等症状。
《伤寒论》、《金匮要略》治心病效果显著,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用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附子干姜赤石脂乌头
右五味末子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方中附子温心阳,用乌头之迅,干姜行阳散寒,蜀椒降气,大开其郁,恐过于大散大开,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涩而收阳气。以温通、降气奏效。
余在《杂病纲要》内制定调理心病的主方:人参 当归 桂枝 赤、白芍 炙甘草 大枣 《阳方》。近年学者研究:北五加皮、淫羊藿具有强心作用,阳虚者可重用。 对于心悸、心烦、少眠、胸闷,脉数滑,舌质红者用调整的主方,加浮小麦 生地 白芍 为《阴方》。 除针对心气机失调主方加减外,常斟情选用丹参、益智、远志、节菖蒲等药。
病例一 刘某某男57岁职工
面白无血色,稍浮肿,动则心跳气短,时心痛,痛时常牵手臂,胸闷不得息。舌质淡白脉迟时有结代此心阳虚弱。
人参15克 当归15克 桂枝12克 赤、白芍各5克 元胡10克枳实10克三七6克研末冲服炙甘草10克 大枣五枚水煎服,三剂,一日一剂。
二诊:心痛止,胸闷减,上方加附子12克服廿一剂面不浮肿,气不短。
此方意在:人参灸甘草益气,附子桂枝温阳,当归赤白芍三七活血,元胡枳实行气。
病例二 程某某 女 72岁
失眠,坐卧不安,喜外出,言语有时浮夸拿大,有时心惊慌乱 脉数有力 舌质红有裂纹 此心火旺,神不安。治宜心调理阴方加减:
灸甘草15克 浮小麦45克 大枣七枚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山栀6克 龙骨18克 蝉衣15克 白僵蚕10克 天竺黄3克 远志12克 合欢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炒枣15克 三剂 一日一剂 水煎服
二诊 患者诉说:一剂当晚即睡,二剂心安,三剂心不惊慌。效不更方再服三剂。
三诊 心安,少外出,再服三剂症诸皆失。
四诊 嘱服朱砂安神丸善后。
2010-08-25 19:52 10楼
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象木。
肝藏血,气为用,性喜温,志为怒,谋虑所出,罢极之本,藏相火,通于风气,开窍于目,主筋,其色青,其华爪,其声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神魂,其脉弦,为女子先天,与胆为表里,与肾心相生,与脾肺相克。肝为风藏内寄相火,喜条达主疏泄,稍有妨碍便会发生血行异常和神志方面的症候。
甲肝乙胆,为春升发之气,凡肝病情志抑郁,升降之机则失常矣。
肝病多由情志所伤,肾阴亏损,水不生木,出现惊恐、不眠、眩晕、痉痫、麻木、耳聋耳鸣等症状,
治肝病余尊王旭高,曾熟读《西溪书屋夜话录》及其医案。
病例病将一载,肝气横逆而不平,中气久虚而不振。惟肝逆故胸脘阻塞而攻卫。惟中虚故营卫不和而寒热。凡大便溏,饮食少,右脉细左脉弦是其证也。四君子合逍遥加左金是其治也。
党参冬术陈皮获苓归身神曲白芍柴胡香附川连谷芽玫瑰花。
四君子益气,肝藏血用归身白芍,借肝经药柴胡玫瑰花香附疏逆理气,川连祛浊气,陈皮神曲谷芽和胃肠,则疏顺肝逆之胸脘阻塞,使四君子补中虚也。
余制定的调理肝的主方:柴胡 枳彀 当归 白芍 蝉脱 钩藤 白僵蚕 片姜黄 天竺黄 远志 合欢花 炒枣仁 灸甘草 《阳方》 桑叶 菊花 天麻 何首乌 当归 生地 白芍 郁金 薄荷 枳彀 青皮 甘草 《阴方》据证加减法参阅《杂病纲要》。 除针对肝气机失调主方加减药外,常斟情选用青皮香橼木香枳实楝实等药。
病例 王某某女70 岁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觉,有时受惊恐则彻夜不眠,白天头晕头痛乏力,心烦,常欲痛哭以吐烦恼舌质边红脉弦数此肝魂不安,气机不畅。用调肝阳方加减
白僵蚕10克天竺黄3克蝉衣10克远志12克合欢花15克白芍15克川芎15克当归12克黄芩8克片姜黄8克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甘草6克三剂一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当夜入睡四、五小时。三剂尽,睡七、八小时。仍头晕。脉已缓,舌边色淡,去黄芩加天麻12克钩藤15克菊花15克三剂,以巩固疗效。
方中白僵蚕天竺黄蝉衣远志片姜黄合欢花等味具有调理肝脏升降气机之作用,其余皆随证加味。
2010-08-25 19:52 11楼
四、肾者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象水。为先天之本。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二阴。命门为相火之源,藏米青生血,主三焦之
气,故为水火之脏,性寒,主纳气,主骨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其声呻,其臭腐,
其味咸 ,其三夜唾,其色黑,其脉如石而沉。腰为肾府,司二便为先天,与膀胱相表
里,与肝肾相生,与心脾相克。
肾为生气之源,天一生水。水为至阴之气,即地气上为云之气,子后一阳生,此
气必生,生则必透气于高巅,化为米青髓,居脑为髓海。久病损耗、房劳过度,此气一
竭,肾气虚,米青三夜枯,则出现腰困膝软、腰痛、阳萎、遗米青、尿频、尿血等病状。
治肾病余读赵献可的《医贯》。余常用六味地黄丸即生地 山萸 山药 丹皮
获苓 泽泻加人参为主方,随证加减为《阴方》。金匮肾气丸即六味地黄丸加人参
附子 肉桂为 《 阳方》
肾脏所主真气(元气),故以人参益气为主,生、熟地壮水,有丹皮寓而不滞,
山萸填米青,水无土不蓄,用山药获苓培土,肉桂壮水而生阳之气。则有土水生,有
米青水壮,有火气腾,有气水生,所谓“地气上为云,云出地气”也。然后随证加河车、
鹿茸、沙苑、杜仲、枸杞、沉香、元参等补肾气药味,常获佳效。
⬅ 读《悬壶以来用量最轻的方》有感 老茶馆 求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