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30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国内领先

2010-09-26 12:46 楼主
核心提示:

在深圳经济特区30载峥嵘岁月中,特区医药卫生事业与深圳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一样,发挥了改革开放弄潮儿的作用。过去30年,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将其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牢牢把握公益性质毫不动摇,注重发挥区域卫生规划的先导作用,立足“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突出“抓基本、打基础、强基层”,统筹体系建设、体制改革、行业管理,使我市医药卫生事业走过了大跨越、大发展阶段。目前,我市初步建立了符合深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全市现有卫生机构2588家,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布点覆盖了全部城市功能组团,社康中心网点覆盖至每个社区,这些政府办医疗机构形成“15分钟医疗服务圈”,初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深圳”。

住院、门诊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0年间,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凭借着“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开创了不少全国第一。例如,1995年深圳市在全国公开招聘卫生局局长,属全国首次;1995年9月,深圳市人大颁布《深圳经济特区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成为我国有关无偿献血的第一部立法;1996年深圳市启动社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在全国率先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3年8月,深圳市再次走在全国前列,我国首部人体器官捐献移植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人体器官捐献移植条例》出台。这些“首次”与“第一”是从无到有的艰苦创业。

今年8月18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听取深圳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汇报时,充分肯定了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他指出,深圳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一直起着“排头兵”的作用,在一些重点领域起到先导性作用,做出了杰出贡献。

陈竺认为,深圳正在新建的9家三级医院,将区域规划与城市功能组团相结合,是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的做法。深圳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岁(全国为73岁),全市婴儿死亡率为2.0%(全国当年为13.8%)、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17/10万(全国当年为31.9/10万),均属于全国较高水平。

陈竺说,深圳人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服务质量却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门诊费用也明显低于国内其他大城市,体现了政府的支持和公平、效率。据了解,2009年深圳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平均门诊人次费用123.1元(其中社康中心平均诊疗人次费用为49.7元,全国同期159.5元);平均住院人次费用5734.9(全国同期5951.9元),收费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服务质量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以城市功能组团为单元配置三级医院

过去30年,我市城市化高速推进,人口规模快速膨胀,医疗资源存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并存。为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一大一小”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在以11个城市功能组团为单元均衡配置三级甲等医院,同时以社区为配置单元全面发展完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着力构建新型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

市政府在“十一五”期间,已经立项的卫生建设项目包括:新建滨海医院、宝荷医院、新安医院、新明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学府医院、健宁医院、聚龙医院9家市级医院;迁址新建市第三人民医院、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2家医院;迁建和新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职业病防治院、市医学科学研究院3家公共卫生机构。同时,对现有的二、三级医院全部实施改、扩建,推动现有的区级医院(主要为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通过改扩建和内涵提升,为今后逐步创建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奠定基础。

这些区域医疗中心新建、改扩建任务完成后,我市三级医院网络将覆盖全市11个城市功能组团,预计将新增床位1.2万多张,基本实现优质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全面改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的状况。

维护公益性

持续推动公立医院改革

卫生部长陈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公立医院必须保证公益性,在确保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控制费用,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从2006年起,我市要求各医疗机构在2005年的基础上,保持“两费”(即平均门诊人次费用和平均住院人次费用)增幅的零增长,使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在保持两费不增长的前提下,为了保证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营,我市建立了较有保障的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2009年,全市卫生事业费总投入30.63亿元,是2004年的2.7倍。以2009年末常住统计人口891.23万人计算,人均卫生事业费344元,是2004年(158元)的2.24倍。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6.7%,处于全国第一。全市公立医院无贷款行为和负债经营现象。在综合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制度,遏制医疗机构开“大处方、大检查单”。

据初步测算,2009年~2011年,我市需投入用于公立医院的基建投资和运营管理费用预计为195.64亿元。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国内领先

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使我市在过去的5年中,在卫生人力资源仅增加38%、床位数仅增加42%的情况下,实现门诊总量翻一番(去年达到7500多万人次),住院总量增加63%(去年达到80万人次)。2009年,我市公立医院医生日均担负16.2诊疗人次(全国平均6.7);病床使用率91.6%(其中市属医院病床使用率达到107.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1天(全国平均10.5天)。

社康中心分离部分普通门诊病人后,让区域医疗中心有更多的时间承接疑难、复杂病例的研究,促进其向高端技术服务方向发展。目前,我市医院诊疗整体水平已经达到计划单列市平均水平。2009年,全市公立医院病人治愈好转率90.9%,收治CD型病例(疑难、危重病例)的比重从2004年的32.8%提高到2009年39.8%。

两费收费水平低于广东全省医疗机构的平均水平,连续五年保持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最低水平。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2009广东三级甲等医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深圳市有四家医院参加广东省50家三甲医院服务满意度调查,全部进入前8名(2、4、6、8名);“医德医风”单项排名前5名中,深圳市占了第1、2、3、5位。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市医药卫生事业已经基本完成谋篇布局、夯实基础的任务。面对深化医改和实现特区新发展的光荣使命,今后几年,我市将全面推动特区医药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实现优质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争取到2015年实现每千人口3.9张病床、3.0个执业医生的目标。今后5至10年内,深圳将分阶段建成辐射珠三角东岸地区、华南地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并期望在2030年左右,建成亚太地区的医疗保健中心城市。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沈阳市民将享医改实惠 卫生部门签“军令状” 老茶馆 合肥热议医保新规 是否“松绑”个人账户成焦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