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证不切终误人

2008-12-19 09:13 楼主
龚士澄

《备急千金要方》云:「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不可治;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可用之方。」此真临床阅历有得之言。因为,人之疾病,不可能按方书所述那样去表现,让医生来按图索骥。用药治病,就难在与病因病机病候的贴切、中肯。湖南某老中医在开业当年盛夏,就曾发生过用药过偏而误人一例。「一女性患者,二十余岁,病头痛高热已五日,体温高达40.5℃,神识朦胧,自汗,烦躁,口渴引饮,舌苔薄黄,边尖质红,脉象滑大而数。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暑热熏蒸,热蒙清窍,投以白虎汤加减。方用生石膏15g,鲜生地24g,知母6g,菖蒲3g,金银花12g,黑山栀、竹叶各9g,芦根15g,甘草1.8g,2剂。翌日下午复诊,体温虽降至36.2℃,而神识昏迷加深,呼吸不匀,汗出肢厥,舌苔干枯,脉象细微,呈心气衰竭之象,急改投生脉散加附片以救逆,终归无效。」该医自省,一、诊断不明;二、只知白虎汤证悉具,对脉象之虚实未详辨;三、未顾及暑热伤气和壮火食气之患,只知寒凉清热,未佐益气之品以扶正。认为咎无可辞。按:白虎汤证,脉虽大而重按虚软者,亦应禁用。从客观实际上看,该证或属邪热逆传心宫而内闭外脱,未可尽责药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2-19 11:11 2楼
证见神识朦胧,祝味菊常用附子以强心,照本案药后之表现,若遵祝味菊先生之法,则当不致药误杀人也.
2008-12-19 11:34 3楼
当医生很难,辨证很难,差之毫厘,则谬之千里.
2008-12-19 11:45 4楼
这个是误治,反省的也不对。用祝味菊法更错。

该医两清气营,是误认神昏为热入营血证,却不知卫分未廓,邪无出路。
此证须用赵绍琴透热转气法。而不当用石膏冰伏,生地粘腻,邪热不能外透,自然入里,所以此证之神昏非阳脱之神昏,而是阳气郁闭于内,用附子人参速其毙而。
2008-12-19 11:46 5楼
回复 3# 悬壶先生 的帖子

是呀,所以看病时,除了病人自述,我总是问了又问,很多症状是问出来的,而不是诊出来的。
2008-12-19 12:21 6楼
回复 4# 一鹤 的帖子

请先生详解,其症状之先后当如何解释?当用何方方切?
2008-12-19 12:43 8楼
再帖一案,两案供讨论:

回阳紧接清火
丹徒袁桂生先生,诊治一六岁男孩,脉细如丝,神识不清,周身肌肤冰冷,肛温高达40℃。袁处方首用熟附片15g,急煎先服,次用生石膏30g煎汤紧接熟附片之后服,并说「吾欲以石膏清其里热,附子强其心衰,非此不救。」果然两剂而愈。揆度病情,似属「重阳必阴」证候。即疾病的性质原属阳气偏旺,但阳气亢盛到一定限度时,便会出现阴的现象或向着阴的方向转化。此乃病理变化中「热极生寒」之象,也就是阳热炽盛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寒性症状,证见脉细肤冷,极易汗脱,回阳救逆(脱)乃成燃眉之急,故先投大量附片以回阳起衰,迟则莫救。然阳回虽可免厥脱,而本质之伏热势必鸱张燎原,故继以大量石膏清其里热,幸能速愈。回阳在清火之先,最为紧要,反之则败。
2008-12-20 20:47 9楼
回复 7# 花香丁 的帖子

是呀,如果是我,高热而神昏,若病渐者,用白虎汤无疑.若病久者,当遵祝味菊先生法,当加附子,虽高热而不避用.欲强其心脏也.一鹤先生所说之透热转气法,当是按温病三焦辩证之法,我不甚明其所以,所以我很希望一鹤先生能解释此病为什么不是白虎汤证,其跟白虎汤证到底区别在什么地方?
2008-12-20 21:03 10楼
呵呵,水于泥之上,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医生的水平就那么一点点高.我记得一位朋友说过:纸发黄的不都是经典,头发白的不都是爷爷.年龄大了,就冒充老中医.和人参杀人一个道理.
⬅ 方剂轻重谈 老茶馆 当今中医之怪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