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条 脉诊是绝学,但不宜神化

2008-12-21 12:49 楼主
[font=新細明體]1.1脉诊是绝学,但不宜神化作者:陈建元[font=新細明體]
脉诊的确是绝学,半本难经及一大堆内经经文,都说明了脉诊的重要性[font=新細明體]
有的人特别强调四诊合参[font=新細明體]
但四诊合参其实已经渐渐变成一句口号[font=新細明體]
其实四诊合参不用特别强调[font=新細明體]
如果能摸清脉诊[font=新細明體]
自然能四诊合参。[font=新細明體]
如果脉诊摸不清楚[font=新細明體]
表面上纵然强调要四诊合参来保住面子[font=新細明體]
但实际上做的却是丢掉脉诊后,西医式弃医存药的三诊秘方看病法[font=新細明體]
只是搜一堆秘方放在计算机里用来应付患者[font=新細明體]
中医自己的诊断付之阙如[font=新細明體]
这就是所谓的四诊合参吗?[font=新細明體]
这样依附在西医中的中医还能存活多久?[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诊是绝学,配合少许的望闻问后,的确可以按脉知病、知证、知症。但这些都只是副产品,最重要的是能知机【病的病机和人体细微的变化】,这才是要重视脉诊的最大原因,因为本源的病机清楚之后,自然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药物而能治疗。有的人喜欢说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但是试问,如果脉诊摸的透彻,知道脉与证之间的对应关连性,不用人教也自然心中知道如何取舍;但如果连脉诊都摸不透彻了,那又用什么标准来取舍呢,不过瞎猜一通,从脉医不通时就从证医,从证医不通时就从脉医,二者选一,只是乱猜一通,有何学问可言?中医真的变得这么廉价吗?[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脉诊是绝学,但不宜神化,就像在药物中,甘草没有人会作假药,但冬虫夏草做假药灌水的则一堆。高深的学问自然会吸引一堆可恶可恨的江湖术士来大做文章,这要特别的注意。[font=新細明體]
要注意,脉法中绝对没有什么玄奇的事,有理论,有操作,有规则,有方法,说得出,做的到,可重复实验,你我摸脉的感受基本上会一致而统一,结论也是一样的。踏踏实实,是单纯的技术,人人可学,不是玄学,不是禅学,不是感应。[font=新細明體]
[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说是感应,练气功可得把脉的特异功能,注意,这不是脉学。纵然神通传承异人,然而无法推广普及,对中医或世道又有什么帮助呢?只闻楼梯响传说有高人隐世,又不见人下来,请他时则跑去躲起来,只会在背后放炮,事后诸葛亮,这又有什么用呢?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说练有玄功,能感受气脉,说来说去,不过肝不好肾不好这几句话转来转去,说不出个像脾有血瘀兼寒湿、肺有外寒,这类细微象样的病机,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大力强调五术一家,假装把脉,不过青白黑红黄五种颜色做文章,红说心不好,白说肺不好,黑说肾不好,青说肝不好,黄说脾不好,然后就没下文了,阴阳虚实一概不知,试问,天下哪有看到穿红色裤子的一律把它归类是女生,穿绿色裤子的一律把它归类是男生的道理?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说有家传绝学,不过从历代医家中拿几个诀窍,一知半解,以为餬口,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神神秘秘,奇奇怪怪,蜻蜓点水,见好就收,故弄玄虚,有起头没结尾,有方法没逻辑,有理论没规矩,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说有科学研究,数据一堆,只说一堆自己的高明处,却说不出个道理,找不出个通则来说给大家听大家用,结论是只有他天才能懂,别人无法意会了解,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从药王脉学中抓几个重点,学会测血压多少,学会测月事何时来?学会测是否有癌症。余则一概不问,八纲四诊置之脑后,阴阳虚实毫不关心,专用这几种技术来唬人骗钱,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有等人博搜百家,全不思索剔炼淘砂,紫朱混淆,不过尽浆糊剪刀之能事,玄语一堆,无法意会,蒙蒙渺渺,如入雾中,似会佛意,还如参禅,搞得像玩大家乐逼明牌,徒有脉诊之名,临证无从凭借实用,注意,这不是脉学。[font=新細明體]
【少量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大量引用请先来信告知征求同意,若有涉及贩卖营利等商业行为,版权所有拷贝盗用必究。】[font=新細明體]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1-19 22:52 2楼
精辟,道出中医的本质,也道出现在中医的难
2009-03-07 23:18 3楼
楼主心情可理解,无非就是告诫我辈的脉诊的重要性。但总不能独存吧。
2009-03-08 00:17 4楼
凡是神化的,都是不懂装懂的.
2009-03-08 21:13 5楼
多谢楼主提醒,为医者自当戒之
2009-12-12 17:40 6楼
多谢楼主提醒
2009-12-12 20:31 7楼
作者说的好,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2009-12-12 20:33 8楼
作者说的好,这才是真正的中医
2009-12-26 22:16 9楼
摸脉诊病刍议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 》2009年4月第6卷第12期供稿文/金 栋
[导读]摸脉诊病是中医的传统诊法,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摘要】 摸脉诊病是中医的传统诊法,有些人片面的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临床观察,单凭脉诊,容易误诊,故历代名医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反对以脉诊代四诊。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大的当属问诊,故诊病必先问明原由。同时指出脉诊的临床意义及中西医名词术语的不同,并强调中医诊病除四诊外,必须结合现代医学的仪器检查。
【关键词】 摸脉;诊病;四诊合参;刍议

摸脉即诊脉,乃中医传统诊法四诊(望、闻、问、切)之一。 有人认为中医诊病就是摸脉,摸脉诊病最神奇、最神秘和最准确。故有的病人找中医看病,忌讳你问,总是先让你摸脉,以摸脉是否准确来判断你的医术。客观地说单凭摸脉诊病或以此来判断大夫医术的高低是片面的,也是不可取的。
1 古代医家强调“四诊合参”,反对以脉诊带四诊
中医诊病历来就主张四诊合参,反对以一概全,以脉诊带四诊。古代医家早有明训,如《濒湖脉学•自序》:“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1]李中梓云:“有讳疾不言,有隐性难告,甚而故隐病状,试医以脉。不知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且如气口脉盛,则知伤食,至于何日受伤,所伤何物,岂能以脉知哉?”[2]并在《诊家正眼》中云:“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声音,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则薄为愚昧。”[3]李时珍《濒湖脉学》,是中医脉学一部重要专著,为中医诊断学—脉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对脉学非常有研究,但仍强调四诊合参。而李中梓《诊家正眼》亦是一部重要的脉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影响巨大。今之28病脉,就是在《濒湖脉学》27病脉基础上,再由《诊家正眼》加一“疾脉” 增定脉象28种而成。李中梓虽对脉学造诣至深,但又不偏执一端,却十分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客观的讲,在四诊中诊断价值最重要的当属问诊。
2 诊病必先“问”明原由
现代医者都知道,问诊是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对于疾病的很多情况,如病史、自觉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和家族史等,只有通过问诊才能知道,摸脉是摸不出来的。若不问明白,仓促诊脉,难以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经典亦有明示,《素问•征四失篇》:“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时贤胡天雄云:“盖不问病因,仓促持脉以应病家之问,惟妄言诈名以欺人耳。妄言,是信口胡说。诈名,是杜撰病名……本只不问病因,卒持寸口两点,但因仅凭切脉,不能全部掌握病情,而欲妄行施治,已属粗工,病情未掌握,指下难明,心中无数,当病家询问病情时,就只能信口胡说,杜撰病名来进行搪塞,粗工的伎俩,至此就完全而彻底地暴露出来,这就是为粗尽极。”[4]而古代医家在诊病时就非常强调问诊的重要性,如《景岳全书•十问篇》说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症之首务也” [5],并创立了“十问歌”,至今仍沿用。清•赵晴初云:“脉居四诊之末,望、闻、问贵焉。其中一问字,尤为辨证之要。”(《存存斋医话稿续集》)但有的医生为了显示医技,故弄玄虚,在诊病时不是详细询问病情,而是巧言诓人,过分夸大摸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结果让病人误认为只要一摸脉,什么病都知道了。久而久之,便对中医产生了在诊断上“只摸脉”的片面认识。
3 诊脉的临床意义
中医摸脉诊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5世纪,著名医家扁鹊就擅长摸脉诊病。《史记•扁鹊传》:“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由摸脉而确诊、得知疾病还有 “神”、“巧”等称谓。《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 《难经•六十一难》:“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李时珍之“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正源于此。
中医诊病虽主张四诊合参,但历代医家还是非常强调诊脉的重要性。中医经典《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诊家枢要•自序》:“医之要,莫先于脉。”[6]时贤郭博信先生说:“一个好中医,必然精于脉诊;换言之,只有精于脉诊,才能做一个好中医。昧于脉诊,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或者说‘不通脉诊非中医’,亦不为过。”[7] 何也?因“ 诊脉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诊察步骤和内容。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病证提供重要依据。”[8]那么摸脉到底能诊断出什么病呢?诊脉的临床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辨别病证的部位 机体患病后,病邪在表或在里,或侵犯机体的何脏何腑,此脏腑主要指五脏六腑之气血,与西医的脏器不等同。(2)判断病证的性质 是属寒证或热证,以及痰饮、瘀血、气滞、食积等。(3)分辨邪正的盛衰 是属虚证或属实证。凡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精亏、阳气虚弱所致的虚证;凡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争剧烈所致之实证。(4)推断病证的进退 结合症状,脉证合参,可以推断病证的进退,判断病情的轻重,推测预后的吉凶,观察疗效的好坏[8]。
4 中西医名词术语不同
我们国家目前中西医并存,医学术语不同。中医术语,如虚证(阴虚、阳虚、心气虚弱、脾胃虚弱等)、实证(实火、有积、肝阳上亢、肺热炽盛、肝火犯肺等)、寒证、热症、痰饮瘀血、气滞水湿等,经四诊合参摸脉只能说出这些术语。如患腰痛水肿病,经摸脉诊为“肾虚”证,此是中医功能学概念、证候学名称,非等同于西医的肾脏器质性病变,经检查如化验尿、血生化肾功能检查、肾脏彩超等皆无异常,既非肾炎,亦非肾病。所以摸脉既摸不出肝炎,也摸不出肾炎,更摸不出冠心病、糖尿病、不孕症、癌症、脑出血、梗塞等疾病,因为这些都是西医病名,需要通过仪器检查才能确诊。如果一摸脉就能摸出这些西医疾病,那干脆不用仪器检查了,因为你摸脉比现代化的仪器如化验、X线、B超、心电图、CT、MRI等还要准确,有些疾病用仪器检查还不能确诊,而一摸脉就能摸出来,岂不怪哉!
5 中西结合,四诊+仪器检查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别说摸脉,就是四诊合参,有时也很难作出正确的诊断。为适应目前临床需要,现代中医学者主张中西结合,提倡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在诊断上除传统四诊之外,还必须借助先进仪器检查给予定病即西医诊断。根据病情若需要中医治疗,再按中医进行辨证施治,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误诊和误治。否则单凭摸脉诊病,贻误大焉![9]
参 考 文 献
[1] 李时珍.濒湖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
[2] 何清湖主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医宗必读[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9184.
[3] 李中梓.诊家正眼[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6.
[4]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04.
[5]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9.
[6] 滑寿.诊家枢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7] 曹培琳.详谈细论二十八脉•郭博信代序[M].第2版.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8] 朱文锋主编.中医诊断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5,125-126.
[9] 金栋.单凭脉诊 贻误大焉[N].健康报,2009,02,26(4版).
2009-12-26.
2010-01-05 10:28 10楼
为医者自当戒之
2010-01-05 13:43 11楼
一切皆自然,中医看病,病的发展规律都自然,违背了,都不对。脉只是很普通,掌握了很简单,西医对中医的帮助是很大的,如果创新。西医总结是很有帮助的。
⬅ 谁在消灭中医? 老茶馆 我的藏书零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