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的“气至”观

2010-10-10 15:54 楼主
转自 他石博客


《内经》的“气至”观





众所周知,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得气与疗效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关于得气,教材上说得气又可称为气至,又称针感或针刺感应[1],并引《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为证。具体的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施术者针刺时手下的感觉,经典的说法如《标幽赋》所言:“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医学入门》:“如针下沉紧胀满者为气已至”“若患者觉痛者为实,觉酸者为虚,如针下轻浮虚滑者,气犹未至。”[2]二是指受针刺者的感觉和反应,如酸、麻、胀、重、触电、热、凉、烧灼、虫行蚁走感等。 笔者认为,后世(指《内经》时代之后)所谓的“气至”指为得气、针感则可,但把针刺得气效应指为《内经》当中的“气至”则非。故不揣谫陋,援引经文,略抒管见,以就正于同道。



1.“气至"的含义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巳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在同一篇中亦提到“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正如黄龙祥教授所说,这里的“气至”显然不是指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医者针下“沉紧”感,或病者针刺局部的酸麻胀痛感[3]。试问,哪一个临床针灸大夫在针刺治病过程中只要得了气,而不行任何补泻手法就拔出针的呢?真正“气至”的含义,在《灵枢·小针解》中有明确的解释,经文曰:“气至而去之者,言补泻气调而去之也。”意思说得很清楚,“气至”是指通过针刺补泻而使人体达到“气调”即“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是为针刺治疗效应的一个标志。这样的观点可以代表《内经》那个时代对“气至”的普遍认识。类似的说法还有《素问·离合正邪论》:“吸则纳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灵枢·终始》:“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 “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由此可见,“气至”实际上也就是“谷气至”的缩语,“气至” 与“谷气至” “气调”是同一个意思。实际上,在《内经》看来,任何疾病都是机体内阴阳之气的不相协调所导致的。通过针刺扶正祛邪的补泻手法,使“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 ,机体的阴阳恢复平衡,针刺治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根结》曰:“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 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2.如何判断“气至”与否



既然“气至”为病邪之气已去,机体达到“气调”的状态,那么针刺过程中如何去把握有没有“气至”呢?《内经》给出的客观标准则是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对此,古代医家论述的非常具体。《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邪气盛的时候脉象表现得紧促,邪气祛除,正气来复时则脉象变现为徐缓有力。“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末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通过泻法,脉象虽然与原来同样大小,但变得不像原来那样坚硬(邪气祛除的表现);或者通过补法,脉象虽然也与原来同样大小,但变得比原来更加坚实有力了(正气充盈的表现),这才是“气至”的标志。“……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必审其实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事实上,脉象的虚实反映着经脉的虚实。《灵枢·经脉》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灵枢·终始》亦指出:“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认为通过诊察寸口(脉口)、人迎的脉象,来了解经脉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正因为如此,《灵枢·九针十二原》才指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灵枢·小针解》才以脉象之虚实,来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的虚实含义及针治原则说:“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换句话说,即通过针刺治疗,原本邪气“盛”、正气“虚”以及上下左右脉象不相应等异常脉象变为正常时,才表明已经“气至”。 这样“刺之而气巳至,乃去之勿复针”、“气至而去之” 、“气至乃休”、“ 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综上所述,在《内经》中“气至”一词的本意是指通过针刺补泻而使人体,正气充实,邪气祛除,经气运行有序的“气调”状态。“气至”必须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进行,是针刺得气的最佳治疗效果,其判断标准则是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内经》以脉象的变化作为检验针刺治疗效果的一种客观标准,富有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4]



[ 参考文献]



[1] 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55.

[2] 明·李梴. 医学入门[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66.

[3] 黄龙祥. 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103.

[4] 吴富东. 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9.

[5] 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6] 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2003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11 09:31 2楼
气至 则气调-->则阴阳和
阴阳和则脉复常,病症消.
2010-10-11 11:43 3楼
学习了!针刺‘气至’已否,以脉测之。脉是否已趋于调和,是否已趋于阴平阳秘。
2010-10-14 10:06 4楼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
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
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末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
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仅仅如此而已。这就是经典,就是标准,以此为准行针治病,心中有底。
⬅ 任应秋 如何学习《伤寒论》 老茶馆 说说大黄蟅虫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