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灸与马氏灸法

2010-10-17 00:42 楼主
马氏灸为中国传统学术灸法四大派别之一,属于综合药物灸的代表灸派。由马氏灸条、马氏灸法辨证理论和马氏灸技法三部分组成。

马氏灸疗法是采用马氏灸条点燃,根据马氏辨证求本的理论依据,通过马氏温和旋灸方法刺激体表特殊反应点,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项灸疗法。它源于传统灸疗学,在灸材组方、灸态、灸位、灸法、灸量上进行延伸发展。使其在灸疗过程中诱发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其他非热觉及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等一系列现象,并且能高效率地(90%的出现率,传统灸疗学仅有20%的出现率)激发感传,气至病所。从而印证《内经》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我国四大学术灸派

方位
代表人物
灸材特点
理论特色
技法特色


周楣生
艾柱及艾卷
以证治症
艾灸架发明


谢谢锡亮
艾卷灸
养生倡导
温和灸

西
马群海
马氏灸
十四经脏腑辨证
气至而有效


马少群
综合药物组方
传统选穴
温灸盒



马氏灸调理脏腑功能的途径

马氏灸灸条的药力和热力---人体表层的卫气--经络之气--脏腑之气--经络反传--肌体表层排出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17 00:43 2楼
没有了灵魂的人,就如同街头上的行尸走肉;没有了灵魂的灸,还不如点上一盆炭火。

国家提倡灸法养生,是为了国民的身体素质和保健人们健康生活。然而,我们不得不感叹我们的一些国人同胞真真的太聪明了!仅凭看上一段灸法的视频,或者看上几本灸法的书籍,再买上几张穴位的贴图,就开始以灸法大师而自居,就可以出来为其他人宣讲养生保健并可以调理疾患了。这不得不使人联想到我国古代之众多文化精华,为什么会有失传之危?中华文化精髓之博大精神,不是因传子不传女之古训而失传,而是被世人之误解而失传。而造成世人误解的源头,就在于这些永远存在的“聪明人”。

就像“子午流注”,本为“五运六气”中的一个部分,可以说,脱离了运气的变化,流注基本毫无意义可言。因为,它没有了“魂”。子午流注的魂就是运气。因为运气为阴阳交合的终始,是要靠推算才能完成的。也就是说,每一天的阴阳交合的时间是不固定的,这就和我们常说的节气和征候是一样的,这个时间都是需要推算才能完成。没有了推算,只靠时间来谈流注,不懂得时间规律、阴阳交接的流注,在各位“养生大家”们嘴里津津乐道,彼此相传,一时之间,似乎不懂得子午流注,就不懂得起居生活一样。老百姓们也纷纷效仿,乐此不疲。直到忽然一天群众发现,一切都似是而非的时候,“养生大家”的光环也不会因此而破灭。因为这些“专家、大家”会不断地推出不同的论点,甚至推出打完左脸打右脸的论点,老百姓永远只是盲从者,而“专家、大家”却因此囊中收金,面带笑容。

再说目前的许多“灸法大家”,连灸之魂魄所在都不知道,而自称“大师”,四处讲学游说。还有者,剽窃他人之法、之论,总之点着火烤穴位就行了。既然如此,何必花钱买灸?马路边上折根树枝,岂不更加省钱?还有者为彰显其不凡,唯恐天下人不知其名,说什么:夏日不可灸等观点。殊不知,冬病夏治之灸法,几千年都流传了,岂是黄毛小儿之放浪能绝迹?不知从哪里照搬来什么这膏那膏的,只叫大家这是好东西,补的,虚的都能吃。却不知什么叫做“三因制宜”?因季节不同、体质不同、生活习惯等不同,即使同病也要异方去治疗!又怎能是一个什么膏就解决的了的?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再说那些效仿马氏灸者,只是将灸条做成马氏灸类似的外形,就已经与众不同了,却不知道马氏灸的理论,于是使用自制的“马氏灸”按照艾灸的理论来灸烤穴位,简直就是一大浪费!既然是灸烤穴位,直接用艾灸岂不更好?艾之通十二经,其效昭昭,既然不是刺激脏腑,分阴阳气血,用马氏灸岂不是得不偿失?一只马氏灸的成本,就顶得上2大盒子的艾条,不但浪费资源,简直就是误导他人。学习过马氏灸理论的,(《马氏灸法》已出版发行。)却不了解马氏灸技法的,拿着灸条满身游走,似是而非的晃动,因不得马氏灸之技法要领,为了搞出噱头,用以糊弄他人,还搞出了什么角度要求,简直是贻笑大方!

什么是灸的灵魂?艾灸之魂在于其法,故称“灸法”。马氏灸则类似于人,分为三魂七魄,其三魂分为:灸材之魂、理论之魂、技法之魂。(至于七魄,在此不加详论,请大家谅解。但凡马氏论点一出,不需日久,其他灸法相似之处几乎同出,马氏一言:刺之要齐声同言:灸之要殊不知,此言非马氏所讲,实为《黄帝内经》之论点,仿效者也不能只观其行,不问其因,实为可笑。)艾灸之法,取其艾叶温燥之特性,通九窍,行十二经,故以发泡、瘢痕为其要点,故亦称为“瘢痕灸”。古之有云:灸之以病,非发泡不能已。而今人,行艾之法,皆以温和而不知气,以热为其要,又焉能疗顽疾之病。

灸材之魂:马氏灸灸材药分阴阳,通行气血,深层刺激脏腑,畅达十四经络,这一点,是其他灸材都不具备的。很多模仿的灸条,因不知道马氏灸所用药物,只是一味的去想办法来增加温度,这简直是草菅人命的态度。灸之顾虑,唯有伤阴。阳热亢盛,必当耗伤阴血。模仿者不知其害,只以利益为驱动。不解药之阴阳、炮制、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及药物之要,只以各种粉末压制,以求外形相似。伤人、杀人于无形,只为中饱私囊。还有模仿者,假托爱好者之名,谋求配方,非马氏不言,而因其所用之药,道地纯正的药物价格偏高,假药马氏不屑使用。仿制者只求私利,焉能传播?仅马氏灸材药粉就分四种,粗细搭配,尺度各不相同,又岂是仿制者不顾己利能为之事?马氏灸材炮制之功,不能见水,而所有的仿制者均为加水制作,何谈药性?更可笑的,还做什么无烟灸条,岂不知药物碳化后,和木炭、草木灰无异,又怎么治疗疾病?这也就是为什么马氏灸价格偏高之原因,谁都想物美价廉,多产多销,但很遗憾,马氏灸不行,这是因为马氏灸的良心和责任不允许,马氏灸可以不挣钱,但马氏灸决不能做贪利忘义的事情!这是维护马氏传灸堂的声名传承,也是维护中国灸法的声誉!

理论之魂:马氏灸理论之魂源于中医基础《黄帝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脏腑辨证、阴阳五行辨证等,这与艾灸之法的经络选穴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在看过《马氏灸法》这本书的模仿者,有的用艾灸、有的用自制的某某灸,依照马氏理论,也搞什么脏腑辩证。马氏灸之所以能有辨证理论的体现,究其原因,是马氏灸条的通行气血,法于阴阳的特点,将脏腑内的疾患提发肌表所致,其他灸条是根本无法做到的。无法提发病灶,又怎么能辩证?怎能求本?却也枉打了个名头,着实不值。略懂中医之人一看便知,又岂会上当!

技法之魂:如同艾灸之魂讲究发泡一样,马氏灸的技法之魂在于“气”。《黄帝内经》记载: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没有了气至,悬灸和温灸也就无效可谈。中医的外治灸法,病在脏腑,一定要讲究刺激穿透,没有了刺激强度,对病灶部位不产生任何影响,只是个皮焦肉绽,又怎么能治疗得了疾病?仿冒者只看马氏灸师表面操作,便自认为得其要法,依葫芦画瓢,蒙骗患者,其行可恨。还有的,只是听过马氏一堂课,没有经过马氏亲授,甚至能突发奇想的认为得到气至之要。可笑的是,逢人便说,可以看到人体散发的各种不同的颜色的气,甚至因为学了马氏灸,还练成了阴阳眼。脱离了科学,脱离了依据,用神怪之说迷乱民众者,不如改行去当神婆、神汉,还学什么马氏灸?!

马氏有此一说,目的是为了希望大家有个明辨的态度和清晰的慧眼,而拒绝上当受骗,避免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受到损伤。同时也忠告那些仿制者,如果大家是真心为了健康人群,服务人群。加盟马氏灸依然能为大家带来财富,何苦害人害己?也告诫那些“灸法大师”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蒙骗只能得逞一时,怎么得逞一世?马氏即以传承天下的心态来服务于民,用之于民,欢迎大家学习传承、发扬光大,绝不会挟技藏私,谋求利益。最后马氏祝愿所有天下之人,幸福健康,美满幸福。
2010-10-17 00:44 3楼
疾病出现了,首先会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相对堵塞。中医认为,气机不通畅,血液流通不顺畅,皮肤毛孔的控制失常,都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其次,在人体内部与外界的沟通受到阻滞时,人体内的自身功能就会受到一系列影响,由拥挤转化为干脆的不通。这样,疾病就产生了。马氏认为:痛,不能只理解为疼痛。机体所产生的各种反应,酸、困、涨、麻等不适都属于“痛”的范畴。而这些反应,都是因为不通而造成的。所以,疏通便成为了治疗的关键,不通也就是疾病产生的根本。

什么是通?洞达,畅顺,开彻,不滞,得其理,无所不流之意。江河如果不通,就会淤积成灾,肆意泛滥,给人类造成危害,如同江河,人体也是有类江河一样的经络组成,经络相通,脏腑相通,人才会健康长寿。在人身体来谈,脏腑气机不通,就会出现发热喘渴;脾胃如若不通,就会痞满梗塞;小便如若不通,则水道壅遏;九窍如若不通,就会耳不能听,目不能视,鼻不知香臭,口不知五味,血脉之气,不能流转,就会生机停息,轻的就会出现疾病,严重就会死亡!所以说疾病虽有各种不同,追其根源,都是身体内部机能不通畅所导致的。而内部机能又是怎样不通畅的呢?就是中医学里说阐述的“六淫”和“七情”致病。什么是“六淫”?指的是自然界与人体内的风、寒、暑、湿、燥、火,自然界的成为“外感六淫”,与人体内的相互对应,也是体现中医阴阳辩证观的一个表现。至于“七情”,则是人体在生活中,因情绪致病的一个原因。“外感六淫”,在某一方面来说,也是和西医所谈的外感和传染等致病途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孙思邈记载:“凡病皆气血壅滞不得宣通”。正如同我们都知道的那句民间谚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马氏则更深一步的理解为:“不通则痛,痛则为病”。百病皆因不通所得,而疏通就是治百病的根本。

关于治病方法医家虽然各有不同,追其根源,马氏认为都是以疏通为主。中药药物种类虽然很多,但都是以舒畅、通导为主要治疗作用。在中药学中,解表药是疏通肌表;清热药清泄里热;攻下药疏导积滞、泄下清热;祛风湿药祛除留于肌表、经络的风湿;芳香化湿药化湿运脾;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温里药温散里寒;理气药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畅;消食药消化饮食积滞;补虚药,虚者用通,以加强行气作用(吴师机曰:“气流通即是补,非必以参芪为补也”。)等等;实症的人用通,疏导瘀滞;寒症的人用通,升阳开塞;热症的人用通,助其散开其郁。古代名医徐之才十剂宣通法,张子和吐、汗、下三法,都属于将通法运用得出神入化的。

马氏灸不但能异病同治与百病皆治,因其成分与制作工艺的改变,在吸收古传灸法的基础上,可以说脱颖而出,更胜一筹。马氏灸的作用是完全独特的,是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与之比拟的。对于这一问题,要想找出一项近似而又合理的答案,灸法的作用已经一致公认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与疏通经脉、扶阳固托等种种功能,这其时已经明白告诉我们是“通”在起作用。灸的本身既不能杀菌消炎,也不能退热止痛,但其作用效果则是既能杀菌消炎也能退热止痛,如追究其根源,即就是这种效果是由疏通经脉而来的,乃是由“通”所产生的功效。这种“通”,在现代生理学中,我们可以理解和引申为“刺激”。人体的器官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就会分泌或者产生自我保护意识或者状态,人身的经脉通畅,则阴阳和调、气血无所不周,百骸无所不用,生克制约,各得其理,代偿适应各司其职,五脏和调,六腑安定,六淫不能干,七情不能扰,对“通”这一简单而普遍的真理,似乎未曾得到足够的理解与重视。虽然针灸的作用主要是在于“通”,但如何得“通”与如何使之“通”,这种“通”的作用机理与规律,不是用推理所能说明的。
2010-10-17 00:45 4楼
氏灸理论说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为什么会有病?首先是人体自身的正气不足,也就是现代医学所阐述的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不足,出现了问题。那么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与自然所接触,而自然界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在不应时令的时候出现,而人类本身有没有及时的加以防护,就会被这种气候侵扰。人体自身的功能原本正常,就会自然的产生一定的抵御能力,而这种抵御能力一旦压制不住外来的气候侵入时,就会逐渐退缩,由人体的表层的卫气,逐渐退缩至皮肤、腠理、肌肉,进而随着经络传导留存于脏腑。脏腑受到这外来的侵入后,就会产生反应,人类开始的时候,就会出现不适的表现。然而,随着时间的慢慢加长,脏腑也就会逐渐的适应这种感觉,人体也就不会再出现不舒服的感觉了。这不代表疾病的痊愈,相反却是疾病加深的表现。脏腑本身,除了要维护其原有的自身功能外,还要消耗一部分能力来对抗留存在人体的外侵者,就会加大自身的内耗功能,如果本身的营养,或者其他的相关脏腑也在不断消耗的情况下,慢慢地,脏腑也就变得虚弱了。

脏腑越是虚弱,外在的防御功能也就越差,致病因素也就越容易的侵入到人体。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的含义。由此,我们也就了解到,中医的“气”对于人体的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当然,中医所阐述的气的种类和功能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指讲述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防卫功能。

有关于气的其他功能,我们可以想想一些民间俗语,例如:人活一口气。指的就是人体如果没有了气机的交换功能,人类的生命也就不能维持下去了。由此可见,气对于人是多么重要的。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体一定要加强气的功能,只有本身的正气充足,疾病就会远离;凡是容易患病的人群,都是因为其自身的功能衰败的原因,也是气的功能虚弱所导致的。

除了自然界的致病原因外,中医还总结了人体内在的致病原因,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怒、喜、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这七种情绪会影响到人体内部的一个平衡稳定局面,当然正常的情况下,是不会影响的。中医强调的是非正常的情况下,一种“过度”的表现,就向前面我们所说的季候天气变化也是一样的,正常的属于节气、征候,如果超越了“度”,就成为了治病的一个因素,而被称为“淫”。六气在非正常的情况下,被成为“六淫”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就是虫蚁咬伤、跌打损伤之类的致病原因,也被称为“伤淤致病”,被成为第三类大的致病因素,在这里就不详述了。详细论述请参阅《马氏灸法》。
2010-10-17 00:46 5楼
马氏论灸-灸材说
从火的出现,就有了人类的历史文明,这个文明,首先来自由于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掌握。当人类面对面围绕在火的旁边时,灸法的萌芽就产生了。首先,取暖的人们感觉到火的温暖和舒适,再随着一粒火花的飞溅,痛楚过后,人类发现,这个表皮痛楚过后,人类自身身体内部的痛楚也随之减轻。于是,在不断的尝试之后,人类开始了用点燃的树枝灸烤某一身体部位,来缓解和解除其他内脏部位的痛苦,这就是灸法的产生。

人类随着对火的掌握,文明和科技也就得到了相对的发展。人类在生活和探索中,又发现了用烤热的石块贴附在身上,这就是“熨”法的出现,也是现在“砭石”疗法的前身。然后人类又发现用尖锐的动物的骨刺来刺扎身体,也可以缓解身体的病痛,这就是“针法”的出现。后来,科技再次延伸,就出现了理、法、方、药。

药物的出现和总结,无疑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中药已有数千年历史,从寻找食物时的偶然中毒到主动尝试,经反复实践了解到药物的性能与疗效,并从口述过渡到文字记载。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中药。

于是,人们尝试使用一些能产生刺激性的药物来替代树枝的灸烤,发现了“艾草”。《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致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灸法历经各朝各代,逐步发展。

马氏灸是在中国古传“艾灸”之法上的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其历史传承路线为:清艾卷---药艾卷---雷火神针---太乙神针---马氏灸。马氏灸由24味原生中药组合,分为12味补气行气之阳药合并疏通督脉,12味养血活血之阴药合并通达任脉,每一味阴药阳药共为一组,通达人体12正经,刺激对应脏腑,产生应激反应;脏腑受到药物和热力刺激,迅速产生反应,将内在受损情况通过经络反应体表,并修复受损细胞和脏器,使其逐渐恢复正常形态功能,有效阻遏疾病侵入及发展。对疾患脏器的康复起到决定性作用。
2010-10-17 00:47 6楼
马氏灸-常见病的综合灸疗
1、 头冷痛,天热也得戴帽子,患者头部特别怕冷,一年四季都要戴帽子。病因为虚症,马氏灸灸百会穴上星穴,疏通督脉及膀胱经。

2、 头冷痛,前额痛,受寒时疼痛加重,头部畏风怕冷,常要戴帽子,天冷鼻塞呼吸不利,可分辩气味,天热时症状消失,病因为气虚血瘀,马氏灸炙百会穴,上星穴,及双侧肺经,拨揉风府风池穴。

3、 头目昏沉,精神不振,全身无力,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休息不到位,点揉后溪穴3分钟,后溪为督脉之会穴,上通头部可使人精神振作,马氏灸配合灸肝经。

4、 偏头痛,为少阳胆经循环不良,取小腿外侧,阳陵泉穴至光明穴,刮痧法或拨法,(泻法)配合马氏灸疏通胆经。

5、 酒后头痛,点搡率谷穴,卢息穴,百会穴,拨揉后头斜方肌起止点心,浅拿肩井穴。配合马氏灸疏通脾胃经。

6、 视物不清,好象被云雾庶住,病因为肝虚引起的症状,点揉太冲穴300次。配合马氏灸拂面。

7、 声音嘶哑,病因为感冒咳嗽起因咽痛,捉拿法,强刺激大椎穴,定喘穴,天突穴用捏揉法。手三里用擦法。配合马氏灸疏通肺经。

8、 落枕,手部落枕穴,人中穴风府穴强刺激。配合马氏灸疏通三焦经。

9、 背痛,直取大椎穴旁开5分处,后溪穴,外关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凝后背。配合马氏灸疏通督脉,重点取膈腧。

10、 急性腰扭伤,直取承山穴双侧上臂扭伤穴,太冲穴强刺激.活动腰部。配合马氏灸拂面取肾区。

11、腰痛环腰一周,带脉痛,直取胆经足临泣穴,外关穴强刺激,活动腰部。配合马氏灸疏通带脉。

12、腰胀,眼胀,口苦,不想饮食,睡眠不好,病为带脉病,合并肝胆症状,马氏灸直取足临泣穴强刺激。

13 肾虚性腰痛,腰俞穴配太溪穴,一手上一手下,共同点揉。配合马氏灸灸烤肾区。

14、 岔气,直取肝经的太冲穴,患者张口,强刺激呼出声来。配合马氏灸灸烤肝经。

15、 臀部疼痛,马氏灸直取脾经,重点五俞穴,病因为脾经所主之症。

16 小腿胀痛,直取合谷穴,病因为六腑之症,寒瘀大肠。马氏灸灸烤肺经及肾经。

17、 双腿无力,腿足发麻,无力,不能正常行走,取三阴交穴后1寸(奇穴)。马氏灸灸烤后背肾区。

18、大腿股四头肌麻木,马氏灸炙太渊穴,并疏通肺经。病因为肺所主之症。配放血法。

19 小腿转筋,取膀胱经委中穴,承山穴,刮痧法,病因为寒瘀腓肠肌疗。

20、足根痛,走路足根不能着地,病因为生殖系统寒症,内外踝关节下面揉法拍法。

21、感冒初期,流鼻涕,全头刮痧,点揉合谷穴,风府风池穴。马氏灸拂面灸后背肺区。

22、 腹泻病因为受寒引起腹泻,大便如水,一天几次,体温正常,马氏炙神阙穴,神效。

23、 腹泻,食物中毒,足部反射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脾胃,结肠,肝胆反射区,加补糖水盐水。马氏灸灸后背脾胃区。

24、 夜尿多,肾虚,刮捏手小指,马氏灸督脉肾区并点揉夜尿点。(小指末节中间)

25、 痛经,点揉昆仑穴,太溪穴,拨揉踝后大筋,病因寒瘀肝脾、任冲脉。马氏灸拂面气海关元至曲骨。

26、手指麻木,病为风寒瘀阻手指经络,马氏灸疏通心经,配炙少商穴外关穴。

27、手腕以下至手指稍麻木,病因为风寒如表络,马氏灸点炙太渊穴,全肘以下至指稍刮痧。

28、肩周炎,手臂不能上抬,马氏灸疏通三焦经,并取条口穴,承山穴,强刺激,病因为寒入阳跷脉。

29、肩周炎,人老体衰,筋脉失养,致使肩关节运动障碍,刮痧活血肩周,点揉强刺激天宗穴3分钟。马氏灸拂面督脉肾区。

30、打隔,因暴饮暴食造成隔肌惊挛,取足反射区脑垂体,胃食道,胸膈反射区。马氏灸疏通胃经,盏灸足三里。

31、打隔,病因为交感神经兴奋,造成食道收缩性反应,点揉足大趾腹中间脑垂体反应区,强刺激。马氏灸拂面督脉胃区。

32、肝瘀气滞,症状胸肋胀,食不下,取脾经络穴大包穴,胃经的不容穴期门穴,章门穴拿揉手法,消食化气。马氏灸拂面督脉肺区,疏通肝经。

33、胃痛,马氏灸直取胃经的冲阳穴,历兑穴,强刺激,疏通心经。

34、肠鸣腹胀,马氏灸疏通大肠经、肺经,点灸内踝下照海穴,配点揉足部反射区腹腔神经丛,脾、肾、肝、胆、结肠反射区。

35、胸痛,呼气吸气都痛,病因为生气所发,气会膻中,患者腹卧强口拨揉法强刺激承山穴至昆仑至太溪穴,患者痛时喊出声音来。马氏灸疏通肝经及拂面督脉肾区。

36、少儿突发性腹胀、腹痛,病因为脾胃不合,拇指指甲旁1分处放血一滴。(少商穴相对,指甲外侧)。马氏灸灸督脉脾胃区。

37、小儿发热,足部反射区疗法,肾上腺,腹腔神经丛,结肠区揉法,全足搓捏,以双足双手出汗为度。多喝温开水.马氏灸拂面督脉肾区。

38、大便困难,病因为长期用泻药,致使直肠神经丛麻痹,马氏灸灸烤肺经疏通大肠经,点灸腰骶部发热,点揉承山穴,支沟穴,足部直肠,结肠反射区及腹腔神经丛脑垂体反射区。

39、便秘,点揉腕后心经神门穴至有便意,然后再排便,可减少心脑血管意外,病因为心肾不交,致使肾的司主二阴功能减弱。马氏灸疏通肺经、大肠经。

40、便秘,病因为老年阴液亏损,体液从表皮肤散失过多,肺所主功能失调,大肠与肺表里不合,刮痧疗法,重点刮手食指双侧,配肺经大肠经五输穴。马氏灸拂面督脉脾胃区。

41、旅途便意,点压手掌中心,胃肠肾反射区。

42、晕车,强刺激点揉风池穴特效。

43、鼻出血,双手中指相钩,加压5秒钟,儿童多见。

44、眼干,症状眼干无泪,强刺激攒竹穴,睛明穴,迎香穴风府穴,流泪为止。马氏灸疏通肝经。

45、气闭耳聋,病因感冒引起,取扑参穴,强刺激,特效。

46、隆闭,症状为小便点滴不畅或不通,取足反射区下腹部,腹腔神经丛,肾及肾上腺,加强前列腺,生殖腺反射区。马氏灸强灸会阴及拂面督脉肾区30分钟即解。

47、老年前列腺病,脐下中极穴,会阴穴,常按摩有特效。马氏灸拂面小腹,至热气上扬。

48、突发性疝气,强刺激足反射区腹股沟3分钟,太冲穴1分钟。马氏灸疏通督脉,及强取气海关元7次即回。

49、心脑循环不好,子午流注调理方法,中午11点至1点时点揉通里穴,神门穴,晚7点至9点揉曲泽穴,郗门穴,内关穴,大陵穴,拿揉腋窝淋巴。

50、防中风,全头刮痧保健,重点刮百会、太阳、风府、风池穴,加刮手腕至指稍,足踝至趾稍,每天保健15分钟。
2010-10-17 00:48 7楼
针灸百病人神所忌
百忌历载:人神所在,四时十干十二支十二时各有住处,不止黄历后闻一月三十日也。针灸治疾者,当慎择用之,毋为庸医所误。
春在左胁夏在脐秋在右胁冬在腰间
十干日人神所忌:
甲日不治头乙日不治喉丙日不治肩丁日不治心戊日不治胰己日不治脾庚日不治腰辛日不治膝壬日不治胫癸日不治足

十二支日人神所在:

子日在目丑日在腰寅日在胸卯日在脾胃辰日在足巳日在手午日在心未日在头手申日在头背酉日在肩戌日在面亥日在头项

十二时人神所在:

子时在足丑时在头寅时在目卯时在面上辰时在项巳时在手午时在胸未时在肚腹申时在心酉时在背戌时在腰亥时在两足
男子针灸忌除日,妇女针灸忌破日。
2010-10-17 00:50 8楼
中医进补的原理-马氏传灸堂
无论精神补益,还是饮食补益、药物补益、按摩补益、艾灸补益,都是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通过各自的方式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补益五脏和调援精神,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平衡阴阳】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在指导着中医临床。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时,中医便认为属于健康的状态,如《素问·调经论》指出的“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着一,命日平人”。当病邪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相搏,斗争的结果使得阴阳平衡被打破时,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中医则称之为阴阳失调。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进补作为中医“八法”中的补法,也应当依据辨证论治的总原则,实施辨证施补。在中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中,阴阳系八纲之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在八纲辨证中,阴阳统帅其他六纲,其中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阴阳是互根的。明代赵养葵在其所著的《医贯·阴阳论》中对阴阳互根的理论作了说明,指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意思是说阴精(指一切营养物质)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阳气(指一切生理功能活动)必须依赖阴精的资助。如果没有阴精的资助,生理功能活动便无以产生;而阴精的生成又必须以阳气为之生化。如果没有阳气为之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阴精。阴阳之间相互依赖,互生互长。在补益当中必须根据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采取不同的方法,或滋阴、或壮阳、或阴阳双补,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

【调和气血】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盈方能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早在《素问·调经论》指出:“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中医认为气在人体中有五大作用:第一,气可以对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起着激发与推动作用。第二,气的运行可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因而保证了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这种作用被称为温煦作用。第三,气能够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各种外邪的侵袭,起到对疾病的防御作用。第四,气能够维持血和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正常运行,营养全身各组织器官。

气还能够控制汗液、尿液等津液的分泌量,对人的津液起到固摄作用。第五,气还具有气化作用,所谓“气化”也就是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变化,与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有关,比如食人的食物转化为水谷之精气,而水谷之精气又化生为气血、津液,以及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都是由于气化作用。

气作为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它的作用是通过气的运动来实现的。而人体的气的运动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过程。

气的运行方式称为气机。气机表现为升、降、出、人四种形式。气的升、降、出、人正常,人体的生理活动就能正常进行;气的升、降、出、人失常,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受到破坏,影响人体健康。气机失常可以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都、气陷、气脱等等。结合到脏腑的病变则可以表现为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等等。

血是人体脉管内循行着的红色液体,和气一样,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主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如《灵枢·决气》篇所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对机体有营养作用,通过血脉输布全身,为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提供物质基础,从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血还为人的精神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血液充足,则人的精力充沛,思维清晰,感觉灵敏,正如《灵枢·平人绝谷》篇所说:“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血与气之间关系密切,气能生血、行血、摄血。

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又转化为营养物质和津液,营养物质和津液再转化为血液,这当中所有的过程都离不开气的作用。血液生成后的循行和输布,也是在气的推动作用下实现的。气对血液循行的推动一方面表现为对血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气对血液的推动作用保证和促进了脏腑的正常功能,而脏腑的功能又反过来推动了血液的运行。

气不仅能使血液在血脉中正常的循行,同时保证血在血脉中不致溢出,即气能摄血。当气的功能降低或失常时,均对血产生不良的影响,气虚使脏腑功能下降,如脾胃功能减弱,则化生血的功能减弱,造血减少,导致血虚证的发生。气虚时,可导致血行缓慢,严重的会造成血液瘀阻。气对血液的固摄作用减弱时,则会导致各种出血证的发生,即所谓“气不摄血”。

各种补益方式,既补气又补血,使气血调和,促进机体对水谷精微物质的吸收,保证气血生化充足,保证了气血的正常作用,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

【补益五脏】

人体的亏虚,不论是阴阳还是气血,最终都体现在五脏上。所以中医在注重阴阳、气血补养的同时,十分注重五脏补养。所谓五脏,是指中医根据脏器的形态、功能不同而确定的五种功能器官,包括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功能正常,发挥着藏精的作用,中医谓之五脏坚固,反之则认为五脏亏虚。《灵枢·天年》说:“五脏坚固……故能长久。”《灵枢·本藏》说:“五脏皆坚者,无病。”在五脏之中,中医十分强调以脾肾为本。因为人的生长发育和衰老都与肾关系密切。所以有“肾为先天”之说。先天禀赋好,给人的一生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有了这样的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后天调养和资助。

后天的资助和调养主要是通过脾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方能保证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脾肾之间也就是先天后天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存在着相互资助的关系。在调养后天的同时,能使先天的精气得到不断的充实并使之强壮,也就是先天不足的人可以通过后天的调养而转弱为强。正如古代医家所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这就充分说明了补脾的重要性。

因时而补
进补,有人认为只宜在冬季进行,“冬季进补,春天打虎”的说法流传甚广。冬季进补,确是人体进补的很重要的一环。这主要是针对食补和药补而言的冲医认为,冬季是收藏季节,此季节进补容易为人体所吸收。另外,冬季气候寒冷,而中药补品一般温性的较多,在冬季容易为人体所接受。同时由于冬季气候的原因,人体的各种活动相对减少,人的新陈代谢谢也相对缓慢,这种情况下进补,容易见到效果。所以,习惯上人们重视冬季进补,而容易忽视其他季节的进补。其实,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特征的新陈代谢谢,是不论季节变化与否,都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的。因此,为了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进补不应当局限于一季一时,而应当顺应季节的变化,四季都能进行。有养生名言云:“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进补作为养生的重要内容,同样也应当顺应四时。一是要根据气候的特点,二是要注意季节对人体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够取得较好的补益效果。这也称为“因时制宜”。

【神补】

四季的进补首先是精神方面的调养,使人精神条达,情绪稳定,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保持肌体的稳定性。

1.春季的神补 主要是畅神,以使志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阳气生发,天地俱生之时,万物复苏,一派生机,欣欣向荣。人在此时的调神养生,应顺应阳气生发,万物外向生长的特点,注意陶冶情操,晚睡早起,披开束发,宽衣解带,散步于庭院之中,以使形体舒缓,神气畅达从容,保持愉悦之情,切忌感情抑郁,以逆生理。这里所说的“生”、“予”、“赏”皆指神气的活动,应当顺应春季阳气生发之势,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以使志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春天可以通过散步、踏青、赏花、郊游等来舒畅自己的情志。居住在城市的人限于条件,已不可能广步于庭,但可以在寓所附近的公园或绿地进行散步,使四肢、肌肉、关节适度地运动,使气血流畅,功能协调,精神振奋。周末,全家老小或朋友可以到郊外踏青、赏花、游览,使人精神焕发,心情愉悦。

2.夏季的神补 主要是充神,以使志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为蕃莠,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英华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季天气炎热,阳气旺盛,万物盛长,生机勃勃,争芳斗艳,大阳地阴之气交合,开花结实。就人而言,夏令正值人体阳气旺盛外浮之时,人宜晚睡早起,切勿厌恶长日,以使阳气充盛,人之情志精神充沛饱满,充分得以抒发,处于外向状态,保持欢快之情,切不可恼怒。心情舒畅,神气向外,阳气得神而不郁,脏腑气血自然安和。夏季神补可以从改变居室的环境、赏花、纳凉聊天、避暑旅游等方面进行。

在居室增加淡绿、浅蓝的冷色调。案头摆上一盆文竹,有条件的可以在庭院或阳台养上两小缸荷花或两盆桅子花。如此竹影疏斜,荷叶滴翠,桅子香浓,手摇纸扇,凉风习习,怒气自然难以产生,何愁心志不畅。

3.秋季的神补 主要是敛神,以使志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秋季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阳气渐趋收潜,阴气逐渐旺盛,气候由热转凉,自然界渐呈清肃之景象。肃杀之气降临,人体之阳气开始收敛。此时对神的调摄,亦当顺其自然,宜早睡早起,神志保持清静、安宁,使神气内敛,处于内向状态,不使志意外露,阳气外泄,以免秋今肃杀之气的伤害。秋季的调神当与秋天的阴升阳降,阳气始敛的自然规律相适应。赏月则是绝妙的方法,中秋之夜于湖畔池边,举目望那明月渐上中天,水面月影摇曳;或置身于松林石径,月光透过松影,点点片片,洒落于小路,如雪似霜,微风阵阵,松林轻语,此情此景当会让人神敛志收。

4.冬季的神补 主要是藏神,以使志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拆,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寒气笼罩,万物闭藏.阳气潜匿.阴气盛极,大地千里冰封.一派阴盛寒冷之景象。此时人体之阳气亦潜藏于内,所以此时的调神.当以收税为是,使心情处于心满意足之状态.以保证体内阳气的闭藏.神气不被扰动。志意内藏而不外露.若有隐私之状。同时注意,早卧晚起.不使皮肤开泄汗出而伤阳。冬季的调神.当顺应阴盛阳衰的气候变化.符合冬以之规律。在温暧的阳光之下.尽情地获取大自然的给予.享受那曝背之乐。夜晚避免过多的夜生活。 尽可能地早早将息,以此收种、养神、藏神。

【食补、药补】

1.春季的食补和药补 宜选择甘平的食物和药物以健脾和胃,保证机体对营养的吸收。健脾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春天肝本过旺而克脾。根据五脏的原理.春季肝的活动较为旺盛.因此春天的补益就必须注意补养脾胃.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所说:“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适当减少酸性食物,增加甜味食物。除了补养脾气以外,还要注意增加一些具有疏理肝气的食物和药物的进人.如大枣、胡萝卜、菠菜、马兰头、荠菜、芹菜、荸荠、菊花脑、枸杞子、菊花、党参、黄芪等。中成药可以选用香砂六君九、补中益气九、人参健脾丸等。

2.夏季的食补和药补 应选用清淡的食物和具有清心解暑的药物。在夏季,人的阳气旺盛,皮肤开泄,血脉充盈.出汗增多,容易表现出”夏气通心”的生理变化;夏季湿气较重.易于困脾,故夏季除了应选用清凉的食物,还要注意化湿健脾。所用的食物和药物不仅具有解暑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开胃增食、健脾助运的作用。这些食物包括玉米、意议仁、绿豆、西瓜、黄瓜、丝瓜、冬瓜、茄子等。药物包括西洋参、莲子、若香、地骨皮、金银花、茯苓等。补益的中成药可以服用参苓白术散、金银花露、薯蓣丸等。

3.秋季的食补和药补 要选用滋阴润燥、补养肺气的食物和药物。秋季气温渐凉,气候干燥。秋燥容易伤及人的肺脏,耗伤人的肺阴,使人出现口咽干燥,咳嗽少痰,大便秘结等症状,因此根据燥者润之,滋阴润肺的补养原则,采用具有甘润作用的食物和药物进行补益。选用的食物和药物包括梨、甘蔗、木耳、香蕉、蜂蜜、百合、天冬、麦冬、沙参、银耳等。

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龙等。

4.冬天的食补和药补 宜选用具有温阳补肾作用的食物和药物。冬季是收藏的季节,同时冬季气温较低,皮肤血脉收紧,容易出现阴寒盛,阳气衰的情况,因此要遵循温阳补肾,温而不散的原则进行补益。冬季进补可选用糯米、核桃仁、狗肉、桂圆、虾仁、黑豆、人参、鹿茸等进行补益。同时可选用金匾肾气丸、人参鹿茸丸等。

总之,四季的进补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按照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和不同体质等实际情况,正确把握进补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取得好的补益效果。
2010-10-17 00:51 9楼
学医说
夫欲学医,必先读无方之书,则莫善于巢氏《病源》焉。《病源》引申经意,别类分门,比《灵》、《素》为易知,亦较《灵》、《素》而易入。习之既久,遂乃上探《灵》、《素》,兼读《难经》、《甲乙经》二书以疏之,明乎经络脏腑之源,达于望闻问切之故,而于向者之所得,益觉融会贯通,而明体者渐渐达用矣。然后读有方之书,《玉函》、《伤寒》、《金匮》是也。读三书尤必兼资《脉经》,以稽其异同,披本草(须用《证类本草》)以观其方法,盖临病之舟楫在焉。然《伤寒》之理,未许其遽通也,又必浸淫乎《肘后》、《千金》及《翼》、《外台》四书,斟酌乎《本事方》、《百证歌》、《九十论》、《明理论》等说,参互考订,以徐俟其悟,殆另有一境矣。大抵医者之于伤寒,其致力每在杂病未究之先,其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溯流穷源,其事止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至于《圣济》、《局方》以下,则学成后读之,亦足扩聪明而炼识力,不必概屏之以自隘也。


诊诀说
诊病之诀,在知表、里、虚、实、逆、从六字。第欲临诊时知之明,必于读书时知之豫。
夫仲景之辨表、里二字亟矣,而喜言统治者或不信,谓《灵》、《素》论症,概以六经脏腑为别,何尝有所谓表、里者?不知两经为针法设,不为药法设。针法在取穴,但审其何经、何脏、何腑,而巨刺、缪刺诸法已可施,不以表、里为汲汲也。若药法则清轻宜表,重浊宜里,如此而已。且其为气,化于胃、运于脾、布于肺,如饮食然,断无专走一经之理。故必分表、里,而后汗、吐、下、补诸法,各如其轻清、重浊之性以为用。仲景之词,所以异于《灵》、《素》者此尔!至于虚、实,则有二义∶邪在为实,邪不在为虚一也;邪结为实,邪不结为虚二也。皆为泻邪地,非为用补地。试取诸经论读之,当不以余言为谬。
至于逆、从二字,则色、脉、证、治皆有之。须先审定其病,而后可言也。神而明之,死生可决已
2010-10-17 00:52 10楼
经络之魂
1.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2.福由心经生——清心除烦之要经
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而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就是最纯的酒。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少府穴在感情线,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参选而用: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3.危难时刻显身手——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经、乳汁、白带、精液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小肠经从小指旁的少泽穴起始,沿着胳膊外侧循肩膀一直向上到头部,直到耳朵旁的听宫穴,左右各19个穴位。其中有7个穴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暂时可忽略不计,您只要记住它们的循经路线就可以了,以后为亲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时候会有用。先说“后溪穴”。它的功能很强大,按摩又极为方便,位置在手掌感情线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后溪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养老穴”,听这个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垂,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穴”(有“支持正气”之意),它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 “天窗穴”,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4.“包”治百病——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是指整个体腔)。”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想再深入地学习经络,就要先学会观察经络的走向。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还有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果我们仅从图中看,心包经是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膈,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虽然这条“暗道”上没有穴位,但是既然经络循行过此,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心包经在经络图上显示为从胸走手,起于乳头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曲泽穴:在肘横纹上,曲,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的功效。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合属水,水能养木,又可去火,专可用来以水灭火,以水涵木,以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所以最善治痉挛性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头晕脑涨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寸,郄门是心包经的“郄穴”。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如胃经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经的郄穴叫“金门”。当突发胃痛时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点金门。当心绞痛时点揉郄门穴也可即时缓解症状。不过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对于慢性胃肠炎也有显著疗效,但需与脾经的公孙穴合用,效果才好。内关穴还能治疗膝关节痛,但需与“跪膝法”同时合用,疗效始佳。大陵穴:此穴为心包经的俞土穴,心包属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见,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劳宫穴”,这个穴最补心血。有网友说,揉劳宫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获。
5.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太冲(俞木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当我们感到头晕脑涨(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肝藏血,肾藏精,许多人长年遗精,吃诸多补肾、固涩之药而无效。原因是不知补肾亦当补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补”,补肝岂不有助火之虞,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胶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变。“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阳痿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6.群英荟萃——结拜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风邪,含义很广:感冒,我们常说成是"受了风寒";头痛头晕,中医称为"头风";身体抽搐痉挛,叫做"羊角风";突然起了疹子,俗称"风疙瘩";脑血栓习惯被称为"中风"等。再者,如出汗怕风,迎风流泪,凡是和风沾边的病症,都与这个穴位有关,所以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如感冒头痛、小儿抽动症、帕金森症等。但风池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此穴为特效穴。此穴在后颈部,当枕骨之下入发际陷中,大致与耳垂平。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点按时闭眼效果更佳。另外,此穴还是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的终止穴,阳跷脉起于足跟,主管下肢运动,所以风池穴还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
肩井穴。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对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另外,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您不妨收藏此法,以备急用。另外,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将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此穴也善治各种风症,与风池穴有近似功效,也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而且其还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一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风市穴对三叉神经痛也有辅助疗效。在此穴刮痧,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效。
在风市穴下二寸,有个穴叫中渎。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穴,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打,效果更佳。
阳陵泉。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胆经之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该穴还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阳陵泉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等。而且此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和肝脾。对于妇女月经不顺,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与著名的"消气穴"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
7.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因为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此外,还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长气血,有的善祛湿浊,有的专除腹胀,有的开胃消食,有的调经止痛,有的祛风止痒。脾经起于大脚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左右各21个穴。隐白(井木穴):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侧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条或香烟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法还可治疗小儿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时间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处还可防止流鼻血,对过敏性鼻炎也有辅助疗效。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太白穴(俞土穴):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公孙穴(脾经络穴):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8.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焦经与胆经是同名经,二者都是少阳经,上下相通,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于是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三焦经直通头面,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耳聋、咽肿、喉痛、眼睛红赤、面部肿痛。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且多发于脾气暴躁之人,打通此经,可以疏泄“火气”,因此可以说三焦经是“暴脾气”人群的保护神。及早打通此经,还可预防“更年期综合症”的困扰。此经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特效。
液门(荥水穴):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中渚(俞木穴):在手背侧,四、五掌骨间。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外关(络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舒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支沟穴,此穴在外关上1寸。所以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风寒,但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古书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为特效是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9.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络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照海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此外,此穴还是利尿消肿的要穴,经常点按,可以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复溜(经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疗气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10.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足三里(合土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时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
丰隆穴,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11.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肺经的穴位不多,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所以咱们就多说几个。
云门穴,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1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在鼻尖上涂上一点墨水,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此穴作用极多,且疗效迅速,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孔最: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俞土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
12.被忽视的大肠经
皮肤病可以说是最让人心烦意乱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疥疮、丹毒、疖肿、皮肤瘙痒症都让人痛苦不堪。在百治无效之际,取大肠经刮痧,通常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用刮痧和刺络的方法,最善祛体内热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洁血液通道,预防青春痘。大肠经对现代医学所讲的淋巴系统有自然保护功能,经常刺激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淋巴结核病的生成。
三间(俞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此穴最大的特点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
阳溪穴(经火穴),跷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手三里,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此穴也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手三里还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手三里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痒奇侠,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善消水肿;肩最散风寒;臂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13.强壮膀胱经——我们的身体可以固若金汤
人体有一个"马其诺防线",固若金汤,那就是我们的膀胱经。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守着我们的身体,是人体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经络。膀胱经有许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后背胃俞点按一下,疼痛马上就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心血管有问题,那就多关注一下厥阴俞。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在脊椎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这两条同样重要。当我们咳嗽时,我们除了要点按肺俞,还要把它旁边的魄户穴也同时点按了,这样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样,胃痛除了点按胃俞,也要把胃仓穴一道按了才好;所以心血管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厥阴俞,更要关注它旁边的膏肓穴。古人也把严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所以还是早点防治为好。其实,当我们的心血管有了问题的时候,通常厥阴俞和膏肓穴这两个地方就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身体是会提前给您发出信号的。这时您就要多加关注了。
膀胱经的穴位因为都在背后,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练法,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得松软、有弹性就可以了。
膀胱经的委中穴,就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
2010-10-17 00:53 11楼
三棱针歌诀
点刺十宣退热邪,昏迷中暑厥肢麻;
点刺甲根十二井,热厥咽喉痛也嘉;
四缝止咳亦消疳,鱼际利咽却邪侵;
刺络尺泽疗中暑,热病呕疴效可临;
委中祛暑吐泻良,腰痛转筋扭挫伤;
八风八邪足痛肿,肢端麻木蛇伤同;
太阳印堂头痛眩,目赤肿痛效也轩;
耳尖耳背退热好,咽肿目赤血压高;
金津玉液中风宜,语涩舌强刺可除。


歌诀语释:十宣穴点刺出血可治疗发热、昏迷、中暑、昏厥、肢端麻木等病症。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可治疗发热、昏迷、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等病症。点刺四缝穴(挤出黄白色液体)可以治疗百日咳、疳积。点刺鱼际穴可以治疗外感发热、咽喉肿痛。尺泽穴刺络出血可以治疗中暑、热病呕吐、泄泻。委中穴刺络可以治疗中暑、呕吐、泄泻、腰痛、腰部扭挫伤、腓肠肌痉挛等病症。点刺八风八邪穴可以治疗足部肿痛、肢端麻木、蛇虫咬伤。点刺太阳、印堂可以治疗头痛头眩、目赤肿痛。点刺耳尖、耳背静脉可以治疗发热、咽喉肿痛、扁桃体炎、结膜炎、高血压等病症。点刺金津、玉液治疗中风、舌强语涩。-马氏传灸堂
⬅ 便秘的简单绿色治疗法 老茶馆 指针针刺治疗踝关节扭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