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汗于阴阳——浅谈小儿外感发热汗解之变法

2010-10-17 19:16 楼主
江 乐 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

小儿患外感发热,无汗、高热不退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如何退热?中医典籍《内经》中有句名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说明中医早在古代就认识到促使机体发汗可以退热。西医退热药物亦以发汗为主。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如何使用发汗药物退热,仍存在不少问题。西药的副作用问题,对儿童尤为突出。如布洛芬类对胃黏膜有刺激和损伤。阿司匹林还可诱发哮喘,并且在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此药时可能引发瑞尼氏综合症。故世界卫生组织对急性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发热患儿主张不用此药。即使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副作用较小的对乙酰氨基酚,对小儿血细胞的影响也不可小视。中医药虽有一定优势,若汗法用之不当,非但少效,甚至也引发变证而致误治。常令儿科医生伤脑筋的是一些高热无汗的患儿,迭经中、西医治疗,就是不得出汗,高热不退。甚至一边输液,一边使用退热药,非但无汗,体温反而不断上升。家长心急,带患儿一天跑多家医院求治,医生亦感棘手。对于这类外感发热汗之无汗的患儿,笔者经多年临床总结,以扶正解表,求汗于阴阳立法,取得较好疗效,体会如下。

小儿外感发热无汗之证,有属太阳表实,亦有阳明病兼太阳表实者,均宜用汗法祛邪外出以解表退热,此乃常法。然临床上时有使用汗法而不见汗出的情况。遇此,必细加斟酌,切忌蛮加汗药之力强行发汗。因为这在小儿使用西药退热剂汗出太过之后最为常见,且以营养不良,虚胖、缺钙等平素体虚的易感儿居多。《内经》云:“阴加于阳为之汗。”《温病条辨》云:“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或熏灼而不出。”小儿本属“稚阴稚阳”之体,平素气虚营弱的小儿,感邪发热后若汗之太过,最易伤伐气阴。阴津耗损则化汗无源,气阳受伤则无阳化阴,均不能作汗。此即汗之无汗的机理所在。因小儿平脉即细,胖儿脉细且沉,所以当表邪未解之时,其气阴已受伤伐,化汗祛邪之力不足之候常难凭脉确切而被疏忽。故对此无汗之机理犹当强调。若不明识此理,忽视西药退热剂对中医辨治的干扰,每见汗之无汗即误为表实未解或错当汗药之力未及而一汗继汗,这样非但不能得汗退热,反而变生重症。惟有扶正解表,求汗于阴阳,方得汗出溱溱,邪祛热解。笔者对外感发热汗之无汗的小儿作观察分析,常见证情有二,相应采用两大治法。

一、对于表证未解、阴津消烁、化汗无源者须益阴生津,增补汗源。

平素偏于“稚阴未充”的小儿,营卫失和,常出虚汗,体内阴津本已不足,每患外感发热,邪束肌表,虽无汗出,亦可因郁热不解,熏灼阴液,呼吸加快而使阴津从气道增加耗损,若加之用药不当,图一时之快,频用西药退热剂,发汗太过,必然表证不解,阴津益损而汗源匮乏。此后再用汗法或西药退热剂,往往不能得汗祛邪,常见形体偏瘦,面色欠华,身热心烦,肌燥无汗,涕泪不多,唇红皮枯,口渴喜饮,大便偏干或秘结,尿少色黄,舌质偏红,舌苔少津或花如地图等症。治当益阴生津,求汗解表。此时益阴生津意不在补虚,全为增补汗源以助表药之力祛邪外出。故助阴贵在清润而无滋腻恋邪之弊,发表最宜升散而忌燥烈劫阴之虞。

偏于阴虚者,丹溪用芎归汤加发表药;偏于血虚者,王焘用七味葱白汤;笔者用加减葳蕤汤增损,疗效满意。若舌苔薄而燥偏重津液不足,加天花粉、鲜芦根、麦冬;若舌苔少、花剥、裂纹,舌红赤偏重为营阴不足,加生地、白芍;若恶风寒较明显为表邪尚甚,加防风、葛根等“风中润药”、“汗中润品”为宜,尤应慎用辛燥发表力甚之品;若咽红肿痛加牛蒡子、玄参;若咳嗽痰稠加南沙参、川贝母;若大便秘结酌加玄参、生地、麦冬,以增液行舟为宜,忌用苦寒泻下。药治的同时应多饮开水,有条件者配合蔗汁、梨汁等食疗为佳。此法只要症见唇红皮枯,苔薄少津而燥或苔少花剥,则清润养阴生津之品用之无虞,不必多虑。药后诊舌苔若见苔生津润,为津液渐生,胃气来复之佳候,待汗出邪祛后方可渐撤,直至正气充实为止。

二、对于表证未解,中虚气滞,阳不化阴者宜益气健中,化湿布津。

平素偏于“稚阳未长”的小儿,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津,反生内湿,阻滞气机,肌肤不得充实。一旦感邪,卫阳被遏,郁热不解,易伤卫气,若强用汗药,不但表邪不解反使气阳益损,运行无力,壅滞气机而致阳不化阴,津不布表,汗必不出。常见形瘦或虚胖,面黄少神,身热无汗,胃纳不振,欲饮不多,大便不调,舌苔薄白中部腻等症。此证特点,并非体内阴津亏损,而是中虚气弱,津不达表,不能作汗,邪无出路。故治宜益气健中,助运行滞,化湿布津,求汗解表。此时补气不在治虚,意在增强气运之力以扶阳化阴,生津布表,助表药之力驱邪气随汗一涌而出。故补气重在健中助运,切忌壅塞助邪,解表尤宜辛散行滞相兼且防过燥耗气。

偏于气虚者,东垣用补中益气汤加表药;偏于阳虚者,钱乙用人参败毒散,陶节庵用再造散,俞根初用参附再造汤;笔者常用参苏饮加减。若表寒重,加防风;若苔腻,泛恶呕吐,加藿香;若咳重加杏仁,无黄稠痰,去前胡易白前;若无腹痛,去木香或酌减量;便溏加莱菔缨:食滞纳呆加谷芽、麦芽。此法重在辨舌苔,若见苔薄润或腻而不燥即可,不必过于拘泥于舌质淡才属气阳虚之常论。因外感发热之时,郁热不解,虽气阳已伤,舌色亦可偏红,此属变证。

上述二证,症状可不明显,常须结合小儿素质和治疗用药过程来考虑。若是平素体虚多汗或经常腹泻,明显营养不良、缺钙的患儿,在使用西药退热汗出太过后热势复升,再次打退热针或服退热片后数小时仍不见汗出,这时即可结合以上辨证,大胆使用扶正解表,求汗于阴阳之法,绝不会助邪留寇,多能药到汗出邪退热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20 10:51 2楼
看了半天没什么收获,,,,,,,,,

不过我闺女高烧无汗的时候,,,,因为一直观察仔细(平素包括舌苔、吃奶情况,手心发热等等),我很肯定是积食再加上着了点凉,,,所以我就给吃了小儿七珍丹,,,,第二天拉了一泡咖啡色臭臭,,,然后就烧退好了,,,从开始高烧到退烧整整一天多点吧

要说的是在这一天里我承受的压力还是比较大,,,,一方面来自家人公公婆婆,,公婆农村人,,一辈子务农,,甚至字也不识几个,,,他们只知道小孩高烧会烧坏脑子,,,一有发热赶紧吃药,,至于是什么药,中药西药还是输液他们都不管。另一方面,这是闺女出世以来第一次感冒,,而且是重感冒,我这当妈的心理压力本来就大,,还不敢直接去医院,,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把姑娘交给西医的只能靠自己,,

,但当时我对自己的诊断还是相当自信的,,,,,当然也不是盲目自信,毕竟那时姑娘才10个月,,婴幼儿啊,高烧会有什么后果,我还是相当清楚的,,所以之前我就对小儿高烧什么情况下会烧坏脑子,,,为什么会烧坏,,为什么不会烧坏,,,万一不能退烧,,小孩出现惊厥紧急应对措施,,,我都是有所了解的。
至今还记得,,一晚上不敢睡着,,快睡着了就惊醒,,赶紧摸闺女额头,,烫手,,甚至看他睡着没动静,,我就动动她,,,就怕,,,中间闺女高烧时退时高(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我的心就一直跟着放下又纠起来,,,,当时泪流满面,,
⬅ 阴黄阳黄一字之差险些送命 老茶馆 食药互补 发挥药引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