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五苓散和苓桂术甘汤两方运用的区别

2008-12-28 14:28 楼主
两方比较接近,也都有利水之用。一直以来,看两方之案,也多有重叠处,比如同一个腹泻,有见用五苓散的案,有用苓桂术甘汤的案。比如中医诊断都为痰饮,那是该用五苓散还是用苓桂术甘汤?两个方在临床的运用上是否有明显的界限区别?在临床指征的把握上有什么值得注意掌握的东西吗?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2-28 14:29 2楼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着实是还没有弄清楚,所以想跟诸位请教
2008-12-28 15:34 3楼
其实很简单,五苓散为全身水运不畅,即全身水液代谢谢不正常,病可见上、中、下三焦,苓桂术甘汤为病在上、中焦,且主要在中焦。二者临床应用相近,不同者,五苓散多有小便不利之证,苓桂术甘汤则多无,此观其五苓散中有泽泻、猪苓二利小便之药即可知之。
2008-12-28 15:36 4楼
补充一下,五苓散不用甘草,苓桂术甘汤用甘草,此也因小便之利与否而加减也。
2008-12-28 15:50 5楼
五苓散治在太阳,太阳主一身之表,其腑为膀胱,外邪不解,同气相求,即入其里。五苓散既解太阳之表,又通阳化气治里,乃表里双解之剂;苓桂术甘汤的病机在于中焦痰饮,主在健脾祛痰饮,既有上焦之症如“起则头眩”,实则由于中焦引起,“心下逆满”、“气上冲胸”之故也,因此苓桂术甘汤是治疗里证的。可见两方病因不同,病位不同,因此用药自不可等视之。

学习以上两方,还可以比较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这样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2008-12-28 15:52 6楼
楼上言之有理
2008-12-28 15:53 7楼
五苓散用散剂,这个在传统上是很有讲究的。散剂之作用,大致有二:一者,可直入下焦;二者,用以涤除痰饮。

而我对于五苓散的看法,曾经是这样回复一位网友的:
五苓散证的病机为水停下焦而不化,是当见口渴和小便不利等证。

膀胱者,藏津液也,司气化。今下焦水蓄,当责之膀胱不能气化,气化不行则周身皮肤无以受雨露之滋。内经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此一过程正内经所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明此则知,五苓散之用茯苓白术,实为实脾,脾实则脾气散津;用桂,则意在化气,气化则脾有所受;佐以猪苓泽泻以利水,则标本兼顾,天机流行。

多饮暖水者,助气化也;汗出则愈,气化行水液布,而雨露行也。

这个是个人学习的笔记,摘录出来,供大家批评。
2008-12-28 16:18 8楼
1,对于二方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湿邪的存在,苓桂术甘汤中没有湿邪,而五苓散中有湿邪的存在。从药物上五苓散中有猪苓泽泻来淡渗利湿,而茯苓只有单独的淡渗利水作用,水与湿是不相同的,所以两个方剂的治疗也是不同的。从病程上来看,苓桂术甘汤的时间比较短,而五苓散的时间较长。这取决于有无湿邪的存在。
2.两个方剂的病位均主要在于血脉内,与脾有关,因为水饮的形成是针对津液在脉内的多少来说的,正常的津液在脉内是维持一定量的,多余的排出体外,如果心阳气化不利,多余的津液不能排出,停聚于脉内,便形成水饮,所以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就是针对心阳不能温化来说的。苓桂术甘汤就是针对心阳不温化而设,所以苓桂术甘汤的主证是:心下逆满(胃络通心,心血不能外达,则内充于胃,心功能不全的胃充血就是这个道理)气上冲胸(脉中的水饮上冲引起,或胃中充血,胃气不降上逆引起),起则头眩(心阳不振引起的)脉沉紧(沉则有水,紧则脉内充血过度引起的)身为振振摇者(心阳为了维持供血,强行搏动引起的),短气者,津液充于肺内肺气不利引起的)所以张仲景说:当从小便去之.
对于五苓散来说是有湿邪的存在,是由于脾虚吸收不利,湿邪阻滞于脉外,影响了心阳的温化作用,这个湿邪可以是外湿,也可以是内湿,用之均可,所以用之治疗腹泻或水肿均可。湿邪阻滞,津液不能布散则出现口渴比较厉害,但是喝水则吐(水逆),小便也不利,心阳不能透散则有时候出现发热,由于湿邪阻滞,所以在用药上没有用甘草。
3.两方剂的应用要点:苓桂术甘汤的舌淡而胖,有齿痕,脉沉紧
五苓散的的舌不胖而舌苔白腻,脉滑,或濡,或浮数
说的不一定对,大家指正。
⬅ 市售金匮肾气丸并非一无是处。 老茶馆 随心小案-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