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本身不分科 ------杏林居士

2010-10-20 20:10 楼主
有位朋友说:将来想干皮科,现在能不能放弃其它课程?
学习和工作往往是两码事,到了医院被分配在中医外科,你就清闲去吧,各院的中医外科基本上没病人,(我很奇怪,那些院长怎么想的?)原因是皮科分流了绝大部分,急茬的去西外了,那些摸棱两可的去了内科。
现行体制歪曲了中医!但如果你学成了‘专科’那就糟糕透了。
中医最强调整体观念,所以没有办法把人分成‘零件’来修理,那么分成科室部门的分工方式就是很滑稽的事情,现在有些传统的中医院校还算明白,只是把老先生们编号1、2、3室,但往往又给他们张贴简历:某某擅长热病、某某擅长寒证,也是滑稽,一个有造诣的中医只读过温病论而没看过伤寒论?!才怪!
门诊的大夫有时候会犯一种错误,病人说:‘头疼,有时恶心,睡觉不好,右手麻木,左脚小指头疼,大便时干,后背发紧,眼睛发涩,有时心慌,爱发脾气’天那!于是大夫脱口而出:‘你今天到底看什么?!’错啦,大错而特错了!这是多么模范的病人哪,把症状表达得多完整。你自己习惯了分科,所以也把疾病分科了!
中医不分科!比如气滞,往上可以头疼;上焦可以咳嗽;中焦可以胁痛;下焦可以腹痛;上肢可以胀;下肢可以疼;走了皮可以麻木;入了经络可以窜痛;还可以发为郁证——还要建个中医精神科么?
学习的时候,要把妇科书、外科书、内科书贯穿起来,要学会‘篡改’教材,把内科、外科、皮科、妇科、儿科、针灸、甚至骨科的相同‘证’合编到你自己的‘中医大全’里——你自己脑子里的《中医自家学说》。
我个人的看法,无论中医西医其目的是完全统一的——为了病人最快最好的康复,所以临床上怎么最好就怎么干,我并不同意这里的有些中医非常极端的把西医说的一塌糊涂,其实西医的许多技术手段是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比如上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创伤性大出血、还有许多内脏大出血,中医的手段往往因为操作时间(准备药品与加工过程)太长而无法实施,这是西医外科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我去年外出,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遇到一个腕内侧刀伤的病人,正在到处寻找村里唯一的医生,就是找不到,我只好‘冒充’西外,用普通逢衣服的针(用打火机烧弯)先做简单缝合止血,再用云南白药处理,此后告诉她,要美观就到医院外科再整形伤口,当然,后来的事情我就不知道结果了,(恐怕山里人也不在乎外观)。这件事我自己感悟颇多,很多地方需要的是简洁而有效的救命,而不一定需要精细且无微不至的养生。
在临床上,现在许多西医大夫都在大量使用中药,几乎各科的医生都用,但很多时候用的不妥当,原因是对于中医中药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比如中药西制的清开灵,急诊的纯西医大夫每天都大量用于所有的心脑血管病人,他们把它当肝素理解了,这是致命的错误,中医是要严格辨证寒热虚实的。有个朋友就赶上过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因为眩晕而去医院,但输液袋刚刚滴了一半时就休克了,人还算清醒,但说不出话来,BP—65/40,P52,T36.1,虚汗出的连床单都湿了,他的主治大夫也害怕了,赶紧停了点滴,病人家属刚好把我拽去,我建议静滴生脉饮,那个医生采纳了,半小时后病人开始好转。
这两件事情说明,中医和西医没有必要象夫妻离婚似的,非要分到连筷子都得被2整除,应该有机的结合,合理的利用优势和资源。但必须注意的一个原则是:思维方式是不可以、也不可能结合的,当你考虑问题时,要么是西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思维方式,要么就是四诊八纲——整体辨证的思维方式。两者千万别相互‘翻译’,否则就一定有麻烦。
我自己比较重视西医的许多学科,但只是用来分析一些病历(许多时候你看到的是西医化的中医病历,郁闷且没辙!)如果准备用中医治疗,那满脑子就把西医Reset了。同时我也经常‘煽动’西医弟兄们学点中医,——假如他一辈子能坚持不用中药的除外。
西学中的朋友都有一种痛苦的感受,难以入门,特别是刚刚看中医基础的时候会觉得——这些不是胡说八道吗?不要紧,继续往下看,什么时候感觉许多中医的理论之间有相关性了(比如气血的关系、肝肾的关系),你开始入门了。然后再返回去理解中医基础中最初始的东西——阴阳。当你对这些有了比较熟悉的感觉时,再把中医诊断看熟悉,就可以选修各科的东西,或者直接去啃伤寒、金匮、温病,至于中药和方剂只是背功而已,西学中的朋友大可不必再这里较劲,不如把每种成药和制剂的说明看明白,临床就不会出差错,起码不会弄出大麻烦。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补法要略---------杏林居士 老茶馆 中医的思维方法有哪些?-------- 杏林居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