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医案选录 外科病例1--10

2010-11-08 13:00 楼主
第七章◎医案选录

二、外科病例

1.疖肿一例

梁xx,男,30岁,安徽省合肥长江木器厂工人。

1981年1月8日门诊:臀部常起疖肿,反复交替发作已3年,局部曾9次切开

排脓。幼年患病,肌肉注射药液,残留硬结不散,局部常急性发炎。目前

左臀部又起大小疖肿4个,红肿疼痛,发痒。每于春节期间饮酒后发作严

重。曾在安徽省某医院服中药50余帖,注射青、链霉素等治疗,未能根

治,殊感痛苦。今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左臀部有鸡蛋大小硬结1个,压痛明显,指头大疖肿3个,局部红肿,可见臀部多处手术瘢痕。

诊断:臀部疖肿。

治疗:刺血委中、腰俞。

1月23日复诊:刺血后臀部硬结缩小,只有枣核大,小疖肿已消退。刺血委

中后,臀部疖肿消散,随访5年臀疖未再发作。

2.毛囊炎一例

周xx,男,51岁,安徽省合肥起重大队工人。

初诊1975年4月19日:患者近两年来面部及鼻腔内患多发性热疖。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面部及鼻内毛囊炎。用中西药物治疗,仍经常复发,不能根治,殊感痛苦。近半年来,经常发生鼻腔内肿痛,有脓性分泌物,影响通气。检查:鼻腔微红肿,有3个米粒大小之硬结,且有淡黄色粘性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药物敏感试验:红霉素敏感。

诊断:毛囊炎。

治疗:刺血太阳、印堂。

4月26日复诊:刺血后感觉鼻腔局部肿痛减轻,分泌物明显减少。

刺血:太阳。

效果:经刺血两次痊愈。随访观察10年未复发。

3.背痛(搭背)二例

例一:罗xx,男,43岁,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干部。

初诊1964年10月7日:后背生一肿物伴高热疼痛1周。起初右背长一指尖大疙瘩,中间有粟米样白头,红肿面积不断扩大,恶寒发热。曾在某医院外科经抗炎治疗数日,症状未能控制,红肿益甚,疼痛剧烈,眠食俱废,要求刺血。检查:痛苦面容,体温38.8℃,血压112/72毫米汞往,背部右上方有9x8厘米之大痈,焮热红肿,触之发硬,中心皮肤破损,有脓点,无波动感。

诊断:背痈。

治疗:刺血委中(右)、局部。

效果:治疗操作完毕,即感背部轻松大半,疼痛顿减,次日体温降至正常,病变局部颜色由鲜红变淡红,皮肤打皱,3天后背痈全部消散。

例二:王xx,女,37岁,安徽省合肥市直机关幼儿园保育员。

初诊1965年3月2日:后背肿痛,高烧已5天。左背部长一肿物,由小渐大,发冷发烧,周身无力,背不能屈,在某院已注射青霉素等治疗4天,热势未解,局部红肿面积向周围漫延,不思进食,口干引饮,夜寐不安,便燥溲赤。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9℃,血压120/70毫米汞柱,左背红肿面积约10X8厘米,中间有数个脓点,焮热触痛,中等硬度。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4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80%,淋巴18%,单核2%。舌苔黄燥,脉弦数。

诊断:背痈。

治疗:刺血委中(左)。

内服:牛黄解毒片0.6克×12片,3次/日,4片/次。

效果:刺血一次,次日体温正常。白细胞亦降到正常值。红肿面积不断缩小,一周内背痈全部消散痊愈。

按:《内经》以“痈”、“疽”来命名体表局部的感染性炎症,认为其发病机理是“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其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无论内痈或外痈总由败血留滞、血瘀肉腐而成。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云:“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时毒瘀血壅盛证,砭石治法最宜行”。指出痈疽的病因、病机及用砭针刺血泄毒外出的治法。

刺血治疗痈疽等症,旨在疏通经脉中壅滞的气血,泄毒通络,促进炎症消散、吸收、转愈。尤其是搭背、脓肿未成之时,刺血治疗可使痈消肿散;已溃的刺血后,疮口能较快的愈合。

4.急性乳腺炎一例

孙xx,女,24岁,安徽省合肥常青汽车配件厂工人。

初诊1973年11月10日:右乳房红肿疼痛伴发热一周。初产数日,婴儿吸奶,乳头破裂,出现寒战高热,右乳房红肿胀痛。住某院治疗一周,经大剂量抗生素、补液、皮硝外敷等治疗,体温略有下降,但乳房红肿未消,疼痛未减,经人介绍来刺血。

检查:体温38.5℃,右乳红肿,乳头下一寸处有结块约4x4.5厘米,触痛,无波动感,结块周围青筋显露,舌苔薄黄,脉弦数。

诊断:急性乳腺炎(乳痈)。

治疗:刺血局部(取结块下方之静脉血管出血)。

效果:一周后其夫来述,刺血后次日体温正常,乳房硬块变软缩小,逐渐消散而愈。

按: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组织的化脓性感染,在祖国医学称为乳痈。多因乳头破伤,感受毒邪,乳汁积滞,情志不畅,乳络阻塞不通,气血瘀滞,郁而化热所致。

刺血治疗本病,具有通乳络、祛瘀血、散结滞,消炎症的作用。

5.急性阑尾炎一例

谢谢xx,男,57岁,安徽省定远八一乡谢谢楼大队农民。

初诊1971年6月17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伴腹胀便秘3天,今晨脐周作痛,伴发热呕吐,经当地医疗站用抗炎、解痉、止痛治疗,症状未能缓解,到某院外科急诊,经检查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因畏惧手术而来刺血。

病人呈痛苦面容,右下腹阵发性剧痛,痛处拒按,发热身倦,腹胀纳少。

检查:体温38.5℃,右下腹麦氏点压痛(+),白细胞计数14000/立方毫米血液,舌苔黄,脉弦数。

诊断:急性阑尾炎。

治疗:刺血风市、足三里。

6月20日复诊:右下腹疼痛缓解,体温正常。刺血:委阳、曲泽。

6月25日三诊:自觉腹痛基本消失,白细胞5400/立方毫米血液。

刺血:阳交。

效果:刺血三次,腹痛消失,体温正常,随访观察9年,未曾复发,正常劳动。

6.阑尾周围脓肿一例

刘xx,男,60岁,住安徽省合肥郊区义兴乡院塘大队。

初诊1979年3月7日:右下腹阵痛3-4天,大便溏薄,每日4、5次,在当地医院当作肠炎治疗未效。右下腹疼痛不断加剧,伴有恶心,经某医院内、外科检查会诊,确诊为阑尾周围脓肿,决定住院手术治疗,患者畏惧手术而来刺血。

检查:腹部平坦,右下腹麦氏点可触及4x10厘米大小包块,压痛明显,无波动感,伴有腹肌紧张及反跳痛。舌苔黄,脉弦滑,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84%,淋巴16%。

诊断:阑尾周围脓肿。

治疗:刺血髀关、曲泽(右侧)。

效果:刺血一次后,于第三天复查腹部肿块消失,白细胞降到正常值。随访观察多年没有复发,患者正常参加劳动。

按:急性阑尾炎及其所引起的阑尾周围脓肿均属祖国医学的肠痛范畴,多因饮食不节,寒温失调,饱食奔走,致胃肠运化失职,湿热毒气内蕴,气血凝滞而成痈。《外科正宗》云:“夫肠痈者皆湿热疾血流入小肠而成也”。“六腑以通为用”,“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阑尾粘膜出现水肿、充血、白细胞浸润及梗阻,血行障碍等。发炎阑尾被大网膜等组织粘连,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刺血治疗在于去瘀通阻,畅通血脉,清热解毒。消除瘀滞、梗阻的病理改变,恢复阑尾组织的正常血液循环,促进机体对炎症的吸收、消散,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7.急性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二例

例一:沈xx,女,25岁,安徽省合肥市四十五中教师。

初诊1978年5月24日:右小腿红肿热痛一周。患者于7天前突然恶寒发热,右小腿内侧大片皮肤红赤。素有趾丫糜烂史。经某医院注射青霉素治疗,体温略有下降,但右腿红肿范围反见扩大,心中烦热,口渴善饮,大便干燥,两日一行,舌苔薄黄,脉弦数。要求刺血。

检查:体温38℃,右小腿皮肤红赤约16x10厘米,扣之灼热,压之褪色,内踝上有一条粗梗,直通大腿,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明显。

诊断:急性淋巴管炎(流火)。

治疗:刺血阴陵泉、悬钟。

内服清热解毒中药3帖。

二花12克,连翘12克,玄参10克,生大黄10克,败酱草12克

5月29日复诊:患腿红肿消退大半,体温正常,腹股沟淋巴结及红梗消散。

刺血:委中、三阴交。

6月5日三诊:红肿基本消退,腿肚下有一块红紫斑稍硬。

刺血:局部。

效果:刺血3次,内服中药3帖,炎症消退,痊愈。

例二:戴xx,男,15岁,学生,长丰县戴集人。

初诊1978年1月11日:左腿腹股沟处疼痛伴发热10天。不能直立行走,4-5天不能进食。曾有外伤史。经某院外科、骨科检查诊断为腹股沟淋巴结炎,虽经抗炎治疗,但疼痛未减,体温未退,家属要求刺血。

患者痛苦外貌,皮肤灼热,左大腿疼痛剧烈。屈而不伸,不能步履,不思饮食,便干尿黄。

检查:体温38.5℃,左腿鼠蹊部淋巴结肿大,不红,触痛(+)。

诊断:淋巴结炎。

治疗:刺血阴陵泉(左)。

效果:刺血后,疼痛顿减,次日体温正常,想进食,能走路。第三天淋巴结消散而愈。

按: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皆继发于其它感染性病灶。祖国医学认为多因外感风热,内挟痰邪,侵犯经络导致气血凝滞。

刺血治疗起到行气活血、清热解毒、祛瘀散结的作用。

8.骨髓炎二例

例一:戴XX,男,38岁,农民,安徽省长丰县戴集人。

初诊1974年6月29日:左足红肿疼痛伴发热10余天。患者于两周前感左足胀痛,跛行,继则全身不适,恶寒发热,局部出现红肿,疼痛剧烈。在当地医院抗炎治疗,症状仍未控制,在某医院骨科就诊,经拍片检查诊断为胫骨下端骨髓炎。患者要求刺血。

诊见:左足红肿,胀痛剧烈,抱足而坐,痛苦呻吟,步履艰难,眠食不安,舌苔黄,脉弦。

检查:体温38.7℃,脉搏90次/分,左小腿下段踝关节处肿大,触痛,拒按,皮色鲜红,足跟不能落地。X线检查:胫骨下端骨髓腔模糊不清。意见:骨髓炎。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5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80%,淋巴18%,单核2%。

诊断:急性骨髓炎。

治疗:刺血解溪、丘墟、委中。

7月2日复诊:体温37℃,患足疼痛减轻,红肿稍退。刺血:足临泣、悬钟。

7月10日三诊:诸症悉减,红肿消退大半,患处皮肤起皱,足跟能平放,纳食增加,睡眠正常。化验血百分降至正常。

刺血:局部、丘墟。

7月15日四诊:行走自如,左足踝关节仍有轻度肿胀。刺血:局部。

效果:刺血4次,左足红肿痛症状消退,功能逐渐恢复正常。随访观察10年,没有复发,能参加体力劳动。

例二:沈xx,男19岁,农民,安徽省肥西县义兴集人。

初诊1961年4月15日:左大腿下端红肿破溃流脓已8年。患者于11岁时,左腿疼痛,继则大腿近膝关节处出现红肿,疼痛剧烈,经当地医院抗炎治疗,曾两次切开排脓,但伤口久不愈合。第二年到某医院拍片检查确诊为左骰骨下端骨髓炎。给予石膏固定,卧床3个月后拆除石膏,疮口脓水不尽,又用中西药继续治疗数年,累治无效,又动员其作截肢手术,患者及其家属不愿,而来刺血治疗。

诊见:面色淡白无华,神疲纳呆,发育欠佳,左腿强直,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舌淡苔薄,脉沉细。

检查:左大腿中下段粗肿,下段内外侧有疮口两处,约5×3厘米、4×2厘米,已形成瘘管,流黄水,疮面周围皮色紫暗,膝关节不能屈曲。X线摄片:左骰骨下端有明显破坏,并见有游离死骨。

诊断:慢性骨髓炎。

治疗:刺血委中、阳陵泉(均左)。

4月30日二诊:左腿疼痛减轻,肿胀渐消,左膝关节能屈30°,疮面肉芽较前新鲜。

刺血委阳、阴陵泉。

5月14日三诊:第二次刺血后随脓液脱出死骨一块,但有轻痛,可缓步行走。

5月28日四诊:外侧疮口已愈合,左膝已能屈伸,仍有轻痛,可缓步行走。

刺血:局部。

6月13日五诊:内侧疮口又见缩小,肉芽新鲜,全身状况有很大改善,面色转佳,蹲下稍有疼痛。

刺血:条口。

6月29日六诊:功能有较大恢复,疮面只有钱币大未愈合。

刺血:局部。

效果:8年痼疾,刺血6次痊愈。追踪观察23年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参加农业生产,能挑100多斤重担。

按:化脓性骨随炎是骨组织(包括骨髓、骨和骨膜)的化脓性感染。其病理变化是骨髓出现急性炎症性充血及渗出,形成弥漫性蜂窝组织炎或局限性脓肿,导致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久之同部骨组织供血阻断,遂有死骨形成,迁延成慢性骨髓炎。

刺血治疗本病使血流通畅,消除髓腔炎症,骨组织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逐渐修复,使功能恢复正常。

9.骨关节结核六例

例一:许x,男,24岁,浙江省杭州西湖区周浦卫生院医务人员。

患者1980年9月出现左髋关节疼痛,并向膝关节放射。弯腰后不能直,睡时不能翻身,不能蹲下。当地医院当作关节炎来用抗风湿药治疗,症状越来越重。浙江某医学院拍片诊断为左髓关节结核。用链霉素、利福平等治疗8个月,症状未能缓解。左大腿根部痛,向膝关节放射,不能活动,不能久坐,不能行走,大腿肌肉萎缩,柱拐杖迈步艰难。1981年8月11日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体温36℃,血压120/80毫米汞柱,心肺(-),患腿周径比健腿细5厘米,外展15°。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200/立方毫米血液,血沉2毫米/小时,血红蛋自10克。

X线片示:左髋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毛糙。

诊断:左髋关节结核。

治疗经过:取穴委中、阳交、腰俞,胞肓、环跳,针刺出血,以后每隔15-20天后刺血一次。第3次刺血后能平坐,髋关节疼痛减轻。第6次刺血能弯腰,可翻身,白细胞恢复到正常值。第10次刺血后丢掉拐杖独自行走。先后共刺血治疗15次,左腿疼痛消失,功能恢复。肌肉萎缩亦已改善。

随访:已上班工作,结婚生育。左腿功能良好。1982年3次拍片复查,被破坏的骨质逐步修复。

例二:朱xx,女,20岁,农民,安徽省寿县菱角乡人。

患者两个月前,不慎跌伤右膝关节,逐渐肿胀疼痛、灼热、不能行走,在当地医院穿刺抽出脓液及抗炎治疗,未见好转,于1975年9月22日来我院刺血治疗。

检查:痛苦面容,形体消瘦,右腿呈半屈曲位,活动度约10°,膝关节呈梭形肿胀,并有压痛、局部灼热,有波动感,股四头肌明显萎缩,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20000/立方毫米血液,中性粒细胞64%,淋巴细胞18%,血沉65毫米/小时。X线摄片:关节面骨质损坏。诊为右膝关节结核伴混合感染。刺血:委中、阳交。

1975年10月4日:刺血一次后,右膝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患肢能活动至30°左右,夜睡安静。复查血象:白细胞12200/立方毫米血液。刺血:足三里,委阳。

10月20日三诊:右膝关节肿痛大减,皮温正常,腹股沟淋巴结消散,腿能伸直,可下床扶物走动,饮食增加。刺血:上巨虚、阴陵泉。

11月9日四诊:右膝关节肿消,能独自缓慢行走。血象降至正常,血沉15毫米/小时。刺血:阳陵泉、委中。

11月30日复诊:患腿膝关节肿痛全消,活动自如。X线摄片复查:右膝关节骨质光滑,间隙整齐,无明显骨质破坏及增生现象。临床痊愈。追踪观察5年未复发,身体健康,能参加体力劳动。

例三:王xx,男,22岁,安徽省庐江县人。

1965年12月10日初诊:于5个月前,出现右腿疼痛,跛行。经中西医药治疗两月余,症状反加重。右髋关节肿胀,右腿功能障碍,食欲减退,疼痛难忍,身体消瘦。经某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右髋关节结核。

检查:右腿呈屈曲挛缩状,肌肉萎缩,右髋关节肿胀,不能站立,不断呻吟,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夜寐不安,低热盗汗,舌淡,脉弦细数。血沉65毫米/小时。

刺血:委中、风市及局部。经刺血一次,疼痛减轻,低热已退,能下床站立,纳食增加。刺血两次,全身状况有改善,盗汗止,能扶拐行走。1966年元月20日四诊:右髋关节疼痛已止,能缓步行走,局部肌肉较前丰厚。血沉13毫米/小时。继续刺血:委阳、殷门及局部。追访13年,未复发,肢体功能良好。

例四:牛xx,女,17岁,合肥人。

1967年3月10日初诊:背部局限性疼痛伴下肢瘫痪10月余。

患者素体羸弱,10个月前曾发高热而出现脊背疼痛,不能俯仰,动则痛剧,腰腿酸楚,双下肢萎软无力而瘫痪。在某医院诊断为胸椎结核伴伸展性截瘫。给予抗痨治疗,病反加重,动员手术治疗,家属有顾虑,遂来我院刺血治疗。检查:身体消瘦,面色苍白,潮热盗汗,胸椎后凸畸形,夜间痛剧,影响睡眠,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舌质淡红,脉沉细数。血沉50毫米/小时。X线摄后报告:第8、9、10、11胸椎椎体骨质破坏,5、6、7椎体边缘不齐、间隙消失。诊断意见:胸椎结核。予刺血:委中、腰阳关。

1967年3月25日二诊:病情好转,食欲增进,背脊胀痛减轻并能坐起。刺血:腰俞、曲泽。

4月11日三诊:下肢功能稍见改善,能轻微活动,大小便已能控制。刺血:委阳、腰阳关。辅服补肾强身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月28日四诊:腰背疼痛大减,下肢感觉基本恢复,能下床站立。刺血:肾脊。

5月29日五诊:能在室内走动,全身状况有很大改善,下肢有力,背痛消失,体重增加,仍觉腰腿酸痛。刺血:委中。

12月3日六诊:患者步行来院治疗,精神甚好,眠食正常,已能做些家务。刺血:至阴。之后结束治疗,追访观察12年,患者病愈后第三年结婚,后育二子。参加农业生产,未复发。

例五:王XX,男,22岁,农民,安徽省肥西县人。

1966年3月10日初诊:患者3年前发高热,全身疼痛,经治疗热退,但感背部疼痛,脊椎活动不利,后腰部右侧出现一肿块,皮色不变而渐增大,经某医院X线摄片诊断为胸椎结核并发脓肿。经抗痨治疗3年,无好转,脓肿破溃,症状加重,而来刺血科治疗。诊见:面色萎黄,体质瘦弱,低热,背脊稍后凸,活动受限,压痛明显,腰右侧有一瘘管,久不收口,脓液腥臭不断外渗,下肢沉重酸楚,舌苔薄黄,脉濡数。血沉75毫米/小时。X线摄片示:胸8-11椎体破坏,诊断为胸椎结核。先后刺血:腰阳关、委中和腰俞、曲泽。经刺血两次后,腰背痛减,低热退。续予刺血:委阳、肾脊。

1966年4月15日四诊:全身状况有显著改善,脊柱屈伸较前自如,瘘管脓液减少。血沉下降至25毫米/小时。因下肢仍感酸痛,刺血:阳交。

5月3日五诊:背痛大减,肢体自觉有力.并能干些轻活。刺血:曲泽。

5月20日六诊:瘘管已愈合,饮食大增,睡眠正常,体重增加4公斤。之后,每月刺血治疗1次,共9次,以巩固疗效。追踪观察13年,身体健壮,至今未复发。

例六:张x,男,3岁,住安徽省长丰县岗集乡朱岗。

1980年2月9日初诊:患儿右足跟碰伤肿胀疼痛一年余,伴内外踝瘘管穿通流脓水。骨科检查诊断为右跟骨结核,经抗痨治疗病情未减,由其父带来刺血科治疗。患者面黄形瘦,低热盗汗,右足跟肿痛,瘘管分泌物外渗,不能站立,不能迈步。其母去年肺结核病故。

诊断:右足跟骨结核。

治疗:刺血委中及局部。嘱家长给予加强营养。

4月4日二诊:右足跟肿消一半,疼痛也减轻,已能站立,瘘管分泌物减少。

4月21日三诊:右足跟肿痛减轻,已能走几步路。低热盗汗止,伤口渗出物少了。刺血局部。

5月19日四诊:患儿全身状况大有改善,纳食增加,面色有华,能走路,但须走一段爬一段。瘘管基本无渗出物。刺血局部。

效果:患儿共刺血4次,瘘管愈合,行走正常,功能完好。拍片复查:右跟骨破坏明显改善。

按:骨与关节结核祖国医学称为骨痨、流痰,是难治之病。现代医学认为本病通常均为血源性感染,继发于体内其它结核病灶,如肺结核、淋巴结核等。结核杆菌侵入血流,经血液循环侵入骨、关节组织,当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即易发病。

刺血治疗本病旨在泄毒祛瘀,调节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能增强免疫功能,使病菌被杀灭,骨关节结核转向痊愈。

10.小腿慢性溃疡二例

例一:张xx,男,73岁,安徽省合肥郊区农民。

初诊1976年5月21日:双下肢小腿溃疡四年余,久治不愈,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在某市医院行过大隐静脉结扎术。初起两小腿下段有栗米样疹点,搔破流水,溃烂出血,面积不断扩大化脓发臭。经单方外洗、换药等治疗,溃疡面未见缩小,下肢胀痛,步履不便,今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左腿胫骨前下1/3处至足背破溃,疮面约21x10厘米,有黄血水渗出,周围皮色紫黑,溃疡周围小静脉怒张,右腿胫骨前两处溃疡,面积约2x2.5厘米及2.2xl.5厘米。

诊断:小腿慢性溃疡。

治疗:刺血委中、局部。疮面用淡盐水洗涤。6月21日二诊:下肢胀痛大减,双腿溃疡面均见缩小,渗液亦少。

刺血:解溪及局部。

7月10日三诊:右腿溃疡已愈合。左腿溃疡肉芽呈现鲜红,疮面缩小。此后左腿又刺血两次。

效果:右腿共刺血三次,溃疡收口,左腿面积较大,刺血5次于9月亦愈合。患者正常参加劳动。

例二:孙xx,男,43岁,安徽省蚌埠六中教师。

1981年8月15日初诊:左小腿胀痛17年,内踝上破溃8个月。患者于1963年左腿内踝处被车撞伤,但无骨折,不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第二年、第三年同样发作两次。曾在蚌埠某医院检查诊断为静脉炎,药物治疗暂缓解。1976年,1979年患处又碰破一次,长期药物外治才愈合。现感左腿发胀微痛,行走沉重,走远路或上课站立过久则感疼痛、木胀加重。今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左小腿静脉曲张,皮肤紫暗,内踝处溃疡面积约6x8厘米,伤口有分泌物,溃疡下方小静脉怒张,患侧小腿肿,周径比健腿粗2厘米。

诊断:小腿溃疡。

治疗经过:刺血委中、三阴交、然谷及局部。伤口用枯矾纱条湿敷包扎。此后每隔10-15天刺血一次。第四次刺血后溃疡即愈合,第五次刺血后左腿肿胀消除。先后共刺血6次,溃疡愈合。17年下肢肿胀亦已缓解,行走轻快。

按:小腿溃疡多由静脉曲张伴发,由于静脉长期郁血,患侧小腿特别是下1/3及踝部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发生营养不良,易破溃形成溃疡。

祖国医学认为其病机是经脉瘀阻,气血壅塞不通,肌肤失去濡养,故溃而难敛。刺血旨在泻出经脉中的郁血,促进溃疡愈合。这与改善静脉回流障碍的病理变化是相一致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3-01-18 16:23 2楼
收藏了,谢谢分享
⬅ 学习中医并不难,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而已 老茶馆 《刺血疗法》◎医案选录 内科病例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