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医案选录 内科病例10--21

2010-11-08 13:01 楼主
第七章◎医案选录

一、内科病例

10.神经官能症一例

李xx,女,41岁,安徽省合肥十七中教师。

患者自20岁时发生胃痛,发复发作20多年,多在受凉、天冷时发作,疼痛、嗳气,严重时进食后呕吐。在南京某医院做胃肠造影,无器质性病变。

诊断:胃神经官能症。

治疗经过:1962年9月来刺血科治疗,取穴曲泽、阳交治疗两次,症状减轻,渐至消失。

追访至今未再发病。只在受凉后偶有不适。

11.幽门梗阻一例

汪xx,男,21岁。住安徽省合肥铝厂。

患者1977年10月份因劳累后进食过多,午睡着凉,醒后发生呕吐,为胃内容物。此后经常胃胀、呕吐。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傍晚则大吐一次,将一天所进饮食吐尽,才感舒服。逐渐消瘦、精神不振。据某医学院附院胃肠造影报告:胃部未见充盈缺损,幽门管经挤压后尚不能开放,钡剂受阻。诊断为幽门不全性梗阻。动员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于1975年4月26日来诊。

治疗经过:取穴曲泽,针刺放血后,症状减轻,每晚小吐一次,饮食开始增加,一周后呕吐停止,仍有胃胀、恶心。5月4日复诊刺血足三里,拟温脾健胃药三帖:

良姜9克,香附9克,白术9克,茯苓9克,陈皮9克,山楂15克,建曲9克,麦芽9克,甘草3克

5月24日三诊,胃胀呕吐均消失,面色红润,二便通调,胃脘部似有气体游窜。刺血足三里巩固疗效。

随访6年,未再发生呕吐,体重增加5公斤多,参加工作。胃肠X线复查:幽门钡剂通过顺利。

按:十二指肠溃疡属中医的胃脘痛。其病因系由脾胃虚弱,饮食不节,寒温失调,七情郁结,气机逆乱,引起气滞血瘀,导致胃脘疼痛。唐容川说:“瘀血在经络,……满滞碍而痛。”叶天士以宣络法治“久病胃痛瘀血积于胃络。”其病机仍是脏腑经络气血不通。现代医学实验观察:消化性溃疡在病变发作期间,局部组织有水肿、充血、坏死的变化。两者的认识是相吻合的。前述消化性溃疡患者病程十余年,胃神经官能症患者也有二十余年的胃痛史。符合“久病多瘀”的说法。幽门梗阻,其幽门管的痉挛,水肿,也符合气滞血瘀的病理改变,治宜祛瘀通幽。

刺血治疗上三类疾病,旨在调整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气血调达则疼痛自去,呕吐可止。

12.肝炎三例

例一:万xx,男,26岁,安徽省颖上县水上乡干部。

患者1971年患“急性无黄疸型肝炎”,在当地医院治疗后痊愈。1973年发生肝区疼痛、全身无力、饮食减少,当地医院查肝功能:麝香草酚絮状试验“+++”,脑磷脂胆固醇絮状试脸“++”,谷-丙转氮酶300单位。1973年6月份来刺血科治疗。

诊断:迁延型肝炎。

治疗经过:取穴太阳,阳陵泉,针刺出血。7月5日再次刺血治疗。经两次刺血治疗,症状消失,精神和饮食转好,复查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单位,硫酸锌浊度试验8单位,谷-丙转氨酶40单位以下。

随访10年,未发病,正常工作。

例二:夏XX,男,32岁,安徽省合肥市郊永青乡农民。

患者肝区经常疼痛,伴乏力、纳差一年多,既往有“肝炎”病史。1973年7月21日查肝功能: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2单位,谷-丙转氨酶124单位。1973年12月来刺血科治疗。

诊断:迁延型肝炎。

治疗经过:取穴阳交,隔半月一次,刺血治疗两次,症状消失。1974年2月27日复查肝功能正常。

1978年10月追访:恢复健康,参加体力劳动。

例三:吴xx,男,38岁,军人。

患者“肝炎”病史4年,肝功能异常,先后住南京某医院及合肥某医院治疗,肝功能均未转正常。肝区经常疼痛,腹胀、饮食减少。1973年6月来刺血科治疗。

诊断:迁延型肝炎。

治疗经过:1973年6月5日刺血治疗,取穴阳交。6月15日复诊刺血曲泽。经两次刺血治疗后,症状减轻,复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由180单位降至90单位,硫酸锌浊度试验由18单位降至11单位。6月25日和7月14日又刺血治疗两次,复查肝功能正常。

1978年11月信访:刺血治疗后,1974年、1975年多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现在身体健康,体重增加,正常工作。

按:慢性肝炎是由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久治不愈,迁延而致。由于病程长,肝脏充血,郁血,导致肝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和循环障碍。

本病在祖国医学属于“肝郁”、“胁痛”等范畴。其病机为久病入络,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肝为藏血之脏,血和则肝和,血充则肝柔,血滞则肝瘀。

刺血治疗本病旨在疏通肝脉,使肝脏气血和畅,促使肝细胞功能的恢复。

13.肝硬化腹水二例

例一:冉xx,男,53岁,安徽省阜阳地区招待所工作人员。

患者肝炎病史8年,1973年元月份感到腹部胀满,食纳减少。4月份腹胀加重,尿量少,下肢浮肿。在地区某医院及省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腹水”。服中药及西药后,症状不见减轻。于1973年6月4日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面色黝黑,贫血貌,巩膜无黄染,面颊皮肤可见蜘蛛痣,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叩诊有移动性浊音,平脐腹围121厘米,腹壁静脉怒张,肝脾因腹水较多未触及,两下肢凹陷性水肿。

肝功能检查: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8单位,硫酸锌浊度试脸18单位,谷-丙转氨酶140单位。

诊断:肝硬化腹水。

治疗经过:取穴足三里,针刺出血,内服中药三帖:

白术12克,云苓12克,莱服子9克,建曲9克,麦芽9克,泽泻15克,木通9克,大黄12克,车前子12克,甘草6克

6月6日复诊:尿量增多,饮食增加,刺血委中、阴陵泉后腹胀减轻。6月8日刺血阳交,腹水消退,诸症减轻,饮食倍增,精神转好。嘱戒酒,加强营养,保肝治疗。

1978年12月追访:刺血治疗后未再发病,平脐腹围90厘米,已恢复工作,复查肝功能及蛋白电泳均正常。

例二:梅xx,女,42岁,安徽省阜阳县三里乡农民。

患者1968年患肝炎,1971年症状加重,腹胀、纳差、消瘦伴血尿,在地区医院检查诊断为“肝硬化”,中西药物治疗,症状未见减轻,于1973年9月19日来刺血科治疗。检查:面黯无华,颐部皮肤可见蜘蛛痣,心肺正常,膜部膨隆,腹壁静脉怒张,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肝肋下约3厘米,质硬。平脐腹围99厘米。两下肢凹陷性水肿。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当时化脸单遗失)。

诊断:肝硬化腹水。

治疗经过:取穴腰阳关、足三里、太阳,针刺出血后云尿量增多。腹胀减轻。9月29日复诊刺血曲泽、委中,症状明显好转。10~11月每隔十天刺血治疗一次,分别选取腰俞、阴陵泉、阳交、腰阳关等穴。共刺血治疗8次,腹水消失,饮食正常,平脐腹围85厘米,其它症状亦基本消失。治疗两个多月,效果显著,回乡休养。

1978年12月追访:患者回乡后能参加轻体力劳动,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正常,麝香草酚浊度试验8单位,硫酸锌浊度试验4单位,谷-丙转氨酶40单位以下。

按:肝硬化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为肝细胞变性、坏死与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结构紊乱,血液循环障碍,使肝脏硬化。

本病属中医的“癥瘕”“积聚”范畴。叶天士说:“结为癥瘕者,气血交病,病已入络,久必成满胀”。故凡治胀,如“气分不效,宜治血络”。他又指出:“肝主血,络亦主血,故治肝者必治络”。

《灵枢◎水胀篇》倡导“除其胀之血络,治疗腹水,愈即去其瘀血,用行血活血,促进利水。

刺血治疗肝硬化腹水,有的病例能够立起沉疴,有的只能减轻症状,也有的病例治疗无效。

14.慢性肾炎一例

孙xx,男,20岁,安徽省寿县广岩乡平塘大队农民。

患者1971年8月患“急性肾炎”,发热,面部浮肿,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缓解。1973年9月,因感冒引起旧病复发,全身浮肿,尿闭33小时,急诊住入阜阳市某医院,查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少量,颗粒管型“+++”。诊断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尿毒症?入院后使用环磷酰胺、双氢克尿噻等药治疗,好转出院。出院后病情有反复。1973年10月~1974年4月,病情加重,全身浮肿,贫血,精神萎糜,腹部胀满。尿常规检查:蛋白“++++”,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于1974年4月5日来诊。

诊断:慢性肾炎。

治疗经过:患者来时身着棉衣,外裹厚被,由三个人架着来到刺血科,身体衰弱,精神萎靡。取穴腰俞,委中,针刺放血治疗后,当天回到亲戚家就感到饥饿,吃了两碗饭,不用别人扶架,自己散步到户外。一周后复诊刺血肾俞,病情逐渐好转。前后共刺血治疗4次,浮肿消退,各种症状明显好转,复查尿常规:蛋自“+~++”,管型消失,饮食和精神恢复正常。不久病愈回乡,带健脾益肾中药3帖。

1978年12月追访:患者回乡后,身体恢复很快,但查尿常规仍有蛋白“+”,1974年6月又加用环磷酰胺治疗,尿蛋白消失。现在身体健康,参加农业劳动,尿检正常。

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水肿范璐,因排水功能失常,聚而为病。《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说.“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肾,肾虚则水散于皮……水随气流,故为水病。”《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可见本病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中医还认为“血不利则为水”,“久病入络”。现代采用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慢性肾炎。

肾脏是全身血流量较大的器官,根据慢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刺血治疗后祛瘀活血,改善了肾脏的血液循环,使肾脏得到正常的血液供应,促进肾小球功能的恢复。

15.肾盂肾炎一例

蒯xx,女,42岁,安徽省合肥市搬运公司炊事员。

1973年4月19日门诊:发热、浮肿、尿频、尿急、腰痛反复发作已3年。先后经省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肾盂肾炎”,中西药物治疗,久治不愈。1964年有尿路感染病史。

化验检查:尿常规蛋白“++”,白细胞“+”,红细胞“++”,脓球“++”,尿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

诊断:肾盂肾炎。

治疗经过:取穴肾俞、阴陵泉针刺出血。5月2日复诊,小便较前通畅,腰痛减轻,刺血腰阳关,委阳。5月22日三诊:症状轻微,食纳增加,肢体有力,再刺血肾俞。先后共刺血治疗三次,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复查正常,随访观察多年,未发病,身体健康。

按: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间质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的化脓性炎症,肾盂粘膜充血、水肿,可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并有大最白细胞浸润。本病属于中医“淋”、“癃”范围,刺血治疗本病旨在使肾脏血行通畅,改善充血、水肿的病理,达到杀菌消炎,恢复肾脏正常功能的目的。

16.钩端螺旋体病一例

刘xx,男,39岁,安徽省定远县七里塘乡农民。

1971年7月于暴雨后数日,患者突然发生寒战、高热、全身酸痛4天。当地医疗站用退热剂治疗无效,体温达40℃,发热持续4天不退。当地“钩端螺旋体病”暴发流行。于7月5日急送某医院。

体检:体温40℃,急性热病容,双眼结膜充血,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腓肠肌压痛明显。

诊断:钩端螺旋体病。

治疗经过:当时王秀珍老中医下放该处,当即给予刺血治疗,取穴太阳、曲泽、阳交,针刺出血后,患者头痛顿减,全身舒服,想进食。次日体温即下降至正常,未再予以治疗,病情逐渐好转至愈,步行回家。

1979年2月追访:刺血治疗后,退热较快,未用抗生素。现在身体健康。

说明:1971年当地钩端病暴发流行,仅患者所在生产队染病者20余人,也有一家2、3人同时发病,经刺血治疗者10余人均1次治愈。当时病人较多,因条件限制,未做血清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及血培养。

按: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为高热,寒战、疲乏,全身酸痛、腓肠肌压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刺血治疗可能起到解毒清热,减低全身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达到毒减热退,诸症消除。

17.面神经麻痹二例

例一:管xx,男,41岁,安徽省合钢五厂工人。

1983年12月31日门诊:口眼喎斜13天,右眼闭合失灵,眼球发干,右眉抬不高,饭粒滞留齿颊间。鼓腮漏气,已在某医院注射维生素Bl、B12及单方治疗未效。

检查:口角向左歪,右眼睑不能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诊断:面神经麻痹。

治疗:取穴太阳、下关、阳白针刺出血。1984年元月16日二诊:嘴歪稍纠正,能闭眼。刺血鱼尾、四白、地仓后,嘴已不歪,能抬眉皱额,但眼睑稍感疲乏。于元月20日及30日各刺血1次。共刺血4次,口眼歪斜症状消失。

例二:唐xx,男,3岁,安徽省肥西县关田乡人。

1982年12月16日初诊:患儿4天前,晨起迎风玩耍,用手揉嘴巴,哭叫,大人见状,视其口角流涎、嘴歪、左眼不能闭合,食后自用手指掏口内滞留饭粒。曾用鳝鱼血外敷未效,来门诊接受刺血治疗。

检查:嘴向右斜,左眼闭目露睛,流涎。

诊断:面神经麻痹。

治疗:取穴太阳、下关、地仓,针刺出血。1982年12月24日复诊:刺血后病情显著减轻,嘴歪好转,眼睑能闭合稍露睛,齿颊内已不滞食。刺血阳白、颊车后,患儿口眼歪斜之症全消失。

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风邪中络。《金匮要略》云.“中络则口眼歪斜”。《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乘虚而入,络脉阻滞,血流不畅,筋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口眼歪斜。“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这是中医治疗症行之有效的理论。刺血治疗本病者在祛风活络,疏通经络,畅通血行,使面神经得到正常的血液濡养,则麻痹可愈。

18.三叉神经痛一例

袁xx,女,53岁,安徽省合肥市砂纸厂工人。

1978年9月10日初诊:阵发性间隙性右头面部痛两月余。自诉2个月前出现右侧太阳穴、面颊、牙齿灼热刺痛,耳前胀痛,涕泪直流,痛处不能触摸。在某院检查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药物治疗,暂时缓解。后又发,有时l日发作5、6次。

诊断:三叉神经痛。

治疗:取太阳、颊车、地仓,针刺出血。10月5日二诊:刺血后头面痛缓解,间歇期延长,7-10天小发作一次,但症状轻微。刺血太阳、下关、地仓,经两次刺血后发作停止。

按: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风热外袭,经络气血阻滞不通,或肝胃实热上冲等导致。《名医别录》记载川芎的功用云:“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忽忽如醉……”。这一描述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发作时的症状相似。说明先人对本病的治疗,就采用川芎活血祛瘀的作用,散血分诸邪,与现代医学认为血液循环障碍是神经痛的病因之一是相吻合的。刺血后脉络疏通,气血通畅,疼痛自止。

19.血管性头痛三例

例一:周xx,男,35岁,安徽省淮南化三建机修厂工人。

1982年5月28日初诊:左侧头痛反复发作20余年。患者不到10岁即发头痛,每年发作2、3次,从去年起发作频繁,每周l次,呈胀痛,伴恶心呕吐,怕光喜静,思睡懒言,一般经1-2天才能缓解。经省某医院,淮南市某医院拍头颅片、脑电图检查及血脂分析均在正常范围,诊断为血管性头痛。服用去痛片、麦角胺咖啡因、丹参片、r-氨络酸等药,头痛仍发作频繁。

检查:左太阳穴血管暴涨,舌质淡紫,苔薄,脉小弦。

诊断:血管性头痛。

治疗:刺血太阳、曲泽。1982年7月17日二诊:刺血后头痛发作稀少,一个半月内在患疟疾、体质差的情况下发作头痛1次。再刺血太阳。1982年8月23日三诊:头部基本不痛,偶尔稍有不适,刺血鱼尾、尺泽。

说明:患者刺血3次,头痛未再发作,20余年的痼疾得到根治。

例二:何XX,女,40岁,安徽省合肥灯泡厂工人。

患者头痛病史10多年,疼痛发作时面部潮红、发热、眼球发赤。疼痛性质为胀痛、跳痛,以头部两侧为重。冬季冷风刺激后疼痛更剧。某军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曾用中药、西药、针灸、理疗等治疗,效果不理想。于1974年4月份来刺血科治疗。

诊断:血管神经性头痛。

治疗经过:4月16日刺血治疗,取穴太阳。两周后复诊,取穴印堂、太阳,针刺放血后,症状渐减而愈。刺血治疗2次,未再发病。

例三:葛xx,男,27岁,某部队军人。

1981年4月21日初诊:头部胀痛2年余,伴有麻木感。患者因精神刺激,出现头部昏沉胀痛,视物模糊,记忆力下降,不能看书阅报,即使看后也记不住内容。精神萎靡不振,已不能坚持上班工作,先后经南京、安徽等地四家医院做脑电图及摄头颅片检查,未见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性头痛。服脑灵素、谷维素、刺五加、灵芝片、三嗅片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显。

诊断:神经性头痛。

治疗:刺血太阳。

5月3日二诊:刺血后头部胀、麻均减轻,视物清晰,记忆力有恢复,精神振作。再刺血委中、太阳。

5月25日~8月20日刺血4次,头痛消失,记忆力恢复,正常工作。

按: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由多种原因诱发。本组所治血管性、神经性头痛经检查皆无其它器质性病变,可能与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调有关。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发作性头痛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会于此。外感内伤、气滞血瘀均可直接或间接引起头痛。《证治汇补》云.“瘀血相搏,皆能为痛。”瘀滞窍络,清不升而浊不降,即出现头痛。

本病例一、例二各有20余年,10余年头痛史,所谓久痛入络,久病则气滞血瘀,缠绵不愈,多属瘀血留于络中。例三则有精神刺激史,情志过激也能导致气血功能失调。因刺血治疗血管性神经性头痛,疏通脑络,畅通血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而使头痛自止。

0.多发性神经根炎二例

例一:吴xx,女,39岁,农民。

因手足麻木、行走不便,症状加重16天于1976年6月4日入院。

自述入院前2个月患“舌炎”,当地医疗室给“黄色药片”治愈。23天前自感右足足趾麻木,次日四肢末端呈袜套状发麻,两腿活动困难,需扶拐行走。当地医疗室给注射维生素B1、B12治疗,无效。7天后症状加重,不能行走,嘴歪,双目不能闭合,偶感呼吸困难,饮食减少,卧床不起。大小便尚正常,无吞咽困难及恶心呕吐。

体检:体温37.3℃,血压110/80毫米汞柱,皱额左侧较右侧明显变浅,双眼睑不能闭合,右眼为重,右侧嘴角下斜,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不偏,左嘴角有一泡疹。心肺正常,肝脾未扪及。皮肤温觉、痛觉存在,腱反射消失,肱二、三头肌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潘氏试验阳性,蛋白90毫克%,细胞数4,糖40毫克%。血钾14毫克%。冷凝集试脸l:64。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诊断:格林-巴利综合症。

治疗经过:患者入院后经内科会诊,给予板兰根针剂、强的松,乌洛托品、加兰他敏、维生素、抗生素等药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卧床不起。6月16日复查脑脊液常规,仍有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请刺血科会诊,取穴太阳、尺泽、委阳、中渚、冲阳,针刺出血后当天下午患者诉四肢麻木、发凉感明显好转,左眼睑闭合能力也有增进,精神好转。第二天患者可自行下床行走约600米。6月23日又刺血治疗一次,各种症状逐渐消失,两眼睑闭合灵活,嘴略斜,能自己料理日常生括。住院29天,临床治愈出院。

例二:王X,男,40岁,安徽省铜陵立新煤矿工人。

患者4个月前发热、咽喉疼痛,两、三天后音哑,舌头麻木,饮食呛咳,喝水后从鼻腔返流出来,住医院后治疗无效,面部、手足麻木,四肢无力,于1973年3月3日转省某医院治疗。

体检:软颚无麻痹,喉检查声带运动良好,咽反射消失,四肢浅感觉减退,神经根刺激征(+)。

诊断:格林-巴利综合症。

治疗经过:1973年3月5日取穴太阳、曲泽、阳交穴刺血。

3月20日二诊:病情好转,喝水已不返流,吃饭不再呛咳。双腿有力。刺血委中、尺泽。

4月4日三诊:四肢麻木感已消失,下肢行走稍乏力。刺血太阳、冲阳、中渚。以后每隔10天又刺血两次。先后刺血治疗5次诸症消失,病愈返矿。

1978年12月追访:格林-巴利综合症经刺血治愈,回矿上班。后因工伤,腰椎损伤,下肢瘫痪。

按:多发性神经根炎,中医根据其症状认为系湿流四肢、经络阻滞、气滞血瘀,气血不能荣于四末.故四肢痿软失用。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指出痿症病机系风寒、痰饮互相凝结于经络之间,以致血脉闭塞,“脉管湮瘀”。主张治疗宜宣开“气血之痹”。现代医学认为神经系统疾病多数有神经组织的病理形态改变,血液循环障碍是主要病因之一。刺血旨在行气活血,使经络通畅,湿热之邪则除,气血周荣,痿症则愈。

21.精神病三例

例一:段xx,女,33岁,安徽省合肥蛋品厂工人。

患者3个月前因思想不愉快,开始失眠,症状逐渐加重。近2个月来昼夜不眠,乱唱乱跑,不知饥饱,**外走,有被害妄想,说自己被人打的。在市某专科医院检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收住院治疗两个月,症状未能控制,家属接患者来刺血治疗。

检查:血压106/68毫米汞柱,心肺正常,意识清晰,仪容不整,检查不合作,对答不切题,注意力涣散,定向力尚存。

诊断:精神分裂症。

治疗经过:1976年2月8日刺血治疗,取穴太阳,针刺出血后,精神稍见安静。2月11日复诊,取穴委中、曲泽,刺血后精神症状明显缓解,睡眠转好,不再乱跑乱唱,生活已能自理,知道洗头、洗衣。2月18日刺血太阳、丰隆,精神症状消失。

先后刺血治疗3次,随访观察7年,未再发病,正常上班工作。刺血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

例二;陆xx,女,42岁,安徽省江淮汽车制造厂工人。

患者半年前因与邻居吵架,以后即发现失眠、神情呆滞。经市某专科医院检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收住治疗一个多月,症状未能控制,于1977年4月26日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面色晦暗,情感淡漠,沉默不语,检查尚合作,问话少答,否认有病,定向力和记忆力尚可。

诊断:精神分裂症。

治疗经过:取穴太阳针刺出血,刺血后患者出一身汗,精神好转,睡眠仍差。5月3日复诊刺血曲泽、委中,睡眠好转,每夜能睡4-5小时,情绪比前活跃。5月16日刺血腰阳关、太阳。5月30日刺血阳交。共刺血治疗四次。睡眠基本正常,对答切题,精神症状消失,上班工作。

随访7年,未发病。

例三:聂xx,女,36岁,安徽省肥东县三十铺乡马岗大队农民。

患者因超龄招工未成,突然发生晕厥,左腿抖动,继则全身抽动,向外乱跑,不问亲疏,漫骂不休。有时哈欠频频,说神道鬼,说她自己是“七仙姑”。夜晚不能入睡,喉中有痰,伴有视觉障碍。发病半年多,多方治疗未效。患者平素身体健康,个性倔强。家族无类似病史。于1978年4月23日来刺血科治疗。

检查:血压106/74毫米汞柱,心肺正常。神态清楚,仪表欠整,情感失常,不愿主动就医,无明显幻觉妄想及思维分裂表现。

诊断:癔病。

治疗经过:刺血太阳、曲泽、委中、丰隆,内服安神化痰中药3帖。

茯苓、茯神各12克,枇杷叶10克,陈皮8克,香橼皮10克,泽泻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夜交藤20克,钩藤10克

4月30日复诊,刺血治疗后,症状改善很快,能自述发病经过,精神亦较前愉快。刺血委中,巩固疗效。随访6年,未再复发。

按:精神病属于祖国医学“癫”、“狂”、“郁症”范畴,其病机为七情失调、气血瘀滞,正如清代医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一书所云:“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腑气不接。”主张以活血化瘀法治疗。

针刺放血能行气活血,使脑络疏通,神明复常。早在《内经》中就有刺血治疗癫狂症的记载。

针刺放血对精神分裂症、癔病等精神疾病有一定效果,其中有些病例效果较好。精神分裂定以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病程太久难收佳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刺血疗法》◎医案选录 外科病例1--10 老茶馆 《刺血疗法》◎医案选录 外科病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