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小识 河间金栋

2010-11-09 22:58 楼主
“长夏”小识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1.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经文是以四时来说明五行之相克。胜,相克。

2.四时与五时: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之四时,依次序而循环,季节气候则由温、热而转寒、凉,自然界万物赖以生、长、收、藏。为何“四时之胜”中又有“长夏”呢?此乃出于理论之需要,为了与五行、五脏等相配而构建五大系统使然。王冰注云:“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故谓得五行(五)时之胜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内经》言五行配以五藏,其来源于天之四时。藏有五,而时仅四,故以六月为长夏,以配脾。”《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

检阅先秦、汉之古籍,并未见“长夏”之名称,却有“季夏”之名称,如《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战国时期的邹衍云:“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春秋繁露•五行对》:“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为冬,金为秋,土为季夏,火为夏,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四时中虽增加了季夏而成为五时,但仍多言之四时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

如《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径也。……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四时与日月星辰、五方、五行相配。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

《吕氏春秋•五行相生》:“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阴气伏于下,于时为冬……水润下”、“太阳者南方。南,任也,阳气任养物,于时为夏……火炎上”、“少阴者西方。西,迁也,阴气迁落物,于时为秋……金从革”、“少阳者东方。东,动也,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木曲直”、“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土稼穑蕃息。”此乃五方、五行、四季之相配,而中央之土于时为四季,无季夏之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王冰次注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谓四时之生长收藏。冬水寒,夏火暑,秋金燥,春木风,长夏湿土,谓五行之寒、暑、燥、湿、风也。然四时之气,土虽寄王,原其所主,则湿属中央,故云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五气也。”
而言及五时者,可见于《灵枢经》,如《经别》篇云:“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云:“人有五脏,五脏有五变,五变有五输,故五五二十五输,以应五时。”《五阅五使》篇云:“五气者,五脏之使也,五时之副也……脉出于气口,色见于明堂,五色更出,以应五时。”说明此时期五时与五脏、五行相配之理论或已经成熟。

3.长夏者何谓也?

长夏,虽首见于中医经典《内经》之《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并在《内经》全书中共见27次,却是由邹衍“季夏”一词演变而来。时贤孔德立《先秦诸子》说道:“‘季夏’的出现,是邹衍对阴阳五行学说的一个创举,解决了土德在四时中不占具体位置的缺陷。”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为了与脾、土、湿相配合,故《内经》的作者,将季夏换成了长夏,是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成熟的标志。但《内经》大多数篇中四时仍多是与阴阳、五行等相提并论。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考》云:‘长夏字初见于此,谓夏之土用,长养万物之义也。《六节藏象论》次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长夏的来源,实由五行学说推演派生而来,即为了配合自然界之五行---木、火、土、金、水,此完全是出于理论的需要,牵强附会明显。

五行学说引进医学时,明显的是受“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通天》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

天有四时、五行,四时如何配五行?即如王冰所云“春木风、夏火暑、秋金燥、冬水寒、长夏湿土”也。四时之中,加之长夏,才得五行之配五时也。

长夏的词义当如王冰所云:“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六节藏象论》次注)又说道:“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干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藏气法时论》次注)即“长在夏中”。长,当读掌zhang,非读常chang。

长夏在五行属土,在五方属中央,在五气属湿,在五脏属脾,在五体属肌肉。《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脾主长夏。”《新校正》云:“按全元起云: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主六月也。”

六月,指阴历六月,亦即农历六月,夏季最后一个月份,此时气候最为潮湿,乃因多阴雨而潮湿。空气中湿度大,大气压偏低,故由脾所主。一般工具书多持此说,如《中医大辞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问•藏气法时论》:‘脾主长夏。’”《内经词典》云:“长夏,农历六月。素18‘长夏胃微软弱曰平。’素22‘脾主长夏。’王注:‘长夏,谓六月也。’”而对于“长”字的读音,标注为读“常chang”,周海平等主编《黄帝内经大词典》亦注音常(chang)夏,皆不当。

因为《内经》一书,非一人一时之作品,所以纵观全书来看,有时是春、夏、秋、冬四时相提,有时是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并论。四时相提符合自然界现象,而五季并论则是出于理论之需要而已。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而经文中之内容却是五季内容之回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生、长、收、藏,是以四时而言,长夏哪去了?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王冰次注云:“春夏为阳,故生长也;秋冬为阴,故收藏也。”
春夏为阳,秋冬为阴,长夏为阴、为阳?是为至阴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即由阳至阴。

4.脾主长夏与脾不主时:

长夏虽由脾所主,但从时间来说却又不尽合理,何也?时间搭配不均匀。长夏是从夏季分出的一个月,夏季则是二个月,而春、秋、冬则各为三个月。这样一来《《内经》的作者,为了均衡这个时间,又云“脾不主时”,即在每季之末各匀出十八天由脾所主。18×4=72天,3个月×3季-18天=72天,如此则每季皆系72天,甚为妙哉!《素问•太阴阳明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此“脾不主时”则是受当时阴阳、五行、五方、四时学说之影响嫁接而来。

《管子•五行》:“日至赌甲子木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士师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丙子火行御,天子出令,命行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戊子土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司徒内御……七十二日而毕。”、“赌庚子金行御,天子出令,命祝宗选禽兽之禁……七十二日而毕。”、“赌壬子水行御,天子出令,命左右使人内御……七十二日而毕。”受此影响,邹衍则创立了“五行相生的四时教令思想”,推荐给当时的统治者。

《春秋繁露•五行之义》:“土居中央,为(谓)之天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故五行而四时者,土兼之也。金木水火虽各职,不因土,方不立,若酸咸辛苦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甘者,五味之本也;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之主土气也,犹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是故圣人之行,莫贵于忠,土德之谓也。人官之大者,不名所职,相其是也;天关之大者,不名所生,土是矣。”

《春秋繁露•治水五行》:“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

《汉书•律历志》云:“中央者,阴阳之内,四方之中,经纬通达,乃能端直,于时为四季。”居于中央的土对四季起统领作用,任何季节用事都离不开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谈“一张方剂受用终生”现象——给一位网友的回复 老茶馆 “冬不按跷”辨疑 河间金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