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不按跷”辨疑 河间金栋

2010-11-09 23:04 楼主
“冬不按跷”辨疑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⑴ 经文: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对于上述经文,历代注家又是怎样解释的呢?皆强为之解而解之非矣。

⑵“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之汇释:

《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杨注云:“夫冬伤寒气在于腠理者,以冬强勇按跷,多劳困,腠理开,寒气入客。今冬不作按跷,则无伤寒,至春不患热病鼽衄,故春不病颈项者也。跷,几小反,强勇貌也。”

王冰次注云:“按,谓按摩。跷,谓如跷捷者之举动手足,是所谓导引也。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此上五句,并为冬不按跷之所致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冬而按跷则不能藏精,神气浮散,而春夏秋冬各有其病。故冬不按跷,则春夏之病如上文者少矣。何也?精者,身之本也,冬不按跷,以藏其精,故春不病温,不特不病鼽衄及不病颈项已也。且精之在内者不可出,而邪之在外者不可入。彼秋病风疟者,虽有冬不藏精而然,亦由夏时暑汗不出所致也。”

吴昆《素问吴注》云:“跷,音乔。按,手按也。跷,足踹也。冬主闭藏,按跷则扰动阳精而失闭藏之令。天一生水,真元之气根于肾。冬不按跷,则不扰动阳精,肾得闭藏,根本立而水生矣;水生则木生,故春不病鼽衄颈项;木生则火生,故夏不病胸胁;火生则土生,故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土生则金生,故秋不病风疟;金生则水生,故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飧泄汗出,亦失肾主闭藏之令也。”

张介宾《类经十五卷•疾病类二十七》注云:“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故冬宜养藏,则春时阳气虽升,阴精自固,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按跷且不可,则冒寒妄劳益可知矣。”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按跷者,按摩导引,引阳气通畅于四肢也。冬时阳气伏藏,若导引其四出,则无以奉春生夏长之气,是以有鼽衄头颈之经病矣。春病在头,邪热而迫于经者鼽衄,别出下项,则为颈项之病矣。……痹者,风入于经俞也。此复言阳气固密者,四时无经俞之病也。复曰飧泄而汗出者,言人能藏养元真之气,必不使邪伤经脉,病在内而为飧泄也;亦不使邪伤阳气,病在外而汗出也。此复甚言其阳气之不可伤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四时之气,春生冬藏,故冬不按跷,则冬藏而经俞不虚,是以春不病鼽衄;春不鼽衄,冬藏之力也。春不病颈项,则春生而经俞不虚,故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并不飧泄而汗出也。夫冬令藏水,不但不病痹厥,且不飧泄而汗出,所以申明水王于冬,其时无病,更宜藏也。”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语译] 若冬天不进行按跷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鼽衄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痹厥、飧泄、汗出过多等病证。”

根据以上内容分析,历代注家及现代有的注家多认为,“冬不按跷”是指冬天应该禁止按跷,何也?因为“冬天按跷”,可以损伤人体之阳气、阳精,甚至神气浮散,结果会导致百病丛生,如“春必鼽衄及春病颈项、仲夏病胸胁,长夏病洞泄寒中、秋病风疟、冬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者等,妥否?愚见以为,其注皆不合常理与医理矣,何也?因“动则为阳”、“阳盛则热”,按摩导引可以宣通阳气、活动筋骨、疏通经络气血,强壮身体,驱散阴寒之气。

如《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太素》杨注云:“不劳则血气不通,故多得痿厥之病。故导引按跷则寒热咸和,血气流通。”《素问吴注》云:“导引,运行经气,不使留滞为病也。手摩谓之按,足蹑谓之跷,所以揉扰筋节,宣通阳气也。”《素问考注》云:“痿厥寒热者,气血凝滞之所为。故以‘导引按跷’治之,以令筋络骨节气血流通也。”经文明示可以“导引按跷”以治疗疾病、康健身体,而历代注家在对“冬不按跷”的注释上,却前后矛盾。可见“冬不按跷”与后面的经文内容有问题。

首先发现这段话有问题的是元•李冶(名治),在《敬斋古今黈(注)》卷六云:“按本经《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是而言,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飧’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如此则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大抵导引,四时皆可为之,惟不得劳顿至于汗出。而苟劳顿至于汗出,则非徒无益,或反以致他疾,不特于闭藏之时为不可,虽春夏发生长育之时,亦不可。王太仆不悟本经舛漏,坚主冬不按跷,谓按跷则四时俱病,盖为纸上语所牵。而肆为臆说也。利害所系甚重,予于是乎有辨。”后被丹波元简《素问识》所引用。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 [飧泄而汗出也] 此六字,《新校正》云:‘疑剩文。’是。李冶《古今黈》云:‘按本经《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夏乃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由是而言,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其飧泄而汗出也一句,飧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如此则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大抵导引,四时皆可为之,惟不得劳顿至于汗出。而苟劳顿至于汗出,则非徒无益,或反以致他疾,不特于闭藏之时为不可,虽春夏发生长育之时,亦不可。王太仆不悟本经舛漏,坚主冬不按跷,谓按跷则四时俱病,盖为纸上语所牵。而肆为臆说也。利害所系甚重,予于是乎有辨。’简按:李说反似肆为臆说。然其理固不可掩。故备录此。”

高校教参程士德主编第二版《内经》亦云:“文中‘冬不按跷,春不鼽衄……’一节,李治《敬斋古今注》认为,春夏秋冬四时,皆宜导引,但勿使发泄至于汗出。如汗出则外邪易中,因而发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春伤于风,夏生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冬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病变。所以他怀疑本篇所云,应是‘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病痹厥。’至于文中‘飱泄而汗出也’一句,也认为‘飱’字当析之为‘勿令’二字。只有这样校勘,才能‘辞旨俱畅,可为通论矣。’李氏说虽有理,但根据似嫌不足。”确实如此。

3.释疑:

金栋按:“冬不按跷”之“不”字,是语气助词,用来调节音节,无具体实义。不按跷,按跷也。

《尔雅•释丘第十》云:“夷上洒下,不漘。”郭璞注:“不,发声。”刑昺疏:“不,发声也。”黄侃文集《尔雅音训》云:“不与不蜩、不过、不类、不若之‘不’同。”如下:
《尔雅•释鱼第十六》云:“左倪不类,右倪不若。”刑昺疏:“不,发声也。……不,亦发声也。”黄侃文集《尔雅音训》云:“不者,发语辞。”

又,《诗经•小雅•车攻》云:“徒御不惊,大庖不盈。”郑玄注:“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再,《楚辞•招魂》云:“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李逸注:“不奇,奇也。”

另,《礼记•缁衣》:“《甫刑》曰:播刑之不迪。”郑玄注:“不,衍字耳。”郑注不明“不”当系一语气助词,已知“不”在句中没有词义,故认为是一个多余的字。实乃语气助词之“不”也。

森立之《素问考注》云:“[眉]案:‘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跷者,按跷也。……案:冬时按跷,令血脉流通,则风邪无来侵之地。春不鼽衄者,血气无凝滞之徵。春不病颈项者,外邪无来犯之谓也。……案:‘冬不按跷’一句,唯谓‘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也。下夏秋冬共必有为诸证之渐耳,此唯举冬而余略之也。而王注云‘此上五句,并为冬不按跷之所致也。’恐非是。再考冬行导引按跷之法,则寒气不来侵,故至春不病邪入颈项之病,又不病鼽衄之证,四时宜导引也。只举冬,不云他三时者,乃与冬伤于寒者,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同文例。且《异法方宜》十二云:‘导引按跷者,宜从中央出。’亦是四时宜导引之徵也。”此《考注》一出,文理、义理、医理详尽而确,可谓群疑冰释。

经文中“春不病颈项”之“春”、“仲夏不病胸胁”之“仲”字,当从《素问吴注》删除,于义为顺。《素问吴注》云:“‘不病颈项上’,旧有一‘春’字,夏字上有一‘仲’字,两僭去之。”

综上所述,今据李冶《敬斋古今注》、森立之《素问考注》、《新校正》云(详“飧泄而汗出也”六字,据上文疑剩。)及《素问吴注》并结合上下文义,这一段话应校补为:“故冬按跷,春不鼽衄、不病颈项;春按跷,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夏按跷,秋不病风疟;秋按跷,冬不病痹厥。”如此始合经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长夏”小识 河间金栋 老茶馆 “二阳之病发心脾”小识 河间金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