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瘦燕针灸医案(二)

2010-11-29 23:31 楼主
6.陆瘦燕针灸医案·肝阴虚肩痹篇

王某某 男 48岁 门诊号69926
初诊:1964年9月30日,左肩背麻木一月余,每遇阴雨麻木更甚,且有酸楚,抬举尚利,肌肉无明显萎缩,左天宗穴有压痛,伴有肝脏肿大,肋下二指余,经常感疲乏,胃纳不馨,食后脘宇闷胀,夜寐欠安,大便较干燥,面色正常,舌苔淡黄腻,舌质红,脉右弦细,左细,病系肝阴不足,脾运失健,营卫不和,风寒外束,治以舒肝理气,养阴蠲痹。
处方:肝俞(泻,双)期门(补,双)足三里(补,双)内关(泻,双)神门(泻,双)巨骨(泻,左)天宗(泻,左)肩贞(泻,左)曲垣(泻,左)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不留针,天宗穴用齐针。
二诊:64年10月10日,治疗后左肩背酸痛渐减。阴雨天仍略有所感,胁肋隐痛尚存,纳馨,姑拟舒肝理气,和胃舒筋为治。
处方:肝俞(泻,双)胃俞(补,双)中脘(补)足三里(补,双)期门(补,双)太冲(泻,双)天宗(泻,左)曲垣(泻,左)巨骨(泻,左)
手法:捻转,不留针
三诊:64年10月27日,左肩酸麻基本已愈,唯天气阴雨仍略有灼热感,腹胀减轻,但巅顶仍胀,睡眠亦难,脉仍弦细,苔薄腻,黄色已退,湿浊渐化,肝肾仍亏,从效方再进。
处方:肝俞(泻,双)胃俞(补,双)期门(补,双)中脘(补)内关(泻,双)足三里(补,双)太冲(泻,双)太阳(泻,双)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不留针
按:患者就诊时,主诉仅为肩背麻木,然问诊中询得素有肝疾,故治疗予以两顾。因调整全身脏腑机能,将有助于促使局部病变之向愈。师常曰“若针灸治疗不从整体出发辩正施治,而只从局部出发,胶柱鼓瑟,则针灸得作用,将无异于理疗”。故陆老治疗痹症,不但治其痹邪,同时还常兼治内病。本例患者,兼有肝病,故除取巨骨、天宗、肩贞、曲垣用捻转泻法,以疏经蠲痹外,泻肝俞以平肝阳,补期门以益肝阴;补足三里以健脾,而滋化气生血之源;泻内关以治胸脘胀闷,泻神门以宁心安神,此为调整整体脏腑机能之措施。天宗穴压痛处用齐刺,以疏痹邪,又因本例病者仅有肩酸而未有肩凝程度,并有肝病,脉弦而体力较差,故不用温针及火罐。

7.陆瘦燕针灸医案·外伤肩痹篇

徐某某 男 41岁 门诊号69937
初诊:1964年9月1日,十月前因骑脚踏车摔跤而致左肩关节脱臼,当时由农村医师施行手法复位,复位后左肩疼痛持续二十余天,抬举不利,经电疗后稍轻,唯仍动辄锥痛入骨。左肩肌肉轻度萎缩,尤以肩贞穴部位最明显,舌淡,苔薄白,脉缓,病因创伤引起,瘀凝气滞,疗治非易,拟祛瘀和营,佐以舒筋。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
手法:捻转补泻,留针加温,肩髃、肩髎用短刺法,肩贞用火罐。
治疗经过:根据上方加减(自第二诊起减肩贞,加巨骨),共治疗5次,活动稍利,刺痛亦瘥,后因患者赴外地工作,未再继续治疗。
按:本例患者,因脱臼而损肩关节,气血瘀凝,久而不散。动辄锥痛,是病在骨关节之征,故陆老重用肩髃、肩髎,施《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短刺法,施术时使肩臂外展约45°,用“稍摇而深之”的手法直刺,深入3寸,然后上下提插,结合捻转、动摇,“上下摩骨”,有似“白虎摇头”之状。此为陆老治疗肩痹在骨关节时常用的手法,此外,肩贞穴重用火罐,因该处肌肉明显萎缩,为恐其内血凝阻,肌腠粘固,故用大火罐吸拔,以冀祛瘀而筋肉得以舒释。

8.陆瘦燕针灸医案·营卫不和肩痹篇

鲍某某 女 55岁 龙华医院门诊号 77292
初诊:1963年8月21日,年过七七,冲任脉衰,血海不充,脉络空疏,营失涵濡之养,卫疏捍外之司,营卫失其谐和,遂至藩篱不固,为外来之风寒所袭,致左肩酸痛,抬举殊艰,十指麻木,不时酸冷,伴有腰酸,迄今年余,脉细软,苔薄滑,病属内虚招邪,治拟和营宣络。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贞(泻,左)巨骨(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髃穴下用合谷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二诊:9月20日,针治八次,抬举渐利,唯后旋时仍不利,肩俞穴处有压痛,腰痛亦减,以上法加减。
处方:肩髃(泻,左)肩髎(泻,左)肩俞(泻,左)臂臑(泻,左)曲池(泻,左)合谷(泻,左)肾俞(补,双)
手法:捻转补泻,肩俞穴用齐刺,肩部加用温针并轮流拔罐。
三诊:9月27日,针治迄今,日趋好转,经气得畅,营卫亦和,抬动亦舒利无碍,病已告痊,可停针观察。
按:肩痹之症,俗称漏肩风,多发于中年以后的病者,一般多为筋肉的弊病。陆老治疗,按治痹原则,多取局部穴结合循经远取穴。手法多用捻转补泻法,以病在筋肉,故常用合谷刺、分刺。因病痹而经隧不通,故多加用温针。压痛处常用齐刺或扬刺,加用火罐。有抬举不利之肩凝症状时,肩部穴轮流拔火罐,多者可以一次拔2-3个。本例患者,属冲任脉衰,经络空疏,为外邪所袭,陆老治法,可以反映他在临床上治疗肩痹的一般规律。其中取肾俞,乃是病者兼有腰痛之故。肩俞,乃陆老治疗肩痹病的经验穴,位于肩髃穴与云门穴中间。另有一肩内俞,也是陆老治疗肩痹的常用经验穴,位于肩俞下约一寸。在肩连前臂内侧疼痛,抬举不利,或有肩凝的症状时常采用。但以上仅是治疗痹邪在于筋肉的治法。《灵枢·终始》篇中指出“(病)在骨守骨,病)在筋守筋”,若病邪入骨当用“致针骨所”的刺法。

9.陆瘦燕针灸医案·痰气交结瘿病篇

胡某某 女 23岁
患瘿气已七八年。1959年在上海某某医院治疗二个多月未效。后来经常吃含碘的海带、紫菜等付食品,效果亦不显著。颈项漫肿,心情容易激动,烦躁不宁,皮肤灼热,多汗,胃纳亢进,易感疲劳,胸闷不舒,呼吸急促,时有心悸,脉细弦,苔薄滑。证系肝失疏泄,气血郁滞,痰气相结,经络阻塞,搏于颈下,治拟疏通经气。
处方:昆仑(泻,双)人迎(点刺)
手法:昆仑用双侧,捻转补泻。令患者仰卧,伸下足,医者立于患者对面,双侧同时捻转,得气后,大指向后搓几下,反复操作八次。
第一次针刺时,即感颈项轻松,针后昆仑穴颇觉沉重,次日颈项漫肿略小。第二次再针昆仑,手法同前。翌日颈项已基本好转,虽工作紧张,亦不感觉劳累。
按:瘿气,祖国医学亦称影袋,其皮宽肉不变,总由痰气相结而成。随其症状有石瘿(坚硬不移)、肉瘿(肉色不变)、筋瘿(筋脉露结)、血瘿(赤脉交结)、气瘿(随气消长)等之分。本例患者,似属筋肉之瘿病,盖痰气瘀结于足太阳、阳明之筋分而致。以足太阳之筋,其支者,别入结于舌本,另一支者,出缺盆斜上出于(九页)。足阳明之筋,上颈、上挟口。皆经过颈部,故陆老独取此二经,用昆仑施捻转泻法,疏通太阳之经气,取人迎点刺,以决阳明壅滞之气血。二诊而症情好转,效果令人满意。

10.陆瘦燕针灸医案·阴阳俱病风痹篇

陈某某 男 20岁 教师 龙华门诊号72513
初诊:1963年5月29日,12岁时发生游走性关节酸痛,兼有发热,时作时休,曾经多次针药,稍有改善。半年来发作更甚,左右髋部酸楚,腰骶部压痛明显,两伏兔部酸胀,兼见左足跟肿痛,不能用力,行动不便,兼有心悸、苔薄黄、脉数,此邪伏深隧,治以清利痹热,疏通经络为宜。
处方:八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阴、阳陵泉(泻,双)伏兔(泻,双)曲池(泻,双)膝眼(泻,双)昆仑(泻,双)
手法:捻转补泻,不留针
二诊:1963年5月31日,症状舌脉如前,治拟养营蠲痹为主。
处方: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
手法:同上
三诊:1963年6月24日,上法治疗三次,病情大减,其间停诊二十天,两髋尻下肢酸痛缓解,行履尚平,转侧仍感不利,足跟肿痛未消,微热未退,脉数,舌苔薄白腻,病延日久,邪恋骨分,络道空疏,营卫不和,治再和营蠲痹。
处方: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承扶(泻)
手法:同上
四诊:1963年6月26日,髀(骨区)疼痛,身有微热,脉浮数,苔薄白,再拟前法,以上方减承扶,加阳关。
处方:上髎(泻,双)环跳(泻,双)秩边(泻,双)阳陵泉(泻,双)悬钟(泻,双)昆仑(泻,双)申脉(泻,双)阳关(泻,双)
手法:同上
注:至7月28日上午来门诊,自诉病情大减,因工作需要,赶回工作单位,暂停治疗。
按:风痹之名,出《灵枢·寿天刚柔》篇,本例病者关节游走作痛,有发热表证,是阴阳俱病,邪伏经隧之故。陆师按治痹****,取病变所在有关经穴施捻转泻法,以疏通经络,清利痹热,又因症见表热,故不予留针。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陆瘦燕针灸医案(一) 老茶馆 陆瘦燕针灸医案(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