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越传承,中医越暮落。

2009-02-09 22:50 楼主
我知道,我这话一出,必然立刻就有人表示反对,连我自己还不知道具体该怎么说时,就有人反对过了。
关于《伤寒论》这部书好不好的问题,我要是再啰嗦,那就太婆婆妈妈了。
首先,《伤寒论》是怎么来的?自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由此可知,一部《伤寒论》就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集,张仲景治疗最多的恐怕就是感冒《伤寒》了。
在没有现代医学前,感冒《伤寒》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中国古代的每位大夫恐怕都必须每天面对。见到这么好一部治疗感冒的书当然视为“家珍”,这也是“江南诸师密而不传”的原因。
《伤寒论》的妙处在于可以按图索骥,只要能对上症便可取效,这便于培养“傻瓜形”人才。
现代人热衷于“发挥”,以便按图索骥去治疗内科或者其他科的疾病,这个原本没有错,但,无论你如何发挥,它就那么103方,如何去应付现在数不清的疾病呢?从这个角度讲,一部《伤寒论》消耗了太多的社会资源。
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假如没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在历史上照样会有更多的〈伤寒论〉出现,因为感冒的问题必须解决。
一部〈伤寒论〉培养了中国大夫的惰性。
我们常常听说,某某是“伤寒”专家,而某某又是某某的门徒,这个问题无非是为了一个“门户”,以便“出师有名”。打破门户之争就是打破“保守”,中医的发展才有活力。
还有一个问题,〈金匮要略〉也是张仲景的著作,我们现在怎么能熟视无睹而厚此薄彼呢?
中医几千年来的理论临床太丰富了,有无限的东西去要挖掘,一部〈伤寒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资源,也给人们的思维戴上了“枷锁”。
原文来自:/threads/7456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2-09 23:01 2楼
呵呵,不太赞成。如果按文中所说,是伤寒一书造成了中医的惰性,那为什么不说是中医人的惰性造成了如今。没有张仲景,没有伤寒论,一样会出现另一本“伤寒论”。不是书造成人,而是人造成书。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切的局面都是人的需要,而成的。
2009-02-09 23:23 3楼
学习总是那些有形的地方入手的,例如学习伤寒,大多数的人在刚开始只注意,<伤寒论>里的方剂,而实际上这些方剂不过是张仲景在辨证施治过程中的列举而已。
张仲景云:《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许叔微云:余读仲景书,用仲景法,而未尝泥于仲景方,斯为得仲景之心。
2009-02-09 23:24 4楼
我坐个板凳,继续看。
下面是我之前的回帖(避免灌水嫌疑)
6# liujianli0371
liu版此论言之亦成理。
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我是理解的。
原文来自:http://www.baicao99.com/thread-7456
2009-02-09 23:42 5楼
我的评价是温和的,经方家一看这文,不恼死
2009-02-09 23:55 6楼
请大家go on.Something must be free.
2009-02-10 01:40 7楼
伤寒金匮本是一家,所以一说经方都先想到伤寒。
任务事物发展都要有适合他的环境,金元为什么能出现四大家,恐龙为什么会灭绝,蒙医、藏医、苗医等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看过伤寒论没有,一样用草药治病。
我觉得中医是否莫落环境的问题是大于缺乏创造力的。
2009-02-10 08:05 8楼
坚决反对这个观点!脱离了《伤寒论》就脱离了《内径》,脱离了《内经》就尤如大树失去了根基,失去了根基的中医还会存在吗?!中医在清朝以前还是很昌盛的呀,中医发展了几千年,始终没有脱离其固有理论《内经》,历朝历代所产生的名医名家以及新的理论都是在《内经》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内经》的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理论,产生新的人才。现代医学不也有其固有的基础吗。有一位科学家不是说过吗: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的。中医的没落和萎缩就是因为不能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火花,这是我们现在中医的无能,而不能去埋怨祖宗的东西不正确与否。我们连祖宗的东西都不能继承,就去否定它,还谈何发展。
2009-02-10 09:18 9楼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那科学(含医学)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吸取古人的经验,再不断创新,这也是中医发展壮大的出路。
刘师的角度本意可能是创新不够,仅靠继承是远远不行的!
但现代的“张仲景”在哪里?谁会是现代的“张仲景”?
2009-02-13 12:43 10楼
9# fy333

fy333说得很好,我想这也是liu版的意思。
而且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是现实。
2009-02-28 21:52 11楼
只要其精义在,何必在乎其形式如何。太极而无极,刘师真乃高人也!
⬅ 假如没有伤寒论 老茶馆 13岁孩子瘫痪两年起而复患 ➡